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3分)“啪”的一声,白烟弥漫,硝的味道呛人口鼻,又一件备受瞩目的当代艺术爆破作品诞生了。

9月25日下午,来自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外滩源新天安堂公开作画,爆破制作火药画作《故乡》(如图).该画长7.44m=mm,宽2.42m= nm.“啪”的一声是爆破时周围空气的产生的。

2.(2分)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2km的隧洞,火车完全在洞中的时间是s,火车上乘客看见洞中的路灯在后退,乘客是以为参照物。

3.(2分)如图所示,在蜿蜒的铁路线上,“铁轨医生”用探伤仪给铁轨做“B超”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见,原因是超声波的太高。

4.(2分)如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2分)我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

飞机装有无锡某企业生产的3D打印钛合金零件,3D打印技术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
下。

钛合金粉末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成型。

6.(2分)中国最年轻的兵种是﹣特种兵(如图所示)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

消音靴能够在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7.(2分)如图所示是伽利略制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温度计,它是利用的原理工作的,伽利略就利用它来判断气温的高低,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结合工作原理,判断A 室温t A与B室温t B的大小关系t A t B。

8.(3分)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9.(2分)小刚自己制做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产生的。

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0.(4分)干湿泡温度计(湿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另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不包着湿布。

将其放在室内,不包湿布的温度计显示的是温度;因为水在蒸发时要,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要比不包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的水蒸气含量(湿度)越。

11.(2分)周末,小关和小超分别与家人驾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前往桂林市乐满地主题乐园游玩,如图所示是两小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图象,由图可知,两小车都在做(选填“加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小超家车的速度(选填“大于”或“小于”)小关家车的速度。

12.(1分)如图,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

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3.(2分)下列对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教室里的课桌高度约为1.5m
B.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
C.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0m/s
D.某中学生脉搏每秒跳动70次
14.(2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5.(2分)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2.5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41 cm B.2.357 cm C.2.35 cm D.2.36cm
16.(2分)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17.(2分)2017年4月,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对接完成后,若认为“天舟一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A.“长征七号”B.“天宫二号”
C.文昌航天发射场D.地球
18.(2分)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

其原因是()
A.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B.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19.(2分)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这是应用了()A.干冰熔化吸热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D.干冰凝华放热
20.(2分)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21.(2分)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22.(2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只要选用精密仪器,并仔细认真地测量误差就能避免
C.准确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D.选用精密仪器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3.(2分)如图的“s﹣t”图象,记录了物体在一段平直轨道上的信息。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0﹣t1,物体在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
B.0﹣t1,物体在运动,速度不断地增大
C.t1﹣t2,物体在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
D.t1﹣t2,物体在运动,速度不断地增大
24.(2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工程专业的两名学生Seth Robertson 和Viet Tran研究制造的声波灭火装置,如图所示,为消防灭火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这台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赫兹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尽管这项发明并非属于“高精尖”的前沿科技,但是它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大一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
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利用的是其发声的响度大
C.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25.(2分)在日丽无风的体育场,进行百米赛跑。

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停表的读数为11.25s,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
A.10.96s B.11.00s C.11.25s D.11.54s
26.(2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绘制成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冰是晶体
B.冰的熔点是0℃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27.(2分)某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能有热风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很快被吹干,其主要原因是()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三、实验题(第28题6分,第29题6分,第30题8分,共20分)
28.(6分)如图,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锯条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它长度的伸出桌外。

拨动它的顶端,可以观察到锯条在振动的同时发出声音。

然后回缩一些,使它的
伸出桌外,再次拨动它,可以观察到锯条振动变快,并能感受到声音随之发生变化。

(1)此实验用于探究声音的与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若要继续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不变,改变每次拨动钢锯条的力度,观察钢锯条振动的,同时听钢锯条发出声音的,比较后得出结论。

29.(6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小明同学在安装实验器材时,提出了以下两种安装顺序,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A.温度计、烧杯、酒精灯B.酒精灯、烧杯、温度计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选填“A”或“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填“相同”或“不同”).图(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

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写一个即可)。

(4)小明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标度不准确。

它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的读数是86℃,当该温度计显示的气温为23℃时,实际的气温是℃。

30.(8分)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m/s。

四、计算与简答题(第31题6分,第32题8分,第33题9分,共23分)
31.(6分)双休日,小明家要来客人,妈妈叫小明提前从冰箱把肉拿出来。

小明将肉取出发现表面有一层白粉,放在桌子上就去玩了,过了一会儿他经过桌边,发现肉上白
粉不见了,有了许多水珠。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肉上白粉、水珠是怎么出现的?
(2)小明通过查阅说明书,冰箱的制冷剂是R600a.请你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简要叙述它是怎么把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面的?
32.(8分)小红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小明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若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为1.4s,
问:
(1)小明听到的第一次是通过什么传来的?
(2)长铁管的长度是多少?(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100m/s)
33.(9分)甲、乙两同学比赛翻越一座小山坡,同时以A处为起点出发,登上坡顶B 处,不休息,再达到另一侧的终点C处。

已知AB段路程等于BC段路程。

其中甲上坡的速度为匀速4m/s,30s后抵达坡顶,马上下坡,下坡速度为匀速6m/s。

(1)坡长S AB为多少米?
(2)甲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3)如果乙同学整个过程中,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匀速4m/s,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匀速6m/s,最后谁将赢得比赛?(通过计算说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分析】①长度单位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②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解答】解:
因为1m=103mm,所以7.44m=7.44×103mm;
因为1m=109nm,所以2.42m=2.42×109nm;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爆破时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7.44×103;2.42×109;振动。

【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2.【分析】火车长度与隧洞长度之差是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火车的运动时间;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s=2000m﹣200m=1800m,
火车速度v=72km/h=20m/s,
∵v=,
∴火车的运动时间:
t===90s;
路灯相对于火车位置不断后退,
以火车为参照物路灯在不停地往后退;
故答案为:90;火车。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火车的运动时间、选择参照物,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知道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即可正确解题。

3.【分析】(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之间;
(2)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解答】解:手持探伤仪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工作的,超声波的频率高于人耳的听觉频率,所以人听不到。

故答案为:信息;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特点,是基础性问题,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要有一定的了解。

4.【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解答】解: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晶体;不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

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

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5.【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解答】解: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

故答案为:吸收;熔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熔化现象的理解,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6.【分析】(1)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及人耳处减弱这三个环节进行。

(2)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中国最年轻的特种兵所穿的消音靴能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从声音的三个特征来分析时,这主要是减小声音的强度,即是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故答案为:声源;响度。

【点评】知道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并熟悉声音的三个特征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7.【分析】此温度计不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是靠气体作为膨胀物质,液体的受热膨胀忽略不计。

【解答】解: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上方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
运动;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细管上方气体遇冷收缩,体积减小,管中的液面上升。

由图知,A中液面较高,说明细管上方气体体积缩小,原因是温度较低。

所以A室温t A 与B室温t B的大小关系为t A小于t B。

故答案为:气体热胀冷缩;小于。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气体温度计的原理,膨胀物质不是液体,而是气体,依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8.【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凝固的理解来作答。

【解答】解: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水蒸气在凝华的过程中要放热;
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凝固。

【点评】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
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9.【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会结合概念进行解释现象。

10.【分析】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

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解答】1解: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大致原理:
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
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打开湿布后,湿泡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慢,温度下降的较少,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小;
反之,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快,温度下降的较多,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故答案为:室内(空气),吸热,小,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吸热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1.【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两车的运动性质;然后根据相同时间内两小车通过的路程大小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解:
由图象知两车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小超家车通过的路程大于小关家车,所以小超家车的速度大于小关家车的速度。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运动;大于。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的大小比较、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和惯性的影响因素,读懂图象含义,从图象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12.【分析】用嘴向瓶内吹气发声,靠的是瓶内空气柱的振动,根据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结合水位的不同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
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然后可知瓶内空气柱从高到低分别是:丙、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4、2、3、1。

故答案为:mi(3)、ruai(2)、dou(1)、fa(4)。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难点和易混点是弄清究竟是哪一部分在振动发声。

可联系装水的烧杯进行实验探究,经过对比可增强记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3.【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
在80cm=0.8m左右。

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

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

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


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4.【分析】六种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雪形成过程分别是凝固和凝华,故A错误;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正确。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于本题不但要知道相应的物理知识,还要了解语句的含义才能解答。

15.【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四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在四次测量的数据中,2.57cm记录的数差别太大,故2.57cm记录错误,故应去掉;
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D。

【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16.【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
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17.【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

所以选择“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注意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8.【分析】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解答】解: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由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得的声音响度小,所以听的不清楚;
故选:B。

【点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在平时要将响度与音调区别开来。

19.【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

【解答】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升华吸热进行分析解答。

20.【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6.25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