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邵昆仑
【摘要】目的观察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3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经鼻BiPAP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后24 h动脉血气变化、心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总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经治疗后1 h、12 h、24 h观察组患儿呼吸、心率、血气分析、氧合指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能够明显增加潮气量、通气量,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氧合水平,降低气管插管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使用.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7(015)002
【总页数】2页(P109-110)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临床效果
【作者】邵昆仑
【作者单位】河南省兰考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开封47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更多见于早产儿,这是因为早产儿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无法保持一定张力而出现进行性萎缩[1],从而引
起患儿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等病变,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
随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以及机械通气的使用,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显著降低,而机械通气的使用也在进一步发展。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是其中一种,即在每次呼吸时给予患儿呼吸相、吸气相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2]。
我院采用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3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3例,胎龄(3
2.24±2.34)周,体质量
(18.38.35±303.49)g,入院年龄(5.41±4.23)h。
所有患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双飞呼吸音减低、鼻翼扇动、呻吟,X线示有颗粒样阴影、白肺、支气管充气征;排除感染、湿肺、产时窒息、胎粪吸入、心脏疾病、畸形等原因所致呼吸窘迫[3]。
将43例患儿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1例。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给予正压通气支持,经家长同意后给予固尔苏(猪肺磷脂注射液·PS)治疗。
将PS先预热37 ℃,患儿气管插管将内分泌物吸干净,然后取仰卧位,将PS 100~200 mg/kg注入气管下部,同时球囊加压给氧,将气管导管拔出,观察组使用Inflant Flow SiPAP呼吸机给予经鼻BiPAP辅助通气治疗,采用相配套通气管道及适合的鼻塞型号,选择Biphasic模式辅助通气,初参数:FiO20.4~0.6,呼吸末正压调制0.39~0.59 kPa,吸气峰压为0.78~1.57 kPa,呼吸频率为30~40次/分;对照组患儿使用Fisher&Paykel CPAP呼吸机
给予经鼻CPAP辅助通气,初参数为:FiO20.4~0.6,呼气末正压0.39~0.59 kPa,流量6~8 L/min。
两组患儿根据病情调整通气参数。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上机后24 h动脉血气变化、呼吸、心率以及平均住
院时间、总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线性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上机后各时段动脉血气、心率比较:见表1。
观察组在治疗后各个时相心率、血气分析、氧合指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同时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平均住院时间、总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见表2。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总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早产儿因为肺部发育尚不完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失,造成肺泡塌陷,从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
随着肺磷脂、机械通气的发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大大降低[4]。
为了减少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脑室内出血
等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无创通气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是无创通气的一种,在持续正压通气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一定频率的吸气正压,即呼气相、吸气相给予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5],从而增加潮气
量以及每分钟通气量,提高了气体交换能力,与持续正压通气相比,具有更强的呼吸支持作用[6]。
本组研究发现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的观察组其经治疗后1 h、12 h、24 h心率、血气分析、氧合指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采用持续正压通气的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提高患儿的增加潮气量、通气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关文献】
[1]杨秀芳,郑铠军,夏荣华,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外周血炎性介质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0(5):348-349.
[2]尹同进,吉海燕,尹萍,等.影响新生儿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压力不稳定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9):883-885.
[3]夏耀方,刘翠青,魏素芳,等.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胎粪吸人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5):379-382.
[4]刘志军,李思涛,郝虎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2,26(3):191-194.
[5]农绍汉 ,钟劲,蒋秋 ,等.新生儿漫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4):197-200.
[6]杨荒涂芳荒金国信,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28-32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预防应用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4(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