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华山山势险峻的民间俗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华山山势险峻的民间俗语
华山之险,他山莫比
自古华山一条路。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黄山之美、泰山之雄、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
山之绝都引人入胜,但它们显然都不符合武林人的个性,只有华山的险峻与爽直,才是对
武林人最好的诠释。

站在华山之顶,“当今世界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与博大胸怀便了然
于心,这正是武林人所想要的情怀!
2. 苍龙岭两旁皆为千仞绝壁,探头下望,无不触目惊心。

我们上山时,鹅毛大雪,
漫天遍野。

远处,天地一色,雪雾朦朦;近处,山披白甲,树裹银枝。

手扯铁链向上攀登,隔三两步石阶,后人的脑袋就抵在前人的屁股上,其惊险可想而知矣。

明代诗人王履有诗曰:“岭下望岭上,矢矫蜿蜒飞,背无一仞阔,旁有万丈垂。

循背匍匐行,视敢纵横施。

惊魂及坠魂,往往随风吹”。

此时沿途都是折身回返的游人,他们有的体力不支,有的望
险生畏,他们转身时的那份遗憾是无法形容的,但面对这奇险无比的大自然,他们实在难
以与之抗衡下去。

3. 登上华山极顶,天已转晴。

放目四望,但见千峰逶迤,匍匐脚下;天地空阔,八方
一色;真正是山舞银蛇,原驰腊像。

整个世界显得那么洁净,一点污秽都不存在,此时,
即使是最复杂的人恐怕也顷刻失去了杂念。

站在绝顶之上,脑袋瞬间一片空濛,大有飘飘
欲仙展翅凌云飞腾之感。

淡定片刻,一股豪气由脚底直贯头顶,顿时生出了“欲与天公试
比高”的豪迈!
4. 海拔米的华山,是秦岭山脉的北支脉,西起渭南,东至潼关,其高兮广兮,居五
岳之首。

不过,称之雄性的华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它的广,而是从华山的峰峦之中,
你的确能体味到那雄性的气息!
5. 华山的美,是千姿百态的,他既有彰显北方气魄的豪迈气势,又有谱写出中华之
魂的大气凛然,但是又不乏婉约柔美的少女情怀,和水墨丹青般的清新淡雅……万丈山门
依天开,浩瀚星辰手摘来。

怀揣明月问古今,铮铮铁骨可有魂?云雾飘渺仙女衫,飒爽雄
姿陕北汉。

一峰一景皆是情,一山一韵在其中。

脚踩南风俯群山,胸怀顿开纳百川。

6. 华山的神韵并不是险奇所能涵盖的。

窃以为华山之所以魅力无穷,在于它的雄性
之美。

踏访了九洲方园内赫赫有名的五岳,都给人以雄浑的印象,然而最能使人体会到雄
性美的,当属西岳华山。

7. 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
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

提到险,“自古华山一条路”。

其凌空架设的“长
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
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

山中道路仅有南
北一线,约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 华山素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奇险天下第一山。

”的美称,我们在险峻的华山上
艰难地“爬”着,一边“爬”一边观赏着著名的华山。

9. 来到华山论剑处,仿佛看见当年武林人在此翻云覆雨,奋力搏杀;听着山底松涛怒吼,仿佛听见武林人气壮山河的呐喊声;攀爬悬崖峭壁,仿佛看见武林人飞檐走壁的敏捷
身姿;遥望碧云蓝天,又仿佛感受到了武林人的壮志凌云与男儿情怀。

华山因了武林人而
倍显雄浑与亲切,武林人因了华山而彰显高大与伟岸。

10. 蓝色的天,白色的云,淡淡的雾,绿色的树,灰白色的山体,陡峭悬崖峭壁,直
插云霄的连绵山峰……这一切组成美景的元素,被山风吹动着,一刻都不停息的分散再组合,一刻都不间断的上演着山云之恋。

风轻云淡嵌山间,似烟似雾在云端。

朦胧飘渺非凡境,试问华山可有仙?
11. 南峰与西峰相通,顺着连接的山脊可以直至西峰。

西峰在华山五峰中最为险峻。

远远望去,西峰有一巨石压在峰顶,非常显眼。

走近一看,原来就是沉香劈山救母处。


石两面临空,如刀削斧劈一般,名叫斧劈石。

《宝莲灯》的神话故事在我眼前又浮现出来,故事人物也活灵活现了,我好像看见被二郎杨戬压在巨石下的圣母娘娘无助的眼神,又看
见长大成人的沉香劈山救母的英雄壮举。

小时候想一探究竟的神奇地方,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和我如此亲近!我觉得西峰的险峻风光和动人神话,应该是华山最吸引人的地方,也
是华山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12. 瞬间被华山的全貌惊呆了,赶忙拿出相机,记录这每一秒的美丽。

万丈山涧,被
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包围着,群山高低错落,连绵起伏,有直插入云霄的霸气,也有如诗
如画的缠绵。

缆车会时而加速,伴着欢呼声,惊叫声,和被吓的澶澶发抖的身体,我们飞
过一座有一座的山峰。

脚踏群山万里川,一跃千里问神仙。

千古华山众豪杰,可留魂魄在
山间?
13. 五岳之一的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市城南,海拔米,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

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以奇、险、峻、秀著称于世。

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
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古人有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


山之奇就在于它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

14. 雄性的华山,也造就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故事:华山西峰峰顶的翠云宫前,有巨石
中间裂开,曰:斧劈石,旁边立有一长柄大斧,此乃神话传说中沉香劈山救母之处。

力大
无比的神勇男儿,在你的想象中项天立地!
15. 眼前一幕!至今难以形容!山如利剑,锋指九天。

气势磅礴,谁敢多言!只能无言。

阶石层层叠立,铁栏环环相连。

或近或远,或易或难。

终是雨如汗,轻脚重于船!天梯石栈相勾连!段段扣人心弦!小心一段,又小心一段。

丝毫未敢怠慢!石栈窄处,
仅半脚未容!双手抱铁索,脚缓缓前行。

立于峰顶,暮然回首,不觉又是一心惊!久久难以
平静。

16. 一抹鲜红的太阳在远处的山凹处时隐时现,天色已近傍晚,我们不得不怀着依依
不舍的心情沿着盘山小路缓缓下山。

虽然只是走马观花般的粗略行走,却让我们真切地感
受到了大自然的壮观。

对面石壁上,一株不知名的树木在秋风中依然簌簌抖动着,那黄中
带绿的树叶向人们昭示着生命力的顽强,她也像这华山的石、华山的水一样,生生不息,
亘古流长。

来到山下,我再一次将目光洒向群山,远处的山峰仿佛在微微轻颔,目送着远
方来客;山顶的寺观云雾缭绕,似朵朵莲花盛开在天际。

此时,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在
我心间油然而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17. 游完北峰,我们向其他山峰进发。

那就是东峰、南峰和西峰。

这三座山峰在一条
路上,所以说“自古华山一条路”。

好看的也数这三座山峰。

路最难走的也属这条路。


北峰南上,经“擦耳崖”、“苍龙岭”,过金锁关,从这里可分别前往东、中、南、西四峰。

我们跋到金锁关,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

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
算进入仙境。

18. 与苍龙岭相比,上西峰的路好走得多了,整齐的石阶使我们有暇举目四望,一石
一树,一溪一流都会引起发自肺腑的惊叹,惊的是看到了天工造物人间仙境,叹的是同行
的诸多同伴无福享受。

峰顶有一块状若莲花瓣的巨石,据说这块浑然天成的巨石就是历代
武林高手在华山论剑的地方,端面平坦宽敞,足可容纳数百人,地势险峻冠绝,三面都是
刀削一般的悬崖,若是在此论剑论道,倒不失为一个既无干扰又显公平的绝妙之处。

19. 在走向西峰的路上,华山仿佛换了衣服容颜,温文尔雅,宛如烟雨朦胧的江南。

翠绿色的树木包裹着原本赤裸的华山肌肤,将他的阳刚之气,掩盖在一片柔美之中,路边
会传来阵阵鸟鸣,远处会呈现薄薄的晨雾,清晨的露水,点缀着树下的绿草,一席瑟瑟秋风,一阵蒙蒙雾雨,如果再配着一壶清酒和着一首古筝曲,一古色长亭或者乌蓬流水,乃
人间之仙境。

雾润古树新苔绿,风吹叶舞烟雨中。

一山一石均入画,天高云淡锁群峰。

20. 早晨五点忙起身赶往东峰看日出。

还没有走到东峰顶,就看见东方朝霞绚丽,我
知道太阳马上就要出来了。

于是赶紧停下,找了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待日出。

果不其然,不
一会,就见太阳从不知名的山背后露出头,起初如月牙一般,然后一点一点上升,红红的,但没有任何耀眼。

只有几分钟时间,就完全升上峰顶,光芒万丈,明晃晃地刺得人眼睛睁
不开。

我站在华山顶上,见证了日出的奇观!尽管人困马乏,心里也溢满了快乐!
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顶部是粗粒粒径5毫米斑状花岗岩;中
部是中粒粒径2—5毫米花岗河长岩及片麻状花岗岩。

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
测定,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华山山脉地区的地壳发生活动,在受挤压、褶皱和破裂的过程中,岩浆开始沿着裂缝向表层地壳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处冷却,凝结成岩。

从新生代燕山期约7000万年以前,华山山脉的地壳继续上升,而渭河地带相反向下
凹陷。

这种内动力地壳作用,时快时慢,时断时续,显现出东西一线上并列着许多平整的
三角形或梯形面,形成了秦岭北麓的大断层。

这些大致平行的东西向断层,将山地割切成
若干长条形断块。

断块在彼此相互上升下降活动中,多呈北翘、南俯的岭谷相间的地形。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东西向斜交的断层,使原长条形断块被切成多段。

各段地发生前后
错动,形成复杂运动。

加之雨水、阳光、冰冻、流水等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花岗岩
才直接露出空间。

华山花岗岩有较多而明显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节理和断层。

其他的还有南北走向,
北30度西向的、北10度东向的、北50度东向的。

此外还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纵横的断层
和节理,将完整的花岗岩体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岩块,在纵横河流的切割活动中,风化剥蚀
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峰和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岩石。

东、西、南三峰呈鼎形相依,为华山主峰。

中峰、北峰相辅,周围各小峰环卫而立。

华山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即公元前3世纪就有“华山”之名。

《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

”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

《白虎通义》载:“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13]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

西岳这一称呼
据说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故称“西岳”。

秦帝国建都咸阳,西汉帝国建
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

直到东汉建立,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沿用至今。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民族。

据历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古
代华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范围内。

[3]
《书经·禹贡篇》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后人推测应该是黄帝在此与各
部落酋长会盟。

此后,华山声名日隆。

《书经》、《资治通鉴》等书均记有“唐尧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

《舜典》载:舜帝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

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
举行大典。

《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

《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
华山巡狩。

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

秦始皇首祭华山,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前身集灵宫;
汉元延二年前11年,汉成帝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

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
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猎于华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东征祭山[14] ;唐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较猎于华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与华山为本命,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为最。

唐天宝九年750年,群臣请奏封禅西岳,唐玄宗命人开凿华山路,设立坛场。

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道士陈抟来往密切,得道治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梦游西岳,定华山名号;清朝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绪祭祀不断。

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

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中华山民族”。

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

后杨度质疑“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于1907年7月5日在《民报》第十五号上,发表著名的文章《中华民国解》,驳斥杨度的看法,并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章太炎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间接材料,指出只有“中华民国”这个称号才是最好最恰当的国号,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为新生的国家寻求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支撑,显示其合法性和正统性[3] 。

1936年,鲁迅作《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曾说:“至于今,唯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指章太炎的《中华民国解》,为巨大的纪念而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