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第17课《记承天诗夜游》最新同步教案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上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方法链接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二、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
欣然起行()但少闲人()
2.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三、深入探究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寻伴夜游)
第二层:(庭院月色)
第三层:(月下感叹)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温馨提示结合苏轼写本文时的背景分析。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

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7.本文为作者贬官所作,此时心情本应沮丧,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称“闲人”。

对作者的这种心态,你如何看待?
四、积累迁移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
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
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
是。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
是。

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例,注明出处和作者。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 zaǒxìng qǐn suíbaǐ
2.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1.念:考虑,想到亦:也
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闲人:清闲的人
2.
(1)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5)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三、1.……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柏影也。

//何夜无月?……
2.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被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3.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6.何夜无月?……两人者耳。

表达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派遣的达观。

7.这种做法值得赞赏。

因为人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四、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3.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下独酌》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