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之《人民日报》暖闻热评分主题集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暖闻热评主题分类二十
主题二十慈善公益
一、暖闻热评
【人物】捐赠者“顺其自然”
【故事】自1999年起,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年都会收到署名为“顺其自然”的捐款。
从最初的5万元到2021年的105万元,捐款方式年年相同:先汇款,后寄凭证,落款为“顺其自然”或其他词组的化名。
23年来,“顺其自然”累计捐款总额已超千万元。
远近闻名的“顺其自然”已成为一张爱心名片,激励着更多善行义举。
【点评】
“顺其自然”连续23年捐款,始终如一践行着信中的自述:“好事不说,顺其自然”。
一年一度的如期而至,灾害关头的定向捐赠,匿名爱心人士的不断涌现……涓滴善意,汇聚起一座城市的温度,在一次次“默默无闻”中成就着大写的慈善。
大爱无声声自远。
更多人为“顺其自然”所为而感动,加入了爱心的接力。
多年来,宁波匿名捐款的爱心人士已超5000位,累计捐款超5000万元。
正如“顺其自然”名列“大写浙江人”时的推荐语:“做好事不留名”成为宁波市民奉献爱心的风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爱心群体。
因为真挚,所以动人。
曾经好奇的受捐方也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寻找“顺其自然”,而是把爱心更好地传递下去,用实际行动回馈善心善举,专注助学助教,并逐年公布善款去向明细,在“慈善无处不在,慈善人人可为”的氛围中涵养慈善意识、弘扬慈善文化。
由“寻找个人”开始,以“投身加入”延续,“顺其自然”从普通市民中走出,最终成为一座城市的爱心符号,将慈善更广泛、更持久地写进更多人的心间。
23年间,初心不改的“顺其自然”蓄积着关怀的力量,传递着社会的温度。
进入数字时代,如何在捐助方与受益方之间,更直接地将“心底的感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探索正在逐步展开。
用指尖的移动支付捐出善款,用脚下的运动步数走出日常的公益,用互联网平台让捐赠、分配信息更加透明……数字技术正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积聚善意、传递爱心。
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通过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连续两年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了互联网慈善。
用数字技术为慈善赋能增效,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顺其自然”将以更生动的方式连接起心间与指尖,以更广泛的互助汇聚起个人与群体。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慷慨,“助人所需、急人之难”的美德,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冬季。
以一己之力怀兼济之心,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顺其自然”给我们以暖意,更给我们以启迪。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愿我们共同用设身处地的扶助点亮道德之光,用力所能及的慈善汇聚社会暖流,让向上向善的力量充盈街
头巷尾,书写更多“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时代故事。
二、黄金标题
1.大爱无声声自远
2.涓涓点滴善意,汇聚磅礴温暖
3.默默无闻中成就大写的慈善
4.慈善无处不在,慈善人人可为
5.积聚善意,传递爱心
6.创新慈善方式,让爱更加深入人心
7.以一己之力怀兼济之心,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
8.设身处地的扶助点亮道德之光,力所能及的慈善汇聚社会暖流
9.拥有一颗慈善心,生活更美好丰盈
10.慈善义举成风尚,人人参与冬不寒
11.仁慈奉献社会,善良感动人心
三、高分金句
1.真正的公益需要持久,靠一时兴起或噱头,只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事实上,把“好事做好”有一定难度,这一方面需要有社会热心人士耐心付出,另一方面也的确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2.慈善之为慈善,归根到底,见证的主要是一种“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和境界,而并非简单物质金钱上的施舍。
这正像我们在慈善捐赠中经常强调的:“1元不嫌少,1万元不嫌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一个人只要付出了诚挚爱心、勉力与人为善,即使所捐赠的款物十分绵薄有限、甚至根本无力捐赠钱物、只能“出力”、出时间,那么同样也是足以充分彰显慈善精神,并最终“积善成德”的。
4.慈善之善的真正度量标准,绝不是仅仅只是表面物质金钱层面的“捐与不捐”、“捐多捐少”,而更在于,内在的精神上是否充分拥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仁善爱心、“不忍人”之心。
5.为善毫无疑问是人类所追求的优良品德中重要的一面,因为它传递的是人们对他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切。
可是,人们似乎都将名人们捐钱义演等大善视为真正的慈善。
其实,善行有大小,善心无好坏,莫以善大而不为,小善亦可暖心扉。
6.善举虽小,传递正能量;人文大爱,弘扬时代魂。
此外,日臻快捷的捐款途径、方兴未艾的民间慈善团体都不失为全民慈善的新渠道。
善举是否大、影响是否远并不重要,一个热心行善的社会和民族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7.“慈”是仁慈,是人们自愿去奉献自己的爱心,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善”是善良,是人们对他人的同情心,珍贵而又纯粹。
8.雪中送炭的温暖远比锦上添花的灿烂来得实在,困难时他人的救助之手远比漠不关心来得可贵,慈善时任性之本的爱所形成的结晶,是爱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最宝贵的品德。
9.生活可以有“诗和远方”,慈善却不该有“灯下黑”。
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10.慈善的程序也如此,能做到程序上“专业”、没有纰漏的前提,肯定首先要有很“专业”的善心,这种善心是无需外界氛围的烘托,晚会主持人的煽情,乃至公众期待的眼神的,它只听任自己的良知和爱意的自然流露。
11.要认识到,一味呼吁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而罔顾捐助方的实际情况,只会起到过犹不及的反作用,会让公益慈善渐渐变味,失去“人之常情”的“血与肉”,也会让慈善活动越来越假,越来越不正常,最终可能会偏离公益正轨。
四、典型事例
1.爱心冰箱
针对连日的高温天气,全国一些城市掀起“降温公益”风,纷纷在街头设立“爱心冰箱”。
“爱心冰箱”为高温下辛苦工作的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消暑饮品的图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
“爱心冰箱”通常指人们把自己多余的食物等放入室外特定的“冰箱”中,供需要的人使用,近年来“爱心冰箱”在我国许多城市逐渐风行。
北京首个“爱心冰箱”现身东大桥地铁站外,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和交警等免费提供饮用水。
路过的行人纷纷点赞,并遵守“约定”,不随意取用。
在“爱心冰箱”的行动感召下,一些市民也自发地买来酸梅汤、运动饮料、矿泉水和西瓜等装入冰箱。
2.成熟的慈善文化需要良性发展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有网友喊话吴京:“那么高的票房、那么高的利润,吴先生打算分多少钱给灾区?我相信作为一个爱国演员兼爱国导演和爱国商人的吴京同志不仅在虚构的电影里爱国,而且在现实的灾难面前更爱国。
”此前,有网友称既然《战狼2》票房这么好,为什么只捐100万?
最近吴京接受采访回应此事坦言:“要像李连杰学习,慈善我还会用我的方式进行到底,误会总有澄清时。
并且李连杰也曾鼓励自己,慈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多少你都是最棒的。
”
3.“天使奶奶”方爱兰
方爱兰富有爱心,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资助他人。
上世纪80年代起,方爱兰曾资助浙江湖州一对患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不能动弹长期床的兄弟俩。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她马上通过新闻机构捐赠了3万元。
2016年5月,方爱兰的学生兼监护人金方云给媒体打电话,说自己的老师有笔10多万元的存款,想资助给寒门学子。
后来,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的6位宏志生接受了资助,每人每月500元,一直到高中毕业;2019年,老人又一次捐助了这所中学的6名学生。
“我一个孤老太太,要么多钱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多做点有意义的事!”,奶奶总是这么勉励自己的学生们。
从1973至今,老人捐资助人已将近40万元,帮助了多少现在戏称“小镇做题家”的孩子们成长成才,筑梦圆梦。
2020年7月16日,浙江省红十字会给老人办理了遗体捐献的手续,老人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娟秀名字,为最后一次崇高捐赠做好了规划,最后成为了一名“大体老师icon”,继续燃烧余晖,照亮前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方奶奶的一生,教书授课,更育人明德,不是在奉献,就是在奉献的路上,称得上一声“先生”。
五、精选时评
慈善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范正伟
上周末,一篇题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被万科慈善豪车队殴打始末》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
当事人唐林撰文自述称,其驾车前往西藏进行公益慈善活动的旅途中,险些被“万科慈善豪车队”逼下悬崖,此后又被车队多人殴打。
一起交通事故,因为众多“标签”持续发酵。
尽管是“冲突”还是“围殴”尚在争论,尽管质疑唐林炒作的声音仍然存在,尽管万科连发声明向唐林无条件道歉,但抛开这些具体细节,已经披露的事实足以令人深思:为何一趟慈善之行,演变成开斗气车的危险之旅?为何两队爱心人马,不是彼此扶持而是怒目相向?
毫无疑问,这一事件之所以广为关注,很大程度与“慈善”二字有关。
这些年来,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到成龙的裸捐风波,“慈善”一词变得流行而又敏感。
一方面,它似乎更多地成了成功人士的“专利”,以至于在上述事件中,有人嘲讽“开个破皮卡,还去西藏做慈善”;另一方面,慈善似乎成为一个独立选项,与生活的其他方面割裂开来,似乎只有捐款捐物才是慈善,似乎只有在特定时空才有慈善。
慈善和日常生活成了“两张皮”,甚至慈善与不善之举“并行不悖”,不仅对比强烈,也让人心生感慨。
那么,究竟何为慈善?慈善又该何为?
不可否认,慈善有经济性的一面,比如有“避税”的动因,甚至不排除“广告”的动机。
但根本上来讲,慈善的价值更在于伦理性,“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一种基于人性光辉的选择。
而这种人性光辉,总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普照。
因此,中国的《孝经》中才说,“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西方的古老谚语才讲,“慈善始于家庭”。
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恐怕才是慈善的初衷所在。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周末跑到山区奉献爱心,平时却对身边的同事冷若冰霜;我们才不会一边行贿受贿偷税漏税,一边借慈善来体现社会责任;我们才不会在居高临下的慈善中,随意消费人的感情和自尊。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做慈善时,才不会滋生道德优越感,陷入施恩求报的烦恼中;才能认识到,慈善并非单纯给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充盈;才不会把慈善当作一种手段,甚至陷入意识形态的纷争。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论迹不论心”,将慈善行为异化为物质比拼,单纯以钱财的多寡论英雄;才会在面对炫耀式、作秀式慈善时,有自己的清醒判断;才能在关心别人做什么的同时,更聚焦于自己可以做什么。
生活可以有“诗和远方”,慈善却不该有“灯下黑”。
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慈善作为一个人良知良能的体现,其最可贵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老弱病残过马路时的“随手一扶”、邻里矛盾纠纷时的“随手一劝”、看见路边垃圾时的“随手一捡”,这些何尝不是慈善?下雨了,你走在路上,陌生人关心你,与你共撑一把雨伞;夜里,前路漆黑,你胆怯不敢前行,他人为你点一盏灯引路,这些又何尝不是慈善?
有学者指出,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兴起广泛而持续的慈善运动,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稳定的转型和提升。
近些年来,从网络助学到免费午餐,从爱心义卖到公益书屋,越来越多的“微慈善”,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诠释着“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具体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谛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哪怕一点点。
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让慈善成为现代公民的内在价值选择,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健康慈善,岂能靠逼?
毕诗成
天津港“8·12”瑞海仓库特大爆炸发生后,各界人士发起了一些爱心捐款活动,“首富”马云也受到格外关注。
马云的微博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质问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网友留言不乏带点随意、戏谑成分,未见得真在“逼捐”。
不过,想必还是会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于是
引来一番“舆论交锋”。
支持者说,马云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个符号,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呼吁他出来担负社会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反对者认为,这像是“道德绑架”,是一种“仇富与摊派”的心理,“马云的钱也是自己努力挣出来的咯”。
名人遭“网络逼捐”,马云不是第一例,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事实上,每有大事时,诸多名人是不是捐了,捐多少,必成为网友关注议论的话题。
从积极层面审视,这种“排队呼吁”,体现了公众对于名人在社会担当上的一种期待,希望在某些关键节点、特殊时候,他们能够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
从2008年汶川地震时被网友“揪住不放”的王石,到2015年的马云,每个名字的被呼叫,代表的都是对一个群体的心理预期。
如果说这种声音是一种“慈善舆论压力”的话,我倒觉得,只要没有侵权违法,没有干扰到其正常生活,在社会上适度保有一些舆论预期,对公众人物也是一种鞭策,不都是坏事情。
当然,对于慈善事业,更重要的呼吁与呵护,是对慈善生态的一种关注与建设。
在这一点上,舆论表达有时落在了社会现实的后头:企业家已经过了河,咱动辄还要逼人家摸石头。
比如因为“被逼捐”,马云被媒体“挖”出这些年干的公益一点也不少。
几年前就建立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2014年还以145亿元在胡润慈善榜上荣列榜首,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这种致力于把慈善制度化、长期化的行为,是最该被赋予掌声的,也是“慈善舆论”最该寻找的落点。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大可不必纠缠于每一件事上,名人富人都需要像网友期待的那样,或是迫于网友的“压力”捐多少钱。
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事业,需要“润物无声”的从容与涵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公益基金、企业联盟,还是民间组织,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已经奠定了初步基础,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这样的情况下,舆论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也不能止步于“捐了是作秀,不捐是冷漠;捐早是求名,捐晚是被迫;捐少是抠门,捐多是炒作”的低水平指责,而应该将民众期待引导到健康的慈善文化、积极的慈善心理、健全的慈善制度等轨道上去。
从慈善事业的健全与完善角度,舆论更需关注的,是企业家们当前做慈善的困境、慈善运作平台的短板,以及多元的慈善渠道、有效的慈善监管等等。
或许,这才是更高层次、更有水准的“社会逼捐”,才能期待“逼”出一个健康的慈善生态来。
六、同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某大学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并且每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款打进饭卡。
这件事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学生甲:“这是一种‘隐形慈善’,既帮助了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的个人尊严,好!”
学生乙:“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够公开透明,难保公平公正,也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
”
学生丙:“这样悄悄地进行补助,对个人固然有好处,但对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作用有限,不如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影响力大。
”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为善需要“高调”
近日,某大学将每月在食堂吃饭平均花费较少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将资助金直接打入饭卡,引发了讨论。
在如今脱贫战收官之际,帮贫扶困的风气日益盛行的今天,我认为,为善需要“高调”。
“高调”为善,不是给自己的善心“标榜”,而是让善行在阳光下运行。
韩红的慈善基金会历来倡导公开透明,在为抗疫捐助时,她说:“连一瓶矿泉水上的来龙去脉都能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与武汉红十字会相比,她凭借自己的善心与诚心赢得了掌声。
而新闻上时常播报有明星在公益活动中侵吞善款,这岂不是将自己的品行越抹越黑?因此,“高调”可以使善行更加透明。
“高调”为善,可以让善行成为照进他人心房的一缕阳光,让其在接受善意后饮水思源,报效国家。
扶贫书记黄文秀在年幼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资助,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她饮水思源,时刻铭记父老乡亲与政府对她的关爱,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毕业后毅然返乡扶贫,以至于为反哺家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反观一些人受到了无私的帮助,却不知道帮助他们的人是谁,进而把帮助当成理所当然,坐吃山空,成为了没有理想空有躯壳的“寄生虫”。
也许有人会质疑:公开帮助贫困学生,会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我认为这纯属不必要的忧虑。
当今社会尊重知识人才,崇尚勤俭节约,攀比风气日益减少。
作为大学生,更应认识到,贫穷只是一种出身,绝不代表个人的道德与能力。
受到资助,反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高调”为善可以使善行成为受助者的前行动力。
“高调”为善,不是“炫耀”自己的善心,而是像阳光一样四处传播,融化人们的内心。
人们普遍有一种从众心理,因此“高调”为善能够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
近年,中国出现了陈光标等颇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家;直播“带货”、“买物”捐款、积分“植树”等线上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大量开展,人们逐渐把为善当成了一门“必修课”,以至于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高调”为善可以使善行的影响更加深远。
“小康”指日可待,“共同富裕”虽遥,也并非不可期。
在这关键的时期,社会各界更应该行动起来,让“高调”的为善风气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让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