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马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这是《东周列国志》里的一句话。

查一查词典,里边对“人定胜天”的解释为:“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人定,指人谋,人的智慧和行动。

”(《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我们中国人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自然,那么“天定胜人”就是说自然的能力能够胜过人的谋略。

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人定胜天”即说的是主观能动性,“天定胜人”即说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那么,“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就成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故“天定胜人”是指人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运行规律。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荀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中尹吉甫也说“‘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致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说的是啊,人也有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就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我们的文化里也早已存在着,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禹治洪水,又如《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羿射十日”等。

而且,国人也在实践中验证了这句活。

在隋朝,我们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水系;2003年三峡大坝的蓄水发电,创造了“高峡出平湖”的奇迹。

这些都是人力改变大自然面貌的事实。

要说“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关系,其实开篇那句尹吉甫的话---
“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就是在告诉我们:二者是统一的。

但这并不是很明确。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述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十八页)春秋前期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五行》中讲“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我认为他想说的就是“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人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失败,这是“天定胜人”;但如果人能运用规律,通过实践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可以使事物朝着于人类有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人定胜天”。

最重要的是“调”。

但人如何与天“调”呢?我想就是要遵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这两方面内容。

战国晚期赵国思想家苟况在《荀子》一书中也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在《天论》篇的开始,就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观点。

客观规律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遵守它。

否则,若在违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坚持“人定胜天”,结局必将是“天定胜人”。

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西方人一度绞尽脑汁寻找和设计“永动机”,从第一类永动机尝试到第二类永动机,达·芬奇也曾设计了一个。

但这些在设计者看来近乎完美的装置,竟像被施了魔法似的无法在实验中“永动”。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个魔力,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原来这两类永动机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因此在1775年,法国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这些研究设计花费巨大,毁了很多家庭,而且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为此浪费了大量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如果说永动机
的‘发明’对人类有点一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永动机百度百科 /view/18816.htm)
中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在“大跃进”中,盲目鼓吹“人定胜天”和“愚公移山”,大喊“10年超英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干不到,只有想不到”等口号,凡是对自然讲“斗争”、“征服”的思想,均带有神圣的光环。

结果在三年灾难时期,国人受足了自然的“惩罚”。

“母亲在哺养自己孩子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孩子们的尊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李卫忠张秋良唐晓燕)人类的发展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但若没有人的作为,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尽人事而听天命。

”斯可矣。

唐玄宗初期,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蝗灾,中原土地上到处都是成群的飞蝗,黑压压一大片。

但那时人们认为蝗灾乃天所降,只是烧香求神,灾情越来越严重。

根据历史,这种情况下庄稼必会颗粒无收,造成大灾。

当时的宰相姚崇给玄宗上奏章,认为蝗灾只是自然灾害,如果上下齐心协力驱蝗,一定会成功。

尽管很多人有异议,玄宗最终还是批准了,让姚崇下令驱蝗。

姚崇教给了百姓驱蝗的方法,在百姓的努力下,灾情缓和了,庄稼损失不多。

看来,因畏天而听天由命、毫不作为,生活就不会改善。

只有像姚崇这样合理地实践,人类才会进步。

这也正印证了荀子《天论》中的那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
“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只要合理地把握这个关
系,用它来指导实践,做到“天人合一”就不难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客观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要认识自然。

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认识自然的历史。

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理论,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路上不断前进着,而且注定还要继续走下去。

1991至1993年“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还难以永续生存。

另外,实践是“人与天调”的基础。

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离不开尝试与探索,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人们也发现不了这道美食。

知道了客观规律,要运用它来促进人类发展,也离不开具体行动。

尊重规律,重视实践,是成功所必需的。

人类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在西方思维的指导下,已给自然划上了无数道伤口。

西方学者李约瑟(N J、T.M、Needham)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中最具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

人们肆无忌惮地燃烧化石燃料,使得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

而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气温正在逐渐上升,这将会给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带来巨大灾难。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怎样把二氧化碳收集并封存起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来指导实践。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二氧化碳所参加的反应,人们发现这些反应都需要吸收能量,如果用化石燃料来为此提供能量,其放出的二氧化碳可能还会比吸收的多。

经过探索,人们想到了核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路子,但要成功还需走很长的一段路。

另外,我们还应在生产生活中提倡低碳方式,并提高能量利用率,努力开发核能等新能源,这些都离不开实践。

在实践中有“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统一思想作指导,我们的社会将会更顺利地发展下去,不断接近“天人合一”的梦想。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李卫忠张秋良唐晓燕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罗见今(内蒙古师范犬学科学史研究所,呼和浩特)
《对“天定胜人”的现代思考》罗见今
百度百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