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横县横州中学卢家豪
关键词:教师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人文管理教学管理
内容提要: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追求幸福与自由、自主与权利等各项生存合理性需要的关怀。
通俗地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当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深入,人们的目光聚焦于中小学教师,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职业活动的同时,更需要人们对中小学教师的存在与价值的关注。
只有真正为解脱中小学教师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多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中小学教师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明天的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
不仅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工作体现。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追求幸福与自由、自主与权利等各项生存合理性需要的关怀。
通俗地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从哲学意义上说,“关怀”就是对他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人文关怀”,就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命运与价值。
因此,从人的本性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自觉的存在,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都需要被完整地对待。
对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出于人的本性的要求,更是源于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
有人说中小学教师是生活在鱼缸中的,领导、家长、纳税人、记者、教育研究者和学生甚至整个社会都在审视着他们,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高于教师自己的需要。
面对这种片面的关注和过高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生存充斥着压力与困境。
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目前教师存在以下超“人本”的负担或“非人本”的困境。
第一,教师的职业负担的超重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地推进,中小学教师面临更多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教师具有向学生传授某些新的认知领域的能力;要求教师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为人的榜样或愿意仿效的朋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研究型;要求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并同时要“与时俱进”等等。
这些要求,共同塑造了未来的中小学理想教师形象,但对绝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教师而言,要达到这些要求,却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和痛苦。
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视,只是表现在构建未来教师的形象和所应达到的要求上,却没有真正地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实际的帮助。
表现在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的不够重视。
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与实际给予的关爱和理解不成比例。
调查数据中显示:90.2%教师认为教学办公设备、环境不太好。
85.5%的教师并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85%的教师感到工作岗位的压力很大,有87%的教师表示:如果给他一个机会转折,不会再选择当教师。
选择的理由多是:教师待遇低、福利微薄,工作繁琐、压力大,家长、学生不尊重,社会不理解等。
第二,教师的生活负担之累
面对教师的理想形象,现实的中小学教师永远是不完善的。
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一个目标:使自己合格。
教师在工作时间努力工作,在休息时间,双休日、寒暑假被迫(说是“被迫”,是因为迫于完成各种继教任务,不得不参加一些高高在上、没多大工作实践指导性的“理论讲座”)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学历、专业进修、岗位培训。
工作、培训等外在的要求太多,教师忙于应付,工作的时候没有学习的时间,有了学习的时间就没有休息的时间。
“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头鹰还晚”这也许是大多教师生活作息的写照。
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工作和学习的夹缝中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并不高,教育为本的重要性,并没有在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身上得到应有的明证,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
教师职业外的生活充满了职业的焦虑与压力,丧失了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体验。
调查数据中显示: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每天工作量都在11个小时以上。
科任教师每天工作量也在10个小时以上。
大多教师慨叹,已没有些许时间顾及个人的生活。
80.2%的老师认为压力来源于经济收入。
第三,教师的精神负担陷于困境
教师面临的难题还在于,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除了知识外,还涵盖了审美
感、道德价值、心理健康、责任感、首创精神和合作精神等等各种素质。
对人才素质的各种期待自然也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然而,社会评定教师的依据却在于学生学业的成败,评价的导向与所达目标的不一致,使教师过多地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基础教育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中小学教师也承载着广大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所以他们必然首当其冲的成为问题的根源。
不被理解的职业苦恼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整个精神生活。
这样的评定方式,使教师的快乐很大程度上靠学生给予:一声问候、一个笑容、一次成绩、一点进步等等。
“给点阳光,我就灿烂”是教师精神追求的真实的写照。
只依靠别人而享受快乐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所以,教师工作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之累,而是精神之累。
只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评价,而忽视教师的精神世界,是肤浅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非“人本”的。
调查数据中显示:有33.2%教师在问卷问题调查中,对“感到别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对旁人责备求全、感到孤独、感到苦闷、过分担忧感到比不上人、容易烦恼和激动。
”等问题时选择“中等”13%的教师对“神经过敏,心中不塌实、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对异性的兴趣减退、感到精力下降,活动减慢、经常性腰疼、胸疼、肌肉酸疼。
”等问题时选择“偏重”。
85%的教师感到精神压力很大。
过高的要求,过多的责任承担,不断地被监督,面对这些超越于中小学教师力量之所及的各种现实,众多中小学教师产生了难以忍受的压力。
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消耗,是一种易使人筋疲力尽职业,所以更需要社会和教育管理领导者的理解与关怀。
那么社会和教育管理领导者又应如何对教师给予人文的关怀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管理者对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的思想多种多样,个性也是各不相同,根本的问题在于领导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允许“存异”。
领导应该有宽以待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哪怕教师行为有明显的偏向,也要有大肚能容的风度和雅量。
作为一个领导,只有平时多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多了解教师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多讲究一点人文管理艺术,才能努力造就一个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张扬的团结、祥和、奋进的校园人文环境。
二、构建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和谐统一教育管理体系
制度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在形式。
学校的优劣取决于教师的质量。
好的制度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实现。
我认为,在强调制度规范化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学校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时,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给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不是人为地制造一些条条框框,使教师整日忙于应付具体的指标,无力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在制度建设中,应当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以形成鼓励探索,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激励成功的良好氛围。
三、全社会应对教师予以生命深处的人文关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素质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关注承载着要求,面对教师应该达到的各种要求,中小学教师经受着望之生畏的压力。
其实,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他首先是一个平凡人,其次才是一个教师。
现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关注,突显的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必然性要求,而忽视了对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另一个必然性存在的需要和关怀。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现象之一就是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众多新闻媒体多报道的是有关学校和教师的负面“新闻”,对于学生校内校外的不良表现、安全问题一味指责学校教育的缺失、教师的责任。
而忽略了社会、家庭、社区对学生的教育责任。
过多宣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等言论。
中小学教师承载着广大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必然首当其冲的成为问题的根源。
过高的要求,过多的责任承担,不断地被监督,面对这些超越于中小学教师力量之所及的各种现实,众多中小学教师产生了难以忍受的压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
”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民族、社会就必然对教育中“教师”这个能动因素、发展因素、创造因素予以“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既要关注教师的首先作为人的生理意义上的存在,也要关注教师的那种超越生命的、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教师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等物质层面的关注。
第二,对教师的人格、心理、信仰、价值等精神层面的关注。
两者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主体性,促进教师
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助于教师个体在更大的时空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个性,使教师个体的本质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张扬。
从而更有助于振兴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
(一)给予教师的职业与生命融合的关怀
教师的使命是进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完整的生命投入教育,才能激起生命间的交流,才能促成生命的成长。
但是面对社会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失去了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已在忙碌中忘记了对自己生命成长的关注,出现了职业与生命相分离的现象。
所以,对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首先就是要关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与生命的融合。
尊重和理解他们作用的方式、独立的意义;客观对待教师职业活动中的感受、态度与体验,把它们看成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和教师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关注教师职业过程中其生命价值的体现。
从生命深处关心教师生命的成长,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才能实现教师职业与生命的融合,教师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只有投入身心、情感的教师劳动才能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样的教育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这样的中小学教师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中,在追求理想自我、理想教育的过程中,走出焦虑与压力的困境,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二)给予教师的生存环境与生命完整的关怀
所谓教师的“生存环境”,不仅是指教师生存的自然环境,更多地体现为教师生存的社会环境。
教师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经济环境为教师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环境为教师地位与权利提供保障;文化环境赋予教师生存方式的独立意义。
关切教师的生存环境,就是要优化教师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
“所谓‘生命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
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
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
”教师作为生命的个体必然拥有生命的整体性,确认教师“生命的整体性”,就是反对把人简化为物,机械地发展教师、要求教师的行为。
而应切实地关注教师的生活方式,尊重教师生命的完整性,满足教师作为生命的整体性要求。
从人的存在本身,来唤起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性意识,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建构自我的意义,从而感受自身价值的升华和完善。
每位
中小学教师都是首先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而存在,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有生存的环境和生命的体验,都应该享受生命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只有满足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体验到自身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幸福的教育者。
才会把教师职业当作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才会使自己成为个人价值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者。
但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地位与现状,使很多教师难以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体验到自我生存的意义与独立的价值。
所以,对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就应关切教师的生存环境和确认教师“生命的整体性”。
(三)给予教师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基本目的的。
”而现在“我们的教育更多地陷入了技术与操作的层面而忘记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
表现在教师的培养上也呈现出同样的弊端,只注重对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教师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建构。
而且在教师的岗位上,有生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有生命的参与不等于有心的交流。
作为中小学教师不仅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应对各种诱惑与挑战,压力与挫折;同时,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差异显著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那么就很难保持持续乐观的心态、高昂的精神,不断走出困境的勇气。
关切教师的精神世界,就是要关切教师健康心理的形成、引导教师树立理想的精神信念、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等,从而促进教师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
概括地讲,关切教师的精神世界,就是首先要帮助教师养成自己的精神生活。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能很好地雕琢他人的灵魂。
正如当代美国教育家库力(Iris Cully)认为:“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显现于生活方式之中的过程”。
教师不可能通过行为来掩饰自己精神的贫乏,也不可能靠别人的恩赐而获得精神的财富。
面对博大、深远的精神资源,教师只有主动地自我建构、切身地去获得、去理解、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立足于现实、超越于现实,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为建构教师的精神世界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因为拥有丰富而健康的精神世界的教师,不仅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更是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深入,人们的目光聚焦于中小学教师,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职业活动的同时,更需要人们对中小学教师的存在与价值的
关注。
只有真正为解脱中小学教师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多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中小学教师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明天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J].教育学2002,(8).
2、张人杰.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任务:世纪之交的审视.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编著,《解读中国教育》[C].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45-59.
3、卞敏.《人文关怀: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J] .江海学刊,1999年02期.
4、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年9月第2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