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丑奴儿》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背诵本诗,体味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 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素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 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训练任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学生介绍辛弃疾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 探讨诗歌艺术特色,尤其用典。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诗歌选》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古典诗词的快意解读》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辛弃疾的词作和作者的有关情况。
第二阶段:作者简介,知人论诗
1. 学生介绍辛弃疾及生平
2. 教师补充相关内容
辛词的艺术创造
○1.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2.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3.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4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5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平乐•村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第三阶段:背景介绍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秋,辛弃疾南归已经12年,沉沦下僚,壮志难酬,遂登亭赋词以吐不快之气;方法上借景借典,曲折委婉。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重用,相反给他诸多猜忌,但他仍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下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
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恐敌病的重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
正如陆游在一首诗中说:“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
第四阶段: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教学《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1、朗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
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处境的残酷。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
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
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
以下为课本问题:
(6)课文问题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
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真实的生活处境。
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淡泊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他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
(7)请从本文和已经学过的辛弃疾另一首《永遇乐》各找出一个语典和事典,说说它们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都是以典人词的佳作。
前者围绕京口,精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事典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语典,表达了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后者精选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陈登鄙视许汜、刘备胸怀远大等事典以及“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的语典,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
)
(8)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看风格有什么不同。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创造力极强、创作成就极高、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作家。
苏轼是全面发展的天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辛弃疾则以一生精力专攻词的创作,达到了宋词的巅峰。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进一步“雅化”、“士大夫化”——使执著现实走出了感性享乐的泥淖,把现实生活提升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辛弃疾“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拓展了词的表现世界。
)
5、背诵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