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_on.3微型曲体结构力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形成更高级的结构以及结构层、体时的时空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诸结构元素所构建的诸结构形态、结构层级的不同步造成的。
”④。
作品通过多种结构力因素来强化结构支撑力,并体现出不同结构陈述时,在纵向的时间、空间节点上形成了“结构对位”特征。
便下文分析,称其为材料a;纵向和声性材料由小号首
次呈示,可得出集合[0,1,4,6],为方便下文分析,称其为材料b。
横向旋律音高材料在之后变型展开中,出现的集合情况依次为:单簧管[0,1,3,4,7]→长笛、钟琴[0,1,3,5]/圆号[0,1,3,5]→大管[0,1,3,4,7,8]→小提琴[0,1,2,3,4,8]→钢片琴[0,1,2,5,6]→小号[0,1,4]。
纵向和声音高材料在之后变型展开中,出现的集合情况依次为:弦乐组[0,1,3,4,5,8]→长笛、单簧管[0,2,5]。
通过集合可以看出,[0,1]作为共有子集,具有核心动机特征,对应音程为小二度音程。
根据集合的移位等同原则,虽然每次材料呈现的具体音高有所区别,但依然可以将小二度音程看作本是首作品音高材料建构的基础——音程细胞。
(二)结构特征
作品结构体现出了“多重结构”复合的特征。
“多重结构的产生源于不同结构元素在形成自身结构或相互
谱例1:韦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 no.3 第1-2小节
表1:“多重结构”图表
材料特征乐旨呈示变型Ⅰ
变型Ⅱ变型Ⅲ
变型Ⅳ小节数1
2
3
4
5
6
7
89
10
11
材料a+b a 材料组合单-叠-单-叠单-单叠
穿插
音色布局中提琴+小号单簧管+大鼓+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圆号+大鼓+钟琴+小提琴+竖琴
小提琴+竖琴+大管+圆
号
钢片琴+竖琴+
小号音响形态线状+面状
线状
面状
面状+点状
点状+线状
音响密度疏密疏音区安排窄宽窄节奏布局疏
密疏密结合音色手法音色叠合音色对置混合音色
音色交接
力度布局pp-ppp p-pp pp pp-p pp-ppp-(pp)速度布局♩=Ca 50
rit.
a tempo
rit.
a tempo
rit.
a tempo
rit.
a tempo
回旋结构速度上“主部”与“插部”交替、节拍布局
三分性结构呈示段
展开段
再现段
二分性结构材料a 与b 叠套
a 材料扩大及
b 材料隐退
变奏结构材料变型、音色延展、节奏加密镜像结构音响密度布局、力度布局
拱形结构音区宽幅
一段式
#F 洛克里亚调式-高叠11和弦
三、各音乐要素对结构力的支撑
(一)音高材料——三分性、二分性、变奏、一段式结构
在音高材料的呈示、展开与再现上,作品呈现出三分性特征。
作品以核心“音程细胞”与音级集合材料为基础,将整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精要的呈示、材料变型的展开、核心材料的复现,这样的结构安排类似传统“三部性”结构,但没有调性因素的支撑,在再现逻辑上也并不是传统的“基本严格再现”或“变化再现”,而是“螺旋上升式”的材料复现,因此可将其归纳为三分性特征。
虽然在具体音高上没有像传统调性音乐那样,基于泛音列以及音响的协和程度的特征构造和弦功能对结构进行支撑,但在音乐材料的“新鲜值”上,是具有典型的呈示、展开、再现意味的,并且,在音高材料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这里所说的新旧关系,是指每出现一次此前从未出现过的音符为新,在此新音符出现之前的这个区间内的音符为旧。
”⑤
在音高材料的“微型化”方面,音乐发展通过对材料的“拆分、变型、重组”、运用“核心细胞”构建新的音乐段落等方式,使材料的“主旨”不变性与展开性满足了变奏结构的结构要求,让作品不但在外在形式上具有曲体形式的统一性,在音乐延展性上也具有强烈的动力性。
通过音高材料的“微型化”,乐旨材料不但在呈示方式上极为集中,在展开形态上也能实现材料同源但富有戏剧性的特征,并且在再现方式上,与“音响信号”的创作思维不谋而合——短小且具有“角色化”功能,其“醒目”的音响特点可以达到在结构上再现的功能。
作品第3小节单簧管的下行材料就是在核心材料基础上延展变型出来的,有意思的是,此材料在音高、节奏、音程发展方向等方面与勋伯格《五首管弦乐》op.1同源,该材料在新维也纳乐派的作品中使用频繁,具有不协和、情绪坠落的深刻感。
在音高材料的组合形式上,体现出了二分性特征。
谱例2:韦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 no.3第1-3小节单簧管声部
随着1-6小节材料a与b的展开变型,叠合出现,到7-11小节处,随着b材料的隐退,a材料成为主导。
以第6与第7小节之间为节点,可将其前后分为以材料陈述形态相区分的2个部分,其具有二分性结构特征。
另外,使用申克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整首作品的相对中心音是#F,体现出了具有中心性一段式结构特征。
从第1、2小节居于音区相对中心的#F音,到3小节处仍出现于音区中心的#F音,再到第8小节大管的至高音#F、第8-11小节等音持续的#F与bG音,都体现出了#F作为音高材料中心的特征。
结合主题音高材料纵向与横向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其调式调性的特征——#F 洛克利亚调式,以及主题出现的音高材料——建立在#F 音上的高叠13和弦,即#F、A、C、E、G、b B、D。
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在这一和弦上的展开。
谱例3:韦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 no.3第9-11小节竖琴声部
(二)音色布局——变奏、三分性
“音色延展”与音色织体上的“点、线、面”分层体现了变奏结构。
在音色延展方面,从1-2小节中提琴音色叠置小号音色,到3-4小节单簧管音色对置弦乐组低音乐器与大鼓,到了5-6小节处,则出现了长笛、单簧管、圆号、大鼓、钟琴的音色叠置,并在第6小节尾部出现了小提琴与竖琴的音色衔接。
在7-11小节处,小提琴、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