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交通格局新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5期(总第182期)
㊀㊀㊀㊀㊀㊀
黑龙江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
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No.5ꎬ2020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82
吐谷浑交通格局新论
郭声波ꎬ苏㊀阳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ꎬ广州510632)
摘㊀要:陈良伟所著«丝绸之路河南道»提出吐谷浑地区交通地理呈西蜀㊁河南㊁柴达木㊁祁连山 四分道 格局ꎮ结合唐初藩属吐谷浑国城镇和羁縻州的建置重新进行考论ꎬ可得出以下认识:吐谷浑交通格局呈现出以其旧都树敦城为中心ꎬ包含东北经湟水通鄯州ꎬ东南经岷山河曲通叠州㊁松州ꎬ西南经当弥通吐蕃ꎬ西北经贺真城㊁白兰故城通鄯善㊁且末的X形四大干道及十几条支线的样态ꎮ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道路受阻的情况下ꎬ穿越吐谷浑的交通路线担当了替代角色ꎬ延续着中西交通㊁丝绸之路的命脉ꎮ
关键词:吐谷浑ꎻ河南道ꎻ树敦城ꎻ四大戍地ꎻ历史交通地理
中图分类号:K901.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0)05-0134-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羌族历史地理研究 (11BZS079)
作者简介:郭声波ꎬ1959年生ꎬ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二级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苏阳ꎬ1995年生ꎬ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ꎮ
㊀㊀吐谷浑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慕容氏与青藏高原北部的羌人建立的多民族共同体国家ꎬ疆域极盛时东起陇南白水江㊁洮河上游ꎬ西抵新疆车尔臣河上游ꎬ北界祁连山脉 库姆塔格沙漠ꎬ南隔昆仑山 巴颜喀拉山脉与当弥(一作多弥)相邻ꎮ北魏取其陇南地ꎬ隋炀帝竟灭其国ꎬ列置郡县ꎮ隋亡ꎬ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乘乱复国ꎬ并与唐朝对抗ꎮ贞观九年(635)伏允死ꎬ长子慕容顺率吐谷浑本部降唐ꎮ
吐谷浑王族慕容氏与直接统治的羌人共同生活数百年ꎬ逐渐融合成吐谷浑人ꎬ其他鲜卑大姓则被分封到周边地区ꎬ如北周时吐谷浑有 赵王 那蒌氏㊁ 蒿头川王 拓跋氏ꎬ隋初有 浑项王 拓跋兀思㊁ 敦善王 破丑氏㊁ 名王 拓跋木弥(«旧唐
书»卷198«吐谷浑传»)ꎮ羌酋亦有封王者ꎬ如钟存
首领钟利房之为 定城王 ꎬ宕昌首领梁屈葱之为 名王 («隋书»卷85«元谐传»㊁«新唐书»卷221«吐谷
浑传»)ꎮ萧梁时ꎬ浑主始称可汗ꎬ其后所封诸王ꎬ
除慕容氏子弟可能是虚封外ꎬ异姓王多属实封ꎬ因之吐谷浑国行政体制分为本部与藩部两个圈层ꎮ
入唐之后ꎬ唐朝即按其两个圈层分而治之:其本部仍然保留吐谷浑国名号ꎬ成为唐朝的藩属国ꎬ以伏俟城为行政中心ꎬ境域包括今青海湖一带㊁共和盆地及柴达木盆地北部ꎬ直到龙朔三年(663)为吐蕃所灭ꎻ东部河湟陇南地区沿北魏旧制设置为鄯㊁廓㊁岷㊁洮㊁叠㊁宕等几个 羁縻式正州郡 ꎬ黄河河西九曲(今青海海南州东部及黄南州)㊁岷山河曲(今四川阿坝州北部)及大积石山(今阿尼玛卿山) 白兰山(今布尔汗布达山)地区ꎬ为异姓鲜卑与原住羌人融合而成的党项羌居住地ꎬ至迟到贞观十二年ꎬ陆续设置为数十个羁縻州ꎬ高宗时渐次被吐蕃兼并ꎮ大积石山又称雪山ꎬ其南至紫山(今巴颜喀拉山)之间ꎬ是由柴达木盆地南迁的白兰部族居地ꎬ原为吐谷浑藩部ꎬ吐谷浑灭亡后自立为国ꎬ显庆元年(656)为吐蕃所灭ꎮ本文所论 吐谷浑地区 ꎬ即包括前吐蕃时代之白兰㊁吐谷浑国及唐在吐谷浑故地所置羁縻府州在内ꎮ
吐谷浑不在 东晋十六国 之列ꎬ正史记载十分简略ꎬ历史地理面貌比较模糊ꎬ到唐初ꎬ见于史籍的事迹才多了起来ꎮ不过ꎬ研究者仍然鲜少ꎬ如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相关图幅标出了吐谷浑的位置ꎬ而没有一幅完整的吐谷浑疆域图ꎻ周伟洲«吐谷浑史»(1985㊁2006年ꎬ以下省称周著)ꎬ大致复原了吐谷浑的疆域ꎬ部族分布与城池建设也有涉及ꎻ继出的吕建福«土族史»
431
(2002年)属土族通史性质ꎬ于吐谷浑国部分未超过周著ꎻ新出的李文学«吐谷浑史研究»(2020年)ꎬ则属吐谷浑政治㊁民族㊁文化专题研究ꎬ虽涉及疆域而未涉及交通格局ꎮ只有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2002年ꎬ以下省称陈著)ꎬ通过对吐谷浑遗址的考古调查ꎬ结合东晋南北朝时期使者㊁僧侣㊁商人㊁军队活动情况ꎬ基本复原了吐谷浑地区的交通道路走向ꎻ因南朝称吐谷浑为 河南国 ꎬ遂统称之为 丝绸之路河南道 ꎬ以区别于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主干道ꎮ
交通道路既是一个地区的 骨架 ꎬ也是一个地区的 神经系统 和 血液循环系统 ꎬ因此陈著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吐谷浑历史地理提供了坚实基础ꎮ但可惜周著和陈著都没有结合唐初在吐谷浑地区设置的几十个羁縻州来研究城池分布和交通节点ꎬ不仅研究工作不能再深入一步ꎬ而且已复原的城池位置和道路走向也有一些问题ꎬ以至于对交通格局的整体判断出现一定偏差ꎮ
吐谷浑地处高原ꎬ人口不多ꎬ按理交通不会很发达ꎬ但因其地理位置关系ꎬ在中原分裂割据的东晋南北朝时代ꎬ却成为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必经之地ꎮ隋唐之际ꎬ东有新兴的中原王朝ꎬ西有强大的西突厥ꎬ西南有迅速崛起的吐蕃ꎬ各方势力角逐此间ꎬ各色人物往还不绝ꎬ由西域经此直达西南㊁由关中经此直达吐蕃的漫长交通干线频繁使用ꎬ支线不计其数ꎮ结合唐初藩属吐谷浑国城镇和羁縻州的建置来看ꎬ俱属于以吐谷浑旧都树敦城(今共和县城恰卜恰镇)为中心ꎬ东北经湟水羁縻州通鄯州ꎬ东经河西九曲羁縻州通河㊁洮ꎬ东南经岷山河曲羁縻州通叠㊁松ꎬ南㊁西南㊁西三面经白兰雪山羁縻州通白兰㊁当弥㊁鄯善㊁且末ꎬ西北直通沙州ꎬ北经浩门水羁縻州通凉㊁甘的交通系统ꎬ可分为四大干道及十几条支线ꎬ非陈著所谓西蜀㊁河南㊁柴达木㊁祁连山 四分道 可以笼括ꎬ下面试逐一讨论(岷山河曲地区的交通道路ꎬ笔者已有讨论[1]ꎬ本文从略)ꎮ
㊀㊀一、赤岭道
自吐谷浑旧都树敦城往东北ꎬ经赤岭㊁承风岭(戍)入牛心川至鄯城镇ꎬ转东南至鄯州ꎮ此为吐谷浑通往中原的交通孔道ꎬ亦为唐蕃大道重要路段ꎮ
树敦城是吐谷浑旧都ꎮ赤岭即今日月山ꎬ今湟源县西南的日月山口是北魏㊁唐初关防所在ꎮ承风岭ꎬ即今拉脊山西段ꎬ岭上有戍ꎬ是吐谷浑与隋朝互市地(释道宣:«释迦方志»卷上)ꎮ«通典»西平郡鄯州条载: 西南到宁塞郡(廓州)广威县故承风吐谷浑界三百里ꎮ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误引为: 承风岭在廓州广威县西南ꎮ 承风戍实在广威县西北ꎬ今湟中县南上新庄镇上马台村三岔
(一说贵德县北尕让乡千户村)ꎮ
西魏凉州刺史史宁曾与突厥木汗可汗从凉州出兵南下攻打吐谷浑ꎬ其中木汗一路从北道趋贺真城ꎬ史宁一路取南道 逾山履险ꎬ遂至树敦 («北史»卷61«史宁传»㊁«资治通鉴»卷166)ꎬ在攻下树敦城后ꎬ又回军与木汗可汗会于青海ꎮ唐仪凤三年(678)ꎬ先锋刘审礼与吐蕃接战于青海湖南ꎬ李敬玄率领的大军克服承风岭泥泞状况至树敦城ꎬ遂后期ꎮ 闻刘尚书(审礼)没吐蕃ꎬ着靴不得ꎬ狼狈而走 («太平广记»卷255«嘲诮»)ꎬ原路退回鄯州ꎮ由是可知ꎬ树敦城在承风岭西南㊁青海湖以南的共和盆地ꎮ
«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廓州条载: 州西至吐蕃界树 敦 (郭)城三百二十里 ꎬ其后又说 积石军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 ꎬ 金天军在积石军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济桥 ꎮ唐廓州治今化隆县群科镇上古城ꎬ积石军在贵德河阴镇ꎬ金天军在洪济桥ꎬ又西乃至树敦城ꎬ可知树敦城在洪济桥西三十里左右ꎬ即今共和县城恰卜恰镇一带[2]212[3]ꎮ
唐初«释迦方志»卷上载: 鄯城镇ꎬ古州地也ꎬ又西南减百里至故承风戍ꎬ是随(隋)互市地也ꎮ又西减二百里至清海ꎬ海中有小山ꎬ海周七百余里ꎮ海西南至吐谷浑衙帐ꎮ 此行程出承风戍西行ꎬ下赤岭ꎬ右侧可以望见青海湖ꎬ而非抵达湖边ꎮ又西南行ꎬ所至吐谷浑衙帐ꎬ必指树敦城ꎬ亦即宋云西行所至之吐谷浑城(考详 碛尾道 条)ꎮ树敦城地望ꎬ旧时多以为在今共和盆地的赤水城ꎬ但具体位置仍有分歧ꎬ一说在今共和县铁盖乡东南黄河岸或曲沟ꎬ一说在今共和县倒淌河一带ꎮ按笔者下文所考ꎬ赤水城在赤水侧近ꎬ今兴海县境ꎬ所以树敦城非赤水城ꎻ曲沟是大莫门城所
531
在ꎬ亦非树敦城ꎬ而考古发现则比较支持共和县城
恰卜恰镇说ꎮ如李智信曾考察位于共和县城南近
郊恰卜恰河北岸上塔买村一处南北长270米㊁东
西宽245米的古城遗址ꎬ认为其应属于南北朝时
期的遗存ꎬ且规模略大于伏俟城内城ꎬ怀疑是吐谷
浑树敦城[4]ꎮ则恰卜恰镇应即«新唐书 地理志»鄯州条所载莫离驿ꎬ在树敦城近傍ꎮ
牛心川即今南川河ꎬ鄯州在今青海乐都县ꎬ鄯
城镇在今西宁市ꎮ自赤岭东北行经临羌城也可至
鄯城镇ꎮ临羌城即今湟源县城ꎬ居住在此的党项
酋长拓跋吴伽 以贞观七年款关内附ꎬ有诏封西
平郡王ꎬ兼授西平州刺史 [5]ꎮ 西平 本是鄯州郡号ꎬ此 西平州 乃羁縻州ꎬ在鄯州西境ꎬ疑治临羌城ꎮ临羌城至鄯州间的湟水北岸还有几条支线ꎬ通往青海湖北岸及浩亹河(今大通河)流域的吐谷浑境ꎬ与伏俟北路(详后)相接ꎮ
㊀㊀二㊁浇河道
自树敦城沿莫贺川(今恰卜恰河)东南行ꎬ经
大莫门城㊁洪济镇至浇河城渡河ꎬ东至廓州与清水
路相接ꎬ再东南至枹罕(河州)ꎮ浇河城为此路重
要节点ꎬ故以名之ꎮ
«太平寰宇记»卷155廓州达化县条载: 浇河城ꎬ亦谓之故廓州ꎬ在县西一百二十里ꎮ古老传云赵充国所筑ꎬ或云吐谷浑旧城ꎮ晋永平拜吐谷浑主阿豺为安西将军㊁浇城公ꎬ即理此是也ꎮ故洪济镇城ꎬ后周武帝逐吐谷浑出后筑ꎬ在今县正西二百七十里ꎬ以为羌界ꎮ 此谓浇河城曾为北周廓州治ꎬ在今贵德县城河阴镇ꎮ唐廓州移治今化隆县群科镇上古城ꎬ达化县在廓州西三十余里ꎬ治今尖扎县康扬镇簸箕湾村[6]141ꎬ则浇河城至廓州一百五十余里ꎮ浇河城在吐谷浑时代已是四大戍地之一ꎬ唐贞观末又成为统领河西九曲地区的羁縻静边州都督府治地[7]ꎬ高宗时静边州内徙关内道ꎬ浇河城改置积石军ꎮ«元和郡县图志»廓州条载: 积石军ꎬ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ꎮ 金天军ꎬ在积石军西南一百四十里ꎮ «通典»宁塞郡条载: 西至积石军一百八十里ꎬ西南至积石军一百六十一里ꎮ 后者精确至个位ꎬ可以相信ꎮ金天军治洪济桥南ꎬ合计唐廓州城西至洪济桥约三百里ꎮ洪济桥北亦建有城ꎬ即北周所筑洪济镇ꎬ东距廓州达化县二百七十里(«太平寰宇记»卷155廓州达化县条)ꎬ与桥南城为姊妹城[8]159ꎮ
考古工作者曾在洪济镇西发现一座南北朝至唐时期的曲沟古城(旧属曲沟乡菊花村ꎬ今没入水库)ꎬ南北长420米㊁东西宽400米ꎬ东㊁西两面各有一座城门ꎬ门外有瓮城ꎬ曾被疑为树敦城遗址[6]149ꎬ但笔者认为应是大莫门城址ꎮ开元十六年(728)ꎬ 陇右节度使鄯州都督张忠亮引兵至青海西南渴波谷ꎬ与吐蕃接战ꎬ大破之ꎮ俄而积石㊁莫门两军兵马总至ꎬ与忠亮合势追讨ꎬ破其大莫门城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ꎮ渴波谷即可拔海(一作苦拔海)ꎬ在青海湖东南ꎬ大莫门城又在其南ꎬ以处莫贺川谷口(大莫门)得名ꎮ与积石军同年增设之莫门军ꎬ盖本欲置于大莫门城ꎬ故名ꎬ后因未收复大莫门城而暂驻洮州城ꎮ然由 俄而积石㊁莫门两军兵马总至 观之ꎬ开元中莫门军当已迁回大莫门城ꎬ乃得与积石军兵马及时援助张忠亮ꎮ
严耕望早已画出浇河道的基本走向(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2册«唐代长安西通陇右河西道河湟青海地区交通网合图»)[9]ꎬ但没有命名ꎬ而且自金天军至浇河城一段是沿黄河南岸而行ꎬ核之沿途陡峭峡岸的地形ꎬ很不合理ꎮ另外ꎬ严图自金天军往东还画有一条经百谷城直达河州的支线ꎬ但没有深论ꎬ有人认为此道并不存在[10]ꎬ笔者表示赞同ꎮ
浇河道经河州入中原ꎬ较之赤岭道更为捷近ꎬ但需多次涉渡黄河ꎬ并翻越今贵德县东的申宝山和循化县东南的小积石山ꎬ比较崎岖难行ꎬ故军事意义重于商旅意义ꎮ吐谷浑曾多次与西秦㊁北魏争夺浇河㊁枹罕等城ꎬ浇河道即双方军队出入必经之道ꎮ隋征吐谷浑ꎬ宇文述军发自西平ꎬ经赤岭道循青海北岸取伏俟城ꎻ杨雄军则发自枹罕ꎬ取浇河道取树敦城ꎮ唐仪凤年间吐蕃东寇廓㊁河等州(«旧唐书»卷196«吐蕃传»㊁«资治通鉴»卷202仪凤元年闰三月条)ꎬ也当经由浇河道ꎮ
浇河城北有支线至承风戍ꎬ廓州城南北与清水路相交ꎮ
㊀㊀三㊁清水路
自鄯州南行ꎬ度拔延山(今拉脊山)ꎬ经廓州
631
南渡黄河ꎬ溯清水川(今隆务河)南行ꎬ至今青海
泽库县城泽曲镇知合龙村吐谷浑城址ꎬ与赤水路
相接ꎻ又南ꎬ至今河南县城与洮河路相接ꎻ又南ꎬ至
今河南县柯多乡香扎寺ꎬ与通往岷山河曲地区的
积石道相接ꎮ陈著已画出此路ꎬ但未命名[8]137ꎮ按此路纵贯清水川ꎬ可以 清水路 名之(笔者曾
命名为 小榆路 )[7]ꎮ
廓州南黄河渡ꎬ在今隆务河口稍西一点的地
方ꎬ即«水经注»所记广违城渡ꎬ 自北魏以来ꎬ广
违渡一直是黄河上的渡口之一 [11]ꎮ
清水川是«南齐书»所记吐谷浑四大戍地之
一ꎬ然其具体所在ꎬ多有争议ꎮ
秦裕江㊁吕建福认为清水川即今兴海县曲什
安河ꎬ其理由是«水经注»卷2云清水川东有河厉
桥ꎬ而河厉桥在曲什安河河口偏北黄河上ꎬ遗迹尚
存[12][13]ꎮ按河厉桥实在今循化县(详后)ꎬ曲什安河河口偏北之黄河桥遗迹应为骆驼桥ꎬ故不足以证明曲什安河为清水川ꎮ
张步天认为清水川即今兴海县大河坝
河[14]ꎮ按此河应为赤水(详后)ꎬ为四大戍地之赤水城所在地ꎬ不得为清水川戍地ꎮ
李文实则说: 我颇设想此桥(河厉)当在 岷
山 (赐支)河曲峡谷中ꎬ清水川在浇河郡(今贵德
县)迤西共和县境内 (今共和县境内 亦
有清水河ꎬ与黑水相对而言)ꎮ [15]335然查诸地图ꎬ未见共和县境有清水河ꎮ
松田寿男认为清水川在青海循化县西保安河(今同仁县隆务河)一带[16]ꎮ查清代㊁民国分省图几乎都标注隆务河为清水河ꎬ1949年后标注为保安河ꎬ1955年后称隆务河ꎮ今分县图亦有标注隆务河支流年智河上游为清水河者ꎮ
佐藤长㊁周伟洲认为清水川在今循化县东清
水乡ꎬ即«水经注»卷2所云临津水ꎬ理由是河厉
桥在此河河口[2]217[17]58ꎮ按此河较小ꎬ清代以来地图多未标名ꎬ偶有称其为清水河者ꎮ清水乡置于1956年ꎬ乡治始见于清末地图ꎬ标注为 清水驿 ꎮ
综合以上诸说ꎬ同时符合«水经注» 河厉在
清水川东 ㊁«南齐书»清水川为吐谷浑四大戍地
之一以及历史上曾有清水河之名这三个条件的ꎬ
只有同仁隆务河与循化清水河ꎮ但后者条件不如前者充分ꎬ尤其是其河谷地势较为狭窄ꎬ难当四大戍地之实ꎬ其有 清水 之名ꎬ盖受郦学 河厉临津说 的影响ꎬ非自古而然ꎮ而隆务河谷中发现多处南北朝至唐时期的城址ꎬ其中向阳古城规制较大ꎬ很可能就是吐谷浑清水戍之所在ꎬ故唐初羁縻肆州治此[7]ꎮ
隋代以前ꎬ前秦㊁西秦㊁后秦㊁北魏先后据有河州(枹罕)ꎬ而吐谷浑称臣于东晋㊁南朝ꎬ故由河西走廊通过扁都口进入吐谷浑浩门水㊁湟水流域的丝绸之路ꎬ不能取由河州继续南下ꎬ而改由清水路进入岷山河曲地区而达松㊁茂ꎮ来自西域的使者㊁商队㊁僧团如要前往东晋㊁南朝ꎬ此路不失为重要捷径ꎬ尤其是南段连接伏罗道之后ꎮ
西秦曾以白石城和白石川为基地ꎬ往攻吐谷浑的泣勤川㊁长柳川和渴浑川ꎬ浑主树洛干屡战屡败ꎬ被迫退往白兰[8]325ꎮ据«水经注»ꎬ白石川水南径白石城西而注漓水(今大夏河)ꎬ则白石城即唐初淳州索恭县(今临夏县麻尼寺沟乡韩家门村ꎮ陈著推测白石城在今甘肃夏河县甘加乡斯柔村[8]149ꎻ一说在今甘肃清水县西北白驼乡[18])ꎬ唐开元三年置镇西军(«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河州条)ꎮ泣勤㊁长柳㊁渴浑三川当在河西九曲地区ꎬ西秦军大概也是取由清水路ꎮ
今泽库县城所在之泽曲ꎬ疑即泣勤川ꎮ 泣勤 ꎬ盖 西嵹(漒) 之异译ꎬ泽曲正在西嵹山西侧ꎮ知合龙古城为清水路与赤水路连接处ꎬ位置重要ꎬ很可能是设置于贞观六年的羁縻桥州治地ꎮ而清水路南端的今河南县柯多乡香扎寺ꎬ据«旧唐书 地理志»(以下简称«旧唐志»)所载道里数据测算ꎬ应当是羁縻祐州治地(详见 积石道 条)ꎮ
㊀㊀四、伏罗道
自浇河道中的洪济镇渡河南下ꎬ经羁縻玉州㊁伏罗川㊁沙州至长柳川ꎬ与赤水路 洮水路相接ꎬ是树敦城通往洮㊁岷㊁叠㊁松地区的重要干道ꎮ羁縻玉州ꎬ由«旧唐志»所载道里数据测算ꎬ在今贵南县沙沟乡查纳寺古城[7]ꎬ即伏罗川入河处ꎬ后改置金天军ꎮ属县有带河县ꎬ当在州西南黄河岸ꎮ
伏罗川ꎬ最早见于«魏书 吐谷浑传»: 慕利
731
延死ꎬ树洛干子拾寅立ꎬ始邑于伏罗川ꎬ其居止出入拟于王者ꎮ «梁书 河南传»则说: 慕延死ꎬ从弟拾寅立ꎬ乃用书契ꎬ起城池ꎬ筑宫殿ꎬ其小王并立宅ꎮ 合而观之ꎬ似言吐谷浑新主拾寅在伏罗川建立王城(其实就是一个陪都)ꎬ但伏罗川究竟在哪里ꎬ众说不一ꎮ
伏罗川系因北魏晋王伏罗征讨吐谷浑所至而得名ꎮ«魏书 晋王传»载: (伏罗)军至乐都ꎬ谓诸将曰: 若从正道ꎬ恐军声先振ꎬ必当远遁ꎮ若潜军出其非意ꎬ此邓艾擒蜀之计也ꎮ 遂间道行ꎮ至大母桥ꎬ慕利延众惊奔白兰ꎬ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ꎮ 显然ꎬ大母桥的位置是确定伏罗川的关键ꎮ
清人丁谦认为: 伏罗川ꎬ即湟水上源ꎬ今称博洛克克河ꎮ (丁谦:«魏书西域传地理考证»卷4)但佐藤长指出: 大母(d aimən)是蒙古语dam(联络)对应的吐谷浑语ꎬ大母桥(Damgüür)即联络桥的意思ꎮ它是联络黄河南北的重要地点ꎮ [2]217㊁223他认为大母桥应即«水经注»所记吐谷浑所造的 河厉桥 ꎬ在今循化县东清水河河口之东的临津关ꎮ然而«水经注»载 清水川东有河厉桥 ꎬ倘若河厉桥即大母桥ꎬ则伏罗川与清水川位置重叠ꎬ明显不合理ꎮ
据李文实考证ꎬ 大母桥当为赤水上的桥ꎬ即今共和县曲沟水入河处ꎬ在恰卜恰东南ꎬ居 岷山 (赐支)河曲西端ꎮ在晋时前凉㊁前秦㊁南凉及南北朝时北魏均名其地为赤水ꎬ西魏始改称树敦城ꎮ隋移赤水镇于今兴海县ꎬ于其地置河源郡ꎻ唐于树敦城置金天军ꎬ亦即 洪 (兴)济梁所在ꎮ
大母 当为当地土语ꎬ或即吐谷浑语ꎮ伏罗此次行军ꎬ盖不取道浇河郡ꎬ而径由临津渡河至乐都ꎬ逾赤岭直捣赤水ꎬ慕利延猝不及防ꎬ惊奔白兰ꎬ而拾寅则退走阿曲ꎬ两人均系南奔ꎮ 他进而认为伏罗川 实即曼头山(今共和县南山)之阳ꎬ也即是今恰卜恰㊁曲沟(赤水)与曼头城(隋时远化县治)所构成的三角地带 [15]330-332ꎮ核诸史实ꎬ上述晋王伏罗经由赤岭道进兵及树敦城位置的观点未必成立ꎬ但大母桥位于曲沟入河处的观点则属可取ꎮ前考大莫门城即曲沟古城ꎬ 大母 与 大莫 发音相似ꎬ当系同音异译ꎮ要之ꎬ大母桥即今共和县东南之黄河桥ꎬ伏罗川在桥东ꎬ即今贵南县北的沙沟ꎮ晋王伏罗到达鄯州(乐都)后ꎬ出乎吐谷浑人的意料ꎬ并未取由赤岭大道ꎬ而是改越拔延山(今拉脊山)取浇河道而来ꎬ故浑主猝不及防ꎮ
一说伏罗川即今青海乌兰县㊁德令哈市境已干涸的都兰河ꎮ严耕望以为ꎬ伏罗川为今都兰县南布伦吉尔河[19]ꎮ百度百科对伏罗川的解释是: 吐谷浑王城ꎬ在今青海都兰县诺木洪一带ꎮ公元452年ꎬ拾寅继承吐谷浑王位后ꎬ把政治中心从莫何川西迁到这里ꎮ这是吐谷浑建立的第二个政治中心ꎮ 此观点或源于«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居伏罗川ꎬ犹未敢远离白兰之险也ꎮ 盖因 慕利延众惊奔白兰 ꎬ后人乃猜度伏罗川近于白兰山ꎬ而白兰山即今都兰县南的布尔汗布达山ꎬ故有伏罗川在都兰之说ꎬ亦有伏罗川在今兴海县一带之说[20]58ꎮ但此说不能解释大母桥与伏罗川的关系ꎬ且晋王伏罗并未渡河追击慕利延ꎬ伏罗川到白兰山还有相当远的距离ꎮ胡注乃臆度之辞ꎬ不足凭信ꎮ
佐藤长注意到伏罗川有拾寅所建王城ꎬ但他误以为此即浑主树洛干始居之莫何川王城ꎮ受此影响ꎬ周伟洲也说 伏罗川即莫何川ꎬ从树洛干以来均为吐谷浑之中心 ꎬ于是考定莫何(慕贺)川为今贵德县莫渠沟[17]36ꎬ但佐藤长考定为今兴海县大河坝河[2]215ꎮ吕建福进而提出ꎬ 另一座桥架设在莫何川通向曼头㊁赤水诸地的黄河渡口上(在今青海贵南与兴海间的尕马羊曲渡口) 称为大母桥 [13]ꎮ其实莫何川在莫贺延碛尾中ꎬ即今共和县恰卜恰河ꎬ那里的王城即树敦城ꎬ建于5世纪前期树洛干时代ꎬ拾寅所建王城迟至5世纪后期才建于 沙州 ꎬ两座王城并非一城ꎮ浑主阿豺曾自号沙州刺史ꎬ南朝宋㊁齐亦授浑主为沙州刺史ꎬ可见沙州早在拾寅之前就是浑主所居ꎮ但此沙州实为沙洲 黄沙之地ꎬ浑主先是 庐帐为屋 ꎬ至拾寅始建为城池ꎮ周著以为沙州在今贵南县穆格塘沙碛[17]18ꎬ而据考古发现ꎬ该沙碛东南边缘地带的青禾羊村有一座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所筑古城遗址ꎬ东西长260米㊁南北宽160米ꎬ城中偏西处有一径约10米的圆丘ꎬ疑为大型建筑台基ꎬ城内散布许多板瓦㊁筒瓦及灰陶器残件ꎬ城周还散布着5座以青禾羊古城为中心的小城[8]120-123ꎮ由此判断ꎬ距离伏罗川(沙沟)源头
831
仅咫尺之遥的青禾羊古城应当就是拾寅所建沙州王城ꎬ由«旧唐志»所载道里数据测算ꎬ唐初所置羁縻盖州亦在于此[7]ꎮ当年拾寅从伏罗川(沙沟)南逃入河曲ꎬ显然就是躲进他营建的沙州王城以自固ꎬ这是非常合理的解释ꎮ
隋唐之际ꎬ由于对吐谷浑的征讨ꎬ此道仍能见于史籍记载ꎮ如隋炀帝时讨吐谷浑ꎬ周法尚 别出松州道ꎬ逐捕亡散ꎬ至于青海 («隋书»卷65«周法尚传»)ꎬ就是经伏罗道北上至青海湖附近作战ꎮ㊀㊀五㊁洮水路 赤水路
自岷州都督府(今甘肃岷县)经洮州(今卓尼县喀尔钦乡羊巴村)溯洮水西行ꎬ又经羁縻台州ꎬ至羁縻桥州(今泽库县知合龙古城)南与清水路相合ꎬ可称为 洮水路 ꎮ从羁縻桥州往西ꎬ沿长柳川(今同德县巴曲)有路通往赤水城ꎬ然后与唐蕃大道相接ꎬ可称为 赤水路 ꎮ
羁縻台州ꎬ贞观六年设置于洮州西ꎬ初名西沧州ꎬ治今碌曲县洮水岸西仓乡[7]ꎮ后曾改为羁縻开州ꎬ当与移治故开远郡城有关ꎮ开远郡ꎬ北周析叠州置ꎬ系弘州附郭ꎬ位于叠㊁洮二州之间偏西处ꎬ很可能就是北魏设置于洮水岸的泥和戍ꎬ在今碌曲县玛艾镇红科村ꎮ
赤水城ꎬ吐谷浑四大戍地之一ꎬ旧以为即树敦城ꎬ或在今共和县曲沟ꎮ然«隋书 宇文述传»载: 述领鹰扬郎将梁元礼㊁张峻㊁崔师等追之ꎬ至曼头城ꎬ攻拔之ꎬ斩三千余级ꎮ乘胜至赤水城ꎬ复拔之ꎮ其余党走屯丘尼川 浑主则南走雪山(大积石山)ꎬ其故地皆空ꎮ 可知赤水城在曼头城南ꎬ而曲沟在曼头城东ꎬ吐谷浑部众不得反其道而遁ꎮ曼头城在今兴海县支冬加拉古城(详 曼头道 条)ꎬ则赤水城当在此西南地区ꎮ
任乃强怀疑赤水城在青根河与水塔拉河汇合处(今兴海县子科滩镇青根河村)[21]ꎻ秦裕江说赤水为今同德县南河北乡之多尔根河ꎬ但赤水戍却在曲沟[22]ꎮ陈良伟在今兴海县桑当乡大河坝河南岸夏塘村发现了一处古城ꎬ城址平面呈长方形ꎬ南北长约170米㊁东西宽约160米ꎬ城内散布有大量的泥质灰陶器残件及许多素面布纹理板瓦和筒瓦残件ꎬ因而认为该城约始筑于南北朝时期ꎬ唐代仍沿用ꎬ应是吐谷浑赤水城㊁隋河源郡城和赤水县城[8]132ꎮ今从陈说ꎬ并由«旧唐志»所载道里数据测算ꎬ此即羁縻嶂州治ꎮ嶂ꎬ山名ꎬ指州西北境㊁共和盆地南缘的库真山ꎬ今兴海县鄂拉山ꎮ长柳川ꎬ西秦南伐吐谷浑目的地之一所在地ꎮ史载乞伏炽盘 率诸将讨吐谷浑别统支旁于长柳川ꎬ掘达于渴浑川ꎬ皆破之ꎬ前后俘获男女二万八千 («晋书»卷125«乞伏乾归载记»)ꎬ当取由清水路南下河西九曲ꎬ连续作战于两川ꎮ推测长柳川即今泽库㊁同德二县境之巴曲ꎬ渴浑川即其支流尕干曲ꎬ附近皆为吐谷浑衍沃之地ꎬ今犹为同德县主要农业区ꎬ呈东西走向ꎬ赤水路必经于此ꎮ
贞观初ꎬ雪山党项破丑氏出兵阻止岷州(史籍误作 岐州 )都督刘师立以新附河西九曲党项置羁縻州ꎬ师立遂总兵击之ꎬ 破丑氏大惧ꎬ遁于山谷ꎬ师立追至卹于真山(即库真山)[23]而还ꎮ («旧唐书»卷57«刘师立传»)又贞观九年ꎬ唐以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ꎬ击吐谷浑ꎮ这两次反击ꎬ均系取洮水路进入赤水路ꎮ
从赤水城北接唐蕃大道可至曼头城ꎬ又北趋树敦城ꎻ又自赤水城循赤水㊁河水ꎬ经长柳川(羁縻嶂州显山㊁桂川二县在此)与洮水路相连ꎮ吐谷浑曾寇北周洮州ꎬ隋临洮郡ꎬ唐洮㊁旭㊁岷㊁叠㊁芳等州ꎬ都应该是顺此路而下ꎮ
贞观九年唐与吐谷浑之战ꎬ以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ꎬ由岷州出发ꎻ高甑生出盐泽道ꎬ由利州出发(«旧唐书»卷67«李靖传»㊁卷198«吐谷浑传»)ꎮ李道彦一路ꎬ因有党项拓拔氏作向导ꎬ便绕行阔水地区(今若尔盖沼泽草原)ꎬ后因贪掠党项被击溃ꎬ败逃松州(«旧唐书»卷60«李道彦传»)ꎮ高甑生一路ꎬ目的地是大非川西头的盐泽(今乌兰县茶卡盐湖)ꎬ可知其原拟进军路线是由文㊁武㊁宕㊁叠等州至洮州平叛ꎬ再由洮水路经今青海河南㊁泽库㊁贵南至共和ꎬ进入大非川ꎮ高甑生于当年三月进入洮水流域ꎬ接任岷州都督ꎬ与叛羌作战(«资治通鉴»卷294贞观九年三月条)ꎮ但直到七月ꎬ时李靖大军平定吐谷浑已有两月ꎬ高甑生军副将刘德敏却仍在与河西九曲地区的叛羌作战(«新唐书»卷2«太宗纪»)ꎬ因此高甑生以延误军期被李靖处置ꎬ没有完成后半段行程(«资治通鉴»卷294贞观九年七月条)ꎮ
贞观十二年ꎬ吐蕃寇松州ꎬ太宗发四路兵击
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