泾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
1现状1.1泾县农业生产情况
泾县农村人口28.3万人,9.9万户,11个乡镇,现有土地总面积20.33万hm 2,其中耕地面积2.77万hm 2,园地面积0.86万hm 2,林地面积14.53万hm 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
积0.87万hm 2。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2.84万hm 2。
泾县以传统农业为主,水稻、小麦、油菜籽、茶叶、蚕桑、烟草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0万hm 2左右;畜禽养殖以生猪、肉鸡为主,全县规模化猪场20多家,肉鸡养殖规模化场120多家。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引起各级及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1.2泾县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全县2015年化肥年施用量为1.5万t ,农药使用量达到
120t ,地膜使用量达170t ,水稻、小麦、油菜等7种主要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达到20.6万t 。
规模化生猪年出栏量5万
头,蛋鸡存栏量2万羽,肉鸡出栏量1200万羽。
长期以来,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不当处置等原因,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田、水体受污染的比例逐步上升,已影响到泾县农业生态环境和局部地区居民生活环境。
1.3泾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
1.3.1启动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
“十二五”期间重点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上下功夫,泾县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部门联动,切实落实减排各个环节工作。
通过制定严格的养殖准入审核制度、减排项目实施、生态养殖的推广、标准化养殖场的创建等多项工作的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得到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县已有2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通过农业部认定,3个小区(场)通过省级认定,8个规模化养殖场被认定为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共建设预处理池315m 3,厌氧发酵池1600m 3,改造雨污分离排污明沟1900m ,排污暗沟2000m ,购置粪污处理设备28台套。
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大力推广畜(禽)—沼—鱼—果(菜)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市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养殖普及率达50%以上。
2015年全年农业源农业源COD 和NH 3-N 排放量分别削减6.8%和1.0%,完成减排年度减排任务。
1.3.2
大力发展减量化生产。
2015年泾县完成测土配方施肥达3.33万公顷次,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以上,推
广配方肥料1.2万t 。
稻草腐熟还田面积逾3300hm 2。
利用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为原料,建成有机肥厂3个,年产量2万t 以上。
全县已建立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核心示范区6个,示范面积1333.33hm 2,全县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14万hm 2,占全县病虫害防治面积的30%。
全县共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区5个,核心示范区面积达800hm 2以上,全县因各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全年减少农药使用7t (折百量)。
1.3.3
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全县建成
户用沼气6000口,建成20~200m 3大小不等的中小型沼气
40余座,900m 3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1个,每年可以产生10万t 沼渣、沼液。
多年来,泾县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有机肥积极推广“猪—沼—茶(果、菜、稻、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全县涌现出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1000hm 2。
1.3.4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
全县累计“三品一标”产品认证35家企业,40个产品,环境监测面积3万hm 2,产量4.2万t ,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建设面积1.0万hm 2,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个;制定了一批生产、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和企业标准,其中6项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
全县采、贯标70个以上,重点产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标、贯标率达90%以上,20多家农业企业通过ISO9000、HACCP14000、QS 体系认证。
1.3.5
配合县环保部门开展执法。
2015年泾县环保监察大队对一家生猪养殖企业采取了强制关停处罚措施。
2存在的问题2.1认识不够
一是认为农业源污染治理就是减排和达标排放,没有将治理与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造成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求对排放的污水必须达到排放标准,增加了减排企业的治理成本。
二是认为农业污染少、程度轻,工业的污染严重。
因此,县、乡两级对环保工作的重心倾向工业污染的治理。
三是宣城市在“十二五”期间才将农业源减排纳入市对县考核,泾县2011年才开始开展农业源污染污染减排工作。
由于工作起步晚,缺少专门机构和人员,一些减排协调机制、治理机制尚未完善。
2.2投入不足
一是实际投入不足。
如秸秆综合利用,因为综合利用成本高,补贴资金少,补贴政策操作性不强,申请补贴手续繁琐,农民认为焚烧是最省工省力的办法。
2014年以来,由于
摘要从泾县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该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建议,并对建立“部门责任明确、组织协调有力、治理措施精准、资金奖补到位”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机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综合治理;问题;建议;安徽泾县中图分类号X5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5-0202-02
泾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胡立新
(安徽省泾县农业生态能源局,安徽泾县242500)
作者简介胡立新(1967-),男,安徽泾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村能
源管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及技术推广等工作。
收稿日期2016-06-24
202
. All Rights Reserved.
采取强制性禁烧措施,全县各地大面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如果农作物秸秆没有很好的途径实现综合利用,焚烧现象还将反弹。
二是项目资金不平衡。
近年来,涉农项目越来越多,资金量也越来越大,但农业源污染治理项目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涉农项目绝大多数是用于推进产业发展。
2.3白色污染有蔓延趋势
近年来,泾县烟草产业发展较快,现已发展到700hm2以上,目前各地发展烟草的积极性较高,但用于生产的地膜回收难,造成了新的农业面源污染,随着不断地轮作,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越来越大。
2.4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相对薄弱
缺乏全面的调查监测,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没有建立长期动态监测网络,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排放特征、迁移变化规律、防治技术及模式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和试验示范。
3建议
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职能作用,及早建立和完善“部门责任明确、组织协调有力,治理措施精准、资金奖补到位”的综合治理机制,全面推进泾县农业源污染综合治理,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
3.1明确职责,强化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生活环境,而且阻碍农业农村发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保护现有农业资源,建设美好乡村,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作为农业源污染治理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把农业源污染治理纳入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
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对申报市级以上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源污染治理要到位,使生产的农产品达到“三品一标”认证的要求。
3.2加强协调,分类治理
农业内部有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涉农单位有环保、林业、水利、财政等,这就客观要求在治理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切实做到部门和产业协调、单位上下联动。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领导组及办公室,牵头和协调全县农业源污染及减排工作,并定期和不定期对治理工作进行调度和督查。
各成员单位要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依据各自职能和产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和治理[2]。
3.2.1大力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减少施用量。
并不断优化用肥结构,实现减量增效,增加作物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缓释肥和微肥施用量,大力发展绿肥种植;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生物农药,着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育专业化防治组织,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大力推广栽培控害、理化诱控、生物防治、总体防控等各项绿色防控技术。
3.2.2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在种植、养殖、加工业内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实行标准化生产,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用耗和废弃物的产生,保障农产品质量。
3.2.3强化规模化种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提高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能力。
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蔬菜、水果、茶叶、烟草及畜禽养殖的监测力度,加大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严禁违规使用禁限高毒农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监测监管;加大鲜食蔬菜的抽样检测工作。
建议将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用3~5年时间建成能覆盖全部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监测体系[3]。
3.2.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紧紧抓住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
立足本县县情,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以茶产业为切入点,将生态建设融于产业发展,着力抓好五大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用3~5年时间培育16~20个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并逐步向农业其他产业拓展,最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
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秸秆禁烧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养殖业+沼气池+农牧”模式,推进畜禽粪便等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建立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站,基本实现回收处理。
3.3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3.3.1建立补偿机制。
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激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促进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
3.3.2实施好国家政策性补贴项目。
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补贴项目;扩大实施标准化畜禽示范场改造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项目;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试点,调动农民使用低毒生物农药的积极性;提高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标准,扩大实施范围;继续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4]。
3.3.3出台和建立废旧地膜回收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
政府要利用现有烟草返税政策,根据烟草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其他农村经营合作组织完成地膜回收的进度逐一兑现税款。
3.3.4及早出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政府对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主体培育的奖补标准,加大农业项目整合力度,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3.4注重宣传,营造共同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
高度重视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标语、明白纸、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宣传,把面源污染问题宣传到村、到户,提高群众对防治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并自觉参与其中。
4参考文献
[1]周早弘.发达地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策略与建议[J].广东农业科
学,2007(11):82-84.
[2]方海维,方文杰,方兴龙.安徽省桐城市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与
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4(6):44-47.
[3]吴昊,管永祥,梁永红,等.江苏省太湖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及
政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401-403.
[4]蒋冬荣,毛燕芬,黄琳琳,等.漓江水系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治理建
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37.
胡立新:泾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3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