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胞
对纤溶的调节
抑制(合成分泌PAI-1)
对血管舒缩活性的调节
舒张血管(PGI2,NO) 收缩血管(ET-1)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1.血管内皮细胞(VEC)的调节 2.分子网络调节--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
3.肝脾的调节
凝血系统
纤溶酶原活 化素原
Ⅻ
激肽释放酶原
Ⅻa
Ⅻf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原 活化素
VIII X
血小板磷脂复合物 Ca2+
PF3 V Ca2+ Xa
组织损伤 释放
组织因子(III)
VII Ca2+
组织凝血活酶复合物
传统通路
PF3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
血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原(I)
系
Xa或IIa
Ca2+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统
XIII Ca2+
XIIIa
Ca2+
稳定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血管内(Intravascular):
-DIC的凝血部位是血管内,与一般创伤 引起的凝血反应不同
·DIC的概念
弥散性(Disseminated ): 血管内(Intravascular):
凝血(Coagulation):
-DIC 以止、凝血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但若不治疗,则以凝血始,以出血终,临床 表现主要为出血、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和器官功能障碍 。
【讲授内容】
❖ 概念 ❖ 病因和诱因 ❖ 发病机制 ❖ 分期分型 ❖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 诊断和防治原则
2021/5/26
这是一个 DIC的病人。 全身有大块 的瘀斑,血 压降低,血 培养发现脑 膜炎双球菌, 肾上腺出现 出血性坏死, 病人神志不 清。
请问: 为什么出 现这些瘀斑? 为什么血 压会降低?5
2 刺激VEC大量释放TFPI和其它抗凝物质
内皮细胞
组织纤溶酶原 激活物(tPA)
尿激酶(uPA)
激肽释放酶 补体C1抑制物
尿激酶原
纤溶酶原
PAI-1 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物-1
纤溶酶
纤溶系统功能:
α2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α2巨球蛋白
保证血流通畅 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合成抗凝血物质PC,AT-III,纤溶酶原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1.血管内皮细胞(VEC)的调节 2.分子网络调节--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
3.肝脾的调节
抗凝
提供物理屏障 产生及吸附多种抗凝物质 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血
产生及吸附多种凝血物质
管 促凝
内 皮
分泌多种粘附分子
细
促进(分泌释放t-PA及其受体等)
第十四章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教学要求】 掌握
1 DIC的概念。 2 DIC的发生机制。 3 DIC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熟悉
【教学要求】
1 DIC的病因、诱因。 2 DIC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了解
1 DIC的分型、诊断和防治原则。
肝细胞
凝血酶原
凝血活性降低 凝血酶
蛋白C
增强
血血栓栓调调节节蛋蛋白白 (TM) 内皮细胞表面
活化蛋白C
灭活 Va,VBiblioteka IIa辅助蛋白S(辅酶)
蛋白C,蛋白S及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
·肝素
产生部位: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抗凝机制:
1 与AT-III或肝素辅助因子II(HC-II)结 合,增强其抗凝活性
·DIC的概念 P191
是一种继发性的、以血液凝固性先升 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的 微血栓,而后转为出血的一种病理过程。
DIC的本质是什么?
止、凝血功能异常!
先高凝-血栓
后低凝-出血
·DIC的概念
弥散性(Disseminated ): -DIC的变化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一般
不局限于局部组织或某个器官
·DIC的概念
Question: 正常情况下血液为什么能在心血管系 统内畅通流动?而一旦血管受损,又 能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止血呢? 1 血液流动快
2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3 机体凝血与抗凝血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复习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是怎样保持平 衡的(书P179)
·凝血系统 185页
由一系列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组成
激肽系统 激肽原
激肽
纤溶酶原 纤溶系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补体系统
C1
C1a
C3
C3a
FDP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之间的关系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1.血管内皮细胞(VEC)的调节 2.分子网络调节--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
3.肝脾的调节
肝—能合成凝血因子等物质 灭活凝血因子等物质 合成抗凝血物质
凝血块形成 血小板收缩使血栓坚固
·抗凝血系统
与Xa结合,抑制其活性
形成TF-VIIa-TFPI-Xa四合体,灭活TF-VIIa复合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AT-III) 抗凝血因
体液抗凝系统 TM-PC系统
子活性, 抑制凝血
肝素
因子激活
物 纤溶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
(FDP)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
•抗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体液抗凝系统 PC系统 肝素 纤溶系统
抗凝血因子 活性,抑制 凝血因子激
活物
细胞抗凝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吞噬,清除凝血酶、凝 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
肝细胞
白(原)、内毒素、组
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
织因子等促凝物质
●凝血过程可分为三大步:
1 凝血酶原激活物(Xa,Va,PF3,Ca2+)的形成
2 凝血酶原
血小板 凝血酶
XIII XIIIa
3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多聚体 血栓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190页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
胶原暴露 血小板粘附,被激活, 表达PF3
纤维蛋白原与 血小板结合
血小板聚集,进一步 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
凝血过程 酶解激活
凝血瀑布反应
外源性凝血途径 最主要
Ex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
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激肽释放酶
XII
XIIa
胶原
激肽释放酶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XI XIa 选择通路
IX
IXa
脾—通过扣押,释放血小板,调节凝血
正常情况下
平衡
凝血
抗凝血
凝血作用增强
抗凝血机制减弱
DIC
【讲授内容】
❖ 概念 ❖ 病因和诱因191 ❖ 发病机制 ❖ 分期分型 ❖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 诊断和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