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届高三九月调研试卷语文含附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届高三九月调研试卷语文含附加、答案
”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
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
耐看。

但写文章,却要▲,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

A.情投意合清澈跌宕起伏
B.志趣相投清新跌宕起伏
C.情投意合清新此起彼伏
D.志趣相投清澈此起彼伏
2.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征蓬出汉塞 ,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比喻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夸张
C.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赵壹《刺世疾邪赋》)—夸张
D.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班婕妤《怨歌行》)——比喻
3.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谷雨惊蛰白露大雪小雪
B.上元清明寒食七夕重阳
C.鸡鸣平旦日出日中黄昏
D.志学弱冠而立花甲不惑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多年的漫长岁月。

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贯穿了其后,
1600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学曾、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
③⑥


②⑤B.
③⑤
②⑥


C.

②⑥
③⑤
④D.
①⑥


④⑤
5.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是与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D.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钱谦益
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

义仍
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

1 ,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

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
.朋
徒耳。

汜滥词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2 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
就也。

子归,以.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

知吾之所就,所谓王、李
之朋徒耳;
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其.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
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

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

弇州没,义仍之.名益高。

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而.义仍自守
泊如也。

以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
言排秦、汉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
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

又曰:修词立其诚。

《记》曰:不诚无物。

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

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
蟠,其汩汩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


王也,自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
谓不具也。

后有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

因以探

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

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
之浮慕
.之语,而为叙之
如此。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
)

①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

②曾王:
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
人,
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年碑的一项是(3 分)
A.不蕲其知吾之所就
蕲:求

B.弇州信手翻阅
信:随意

C.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勖:勉励
D.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
属 :撰写
7.下列各组壻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朋徒耳
义仍之名益高
A.是亦王、李之.

B.以吾文视受之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C.其有兴乎
其学曾、王也


D.而义仍自守泊如也
充栋宇而汗牛马


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8 分)
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 3 分)
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 5 分 )
9.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 分 )
三、古诗词鉴赏(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 ?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 :
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10.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 5 分)
11.赏析“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
”的艺术特色。

( 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2) 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 ,哀民牛之多艰。

(屈原《离骚》)
(4)
西当太白有鸟道,
▲ 。

(李白《行路难》)
(5)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
后生可畏,▲ ?(《论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小雅》)
五、现代文阅读 (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村声
老向
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
没有寂静 ,也不足以显示声响。

这种情理,在居住乡下的人们
很容
易悟出来。

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

所有的街巷,一齐
入了睡眠状态。

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儿,也不会把孩子
们喊出来
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的喝一声“老豆腐开锅!
” 那声调又高
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终于又飞回来;因为四周都让寂
静给塞满了,
没有它的去路。

“雄鸡司晨” ,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

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的创

精神,它爱几时叫了就几时叫。

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管那些
“打夜
作”的人们听了发生什么感想。

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以要试着叫
一叫。

俗谚说:“夜猫进宅,无事不来。

”夜猫,俗名叫做秃枭。

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厌

它在深夜间大呼小叫的。

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然不
免有些
鬼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

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的住室
前后的古树
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

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把寂静画
了一个轮摩。

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那便是群狗狂
吠。

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 ,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
,人们怎么
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
留心门户的人们,会爬到房上,相应的有
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

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

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
的破
皮鼓。

敲鼓 ,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
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

无论多么困倦的
人,听了这破
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情。

像我
们这些按照钟点
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

可是既而一想,这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
怪不着别人。

而且这面破鼓,不论冬夏,也不论风雨,比鸡叫还靠得住,
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
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

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

乡下人们,要
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好,这样儿,一时售
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

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由早到晚,由东铛铛到西,由南
铛铛到北。

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大家都听见就得了,何必
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说他深怕锣声一住,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死过去,
也许靠不住 ;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

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

遇上城里大集的日子,
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 剩下了
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声。

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不买,总要
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未必来一回。

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是也不常有。

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定
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有相当的热闹。

晚饭以后,我们时常翻阅“皇历”,挑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
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

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浙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的白杨萧萧。

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曰”的季节,又少风无雨。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木
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

以前我不懂这是
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

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我叫出去么?
13.文章开篇第一句有何作用?( 4 分)
14.全文围绕
题目写了多种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请分析^p 文章的写作顺序。

(4 分)
15.文章最后一节说“现在,我明白了”,结合全文,作者明白了什么?(
6 分)
作者老向一直强调自己是“天生的乡下人” “仿佛连灵魂都包一层黄土泥” 。

本文的“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探究。

( 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 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
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
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

在审美态度
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
这里
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
在月光
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
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
分,我的
“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
“生命的态度” ,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
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

之所
以说它是
“生命的态度” ,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
其生命的本
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 ,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

人总喜欢站
在世
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

用这样
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
决定者。

而“生命的态
度”,则是由世
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幽深的
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
这是
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

又如王维
《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
溅,白鹭
惊复下。

”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

在这里,
没有外在的
“物”,没有被观的“景” ,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

在诗人当下的体验
中,人与世界共
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

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

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
中发
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

像王维《辛夷坞》
《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
写,
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

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
“发现”
的。

“境” 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
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

它是浑全的,
人与山水
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

像吴历“
一带远山衔洛日,早手秋影
淡无人”
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
别虑 ,就
是一个圆满的世界。

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轻阴阁
小雨,深院
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
的主人就坐
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

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
话者,是
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有删改 )
1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 6 分)
18.第
④节画线句中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度?( 6 分)
19.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6 分)
七、作文 (70 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
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

20~ 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试卷
高三语文(附加)20.9
注意 :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

总分 40 分。

考试时间 30 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
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 题。

( 10 分)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
子“则愚” ,智而为愚者也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 ,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21.用斜线“ / ”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4 处)( 4
分)
22.柳宗元字▲,世称▲。

他与韩愈在文坛上发起领导
▲,提出“文道合一” 的主张。

( 3 分)
23.愚溪“无以利世”在上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 3 分)
二、名著阅读题( 15 分)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
f 年碑的两项是 (5 分)
A.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的创作以秋瑾的英勇就义为背景,用民间的“人血馒头治痨病”为
故事主体,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B.《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
本身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C.边城》中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并且为人类的“爱”作恰如其分的说明。

D.《茶馆》中王掌柜处处小心经营着隆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常四爷年
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

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的生日,公证人蓬丰一家和初级裁判所所长克罗旭先生到葛朗
台家吃饭,还带来稀有的珍品,他们都是来向欧也妮献殷勤的。

25. (1)《红楼梦》中有一位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村妪刘姥姥,书中写到她三次进
荣国府,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6 分)
(2) 在《子夜》中,冯云卿为了挽回败局而施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赵伯韬,
只为了打探消息。

那么,冯眉卿为什么会答应她父亲的“美人计”?(
4 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p 题( 15 分)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

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
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

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
主们居住
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

具体到建筑内
部,不是使人
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來厚的生活情趣
;选材上不以阴
冷的石头为主,而
多用暖和的木质。

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
严肃、方正、井井有
条的特色。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
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
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殳化中又保
持统一的风貌。

如万里长城,虽
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

它在空
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控
元教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再者,中国古
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

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
“面花轩”的
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
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
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26.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6 分)
27.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 3 分)
28.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
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
会,
分别分析^p 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 6 分)
20~ 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试卷参考答案
语文
20.9
1.B
2.C (比喻,有势力的人,他们的唾沫都成了珍珠或像珍珠一样宝贵。


3.C ( A 小雪在大雪前 B 寒食在清明前 D 不惑在花甲前)
4.A
5.D
6.D (属:通“嘱”)
7.B( B 都是介词“拿”“用” ,A 代词“这一类” 和助词“的” ,C 副词“大概” 和代词“他” ,
连词表转折“但是”和连词表并列“并且”)
( 1)(我)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

(一句 1 分,共 3 分)
( 2)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

(第一句 2 分,其余一句 1 分)
批评(不满意、看不起)( 2 分)
①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
②王弇州去拜见,义仍将评抹的诗集散置于桌而不见(
2 分)
附:
临川汤义仍(汤显祖)有文集若干卷,万历乙卯年间吴人许子洽在玉茗堂拜见义仍,手抄文集
后把它带回来。

义仍告诉许生说:“我年少时学习写作诗文,已经知道批评指责王世贞、李攀龙,他们非常用力地写偶句俪辞,追随六朝的文风。

时间久了,也就讨厌再批评指责这样做了,如此一来,我也成了王李之类一样的人罢了。

我在泛滥的骈俪词曲中放纵心志好多年,才读到乡先正的书籍,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我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

你回去后,把我的文章给钱谦益看,不希望他知道我成功的地方,希望他能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

知道我成功的地方,也就只能成为王李之类人罢了,如果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精心思考,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那么古文之道,大概可以复兴吧?”我听了义仍的话,回去再读他的文章,没有不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息。

义仍在留都为官,王弇州仰慕他的名声,登门拜访,义仍不肯与他见面,把自己所评抹的《弇州集》全部拿出来散置在几案上。

弇州随手翻阅后,合上书本(惭愧地)离开了。

弇州死后,义仍的名声更加响亮。

海内批评指责王李文风的人,无不景仰义仍,奔走至临川,但是义仍坚守自己的本分
操守,恬淡无欲。

凭义仍的才力,往前说,难道不能与推崇秦汉文学的人争相写文章辩论?(在各自的文章中对他人著作肆意割裂取用)往后说,难道不能与反对秦汉文学的人争相辩论?义仍心情
平和,态度冷静,退回乡间,向曾巩王安石学习,但又不骄傲自满,用他不成功的地方勉励我。

哎,由此可知义仍的志向啊。

《易经》曰:说话要有实际内容,不能假大空,又曰: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礼
记》曰:不能表现真实意图就会空洞无物。

现在的人(写文章),只借助于所见所闻,后来更是剽窃抄袭,就像弇州的《四部》,书作很多,但看看这些作品,空虚无物。

义仍晚年的文章,意象萌茁,
义理盘曲,文思泉涌,气势非凡,义仍对于古文,可以说是变而得正,学古而不泥古,对于词可以说
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

义仍向曾王学习,谦逊不自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这就好像炼制金丹,虽然还没有到达九转大回的境界,但火候已经达到,铅汞药物也已经具备了。

如果后世有君子,好
学深思,学习追随义仍的文章,学会要言之有物,并且能明察识别义仍的不足,同时探寻文章指要,那么可知古文的复兴的机会征兆。

义仍已经不在了,或许后世能有人说到他推崇他吧?我感伤义仍
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

我浏览义仍的文集,追思他郑重嘱托的话语,写了这篇序。

词中塑造了一位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命运坎坷(漂泊他乡)、孤独寂寞、忧
伤凄苦的女子形象。

(四个特点各 1 分,“女子” 1 分)
①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红” 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 指青黛色的眉毛,说她双眉紧锁,隐含忧伤,写出了人酸苦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