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综合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综合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小时了了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②(yì)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⑤仲尼⑥与君先人伯阳⑦有师资⑧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⑨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⑩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
②诣:到。
③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
④仆:谦称。
⑤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⑥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⑦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⑧师资:师。
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⑨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⑩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1]根据文意,可以知道“小时了了”的意思是()。
A.小的时候很聪明
B.小的时候很迷糊
C.小的时候不怎么样
[2]孔融真的是李元礼的亲戚吗?请把他的解释改写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踧踖”是形容非常局促不安的样子。
陈韪为什么会“大踧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怎样评价十岁的孔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文学家。
②洛:洛阳。
③通:通报,传达。
④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仆:我,古代谦称。
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家和您家世世代代友好往来。
⑦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
了未必出众。
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字面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说陈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言文,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
(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外文言文阅读。
酒以成礼①
钟毓②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③饮而不拜。
既而④,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⑤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钟毓(yù):字稚叔,三国时期魏国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
③会:钟会,字士季。
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
④既而:一会儿,不久。
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寝:___ (2)因:___ (3)时:____
[2]下面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B.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既然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C.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译文: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D.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译文: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个人不能回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_________)其父,为(__________)设果。
是_____为______设果。
[2]“惠”同“_____ ”,“甚聪惠”是说杨氏之子_______ ,从文中“_______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 曰:___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文再现。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义,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在这段话中,作者____提出了_______的主张。
[2]把内容补充完整。
[3]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选文中画“”的句子中的“二者”分别指____和____;“舍”的意思是____。
8.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鉴赏。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2)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
(3)如井蛙之窥天________(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号④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
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②居:镇守。
③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④号:称。
⑤岁:年。
(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
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
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
[1]如果要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填序号)A.大惊失色 B.兴高采烈 C.不慌不忙 D.气极败坏
[2]请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_____________。
[3]根据阅读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
___________。
10.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矛很锐利,能戳穿他的盾
B.盾很坚固,他的矛戳不穿
C.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晏子春秋(节选)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短:_________________延: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填入横线,使这段话能切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意思。
身手敏捷能言善辩自取其辱满面春风仪表堂堂其貌不扬晏子虽然身材矮小,__________,但他出使楚国时,__________,让原本十分傲慢的楚王__________,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为什么最后傧者更道,让晏子从大门入?请结合晏子说的“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一句的意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钟氏之子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chì)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qǐn)④,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语:对……说。
③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
④昼寝:午睡。
⑤托寐:假装睡着。
⑥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1]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值:(_____)A.值班。
B.正当。
因:(_____)A.于是。
B.因为。
(2)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时:(_____)A.当时。
B.顿时。
觉:(_____)A.睡觉。
B.觉察。
[2]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是如何回答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中谁的回答更妙?为什么?()
A.钟会的回答更妙,因为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本人的镇静。
B.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把害怕的感觉说出来了。
C.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实事求是。
14.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孟母断机杼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旦夕勤学不息()
[2]翻译句子。
1.孟母以刀断其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
”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轻松阅读快车。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yé)?”徐曰:“不然。
譬( )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语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