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精选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文言
文阅读专题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后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大观(_______)(2)景(_______)
9.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 “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8. (1). (1)雄伟景象 (2). (2)日光
9. (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0. 有。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解析】
8.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大观”:雄伟景象。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
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跃金”“沉璧”“先”“后”等字词的翻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省略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0. 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等作为上,即可看出滕子京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但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

并且有了“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结果。

这些都是“不以己悲”的体现。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
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齐齐哈尔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

3.使用答题卡的考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知识积累及运用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人
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灌木名。

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 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知/其旨也
B. 观书有会/意者
C. 然后/能自反也
D. 常/以净衣易之
15. 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文选自《札记·学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 【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

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 【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
达方式。

D. 【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

【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 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12. (1)旨:甘美(2)负:背
13. (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
有不懂的地方。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4. B
15. D
16. 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
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

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
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析】甲文选自:《礼记》作者:戴圣年代:西汉
乙文选自:《拾遗记》作者:王嘉年代:东晋
甲文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
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
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文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12.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旨:甘美。

负:背。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困:不懂的地方。

若:如果。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4.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
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B项朗读断句不正确,应改为:观书/有会意者。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理解分析错误,乙文强调了学习贵在勤奋。

16. 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在自主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

在互助学习中,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____ (2)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5.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6.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案】13. (1). (1)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2). (2)赐福,保佑。

14.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15. D 16. 示例:我赞赏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13.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
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忠”“属”“可以”等字词的翻译。

“忠之属也”判断句的翻译。

“可以一战”省略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 试题分析:D项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

“战则请从”的“从”的古今义相同,都是“跟随”之意。

16. 试题分析:写评论。

首先要亮明观点,观点必须明确。

说理要有深度。

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此外,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

内容一定要围绕“爱国”或“责任感”来展开。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后面小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21. 解释加点词语
(1)必无所疑乃已 ___________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_________
2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2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24. 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21. (1). (1)停止 (2). (2)如果
22.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23. 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下过书。

24. 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解析】
21. 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已”:停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果”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部分划开。

23. 试题分析: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
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自”“释”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24. 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的情节说明他勤奋好学。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说明他治学严谨。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说明他学习专注。

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

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的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的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龙东地区(包括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伊春、鸡西等市)
【古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人。

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 (2)内侍请上易衣________ 9. 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10. 【乙】文中的______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主旨句异曲同工。

【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8. (1). “拂”通“弼”,辅佐。

(2). 易:换。

9. 示例;(1)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2)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10. (1). 示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 “上”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3). 虚心纳谏或、开明或广开言路等。

【解析】
8.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易”: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所以”“动”“曾益”“卿”“朕”等字词的翻译。

10.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
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一空与二空,乙文中的“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与甲文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异曲同工。

三空,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件洛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卿能如此,朕复何忧”“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等描写,可以看出皇上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主。

(一)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