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从直觉到自觉的感恩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高德胜:从直觉到自觉的感恩教育
作者: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04期
高德胜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3期《感恩教育:从直觉到自觉》一文指出,由于
教育者赋予感恩许多美好的预设,因此有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感恩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恩之情,就是好的。

”这种直觉性的感恩教育,显示出一种想当然性。

在无形中强化了不平等的人际结构,牺牲受惠者的尊严。

同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基于不切实际的感恩预设,直觉性的感恩教育往往滑向强求感恩。

在直觉性感恩教育中,与积极情感膨胀相伴随的是感恩泛化,即要求学生总是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他人与生活,实际上,这不是增进学生的道德智慧,而是妨碍学生道德智慧的生长。

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感恩的本性,探索感恩教育的理路,建构一种基于感恩本质的感恩教育,至为关键、迫切。

从感恩的人际和心理结构中可以归纳出感恩教育的基本方向,即由直觉性感恩教育走向自觉性感恩教育。

首先,感恩人际结构的“前端”,即施恩者对受惠者的善意、善行是感恩的激发与发起因素,没有这一点,感恩人际结构的“后端”,即感恩的本体部分则无从产生。

其次,感恩教育不但要进入感恩的人际结构之中,还要进入其心理结构之中,在感恩心理结构内进行,即“感恩中的感恩教育”。

学生如果因为自己的善意得到他人的感恩回应,一方面,他们会体会到被感恩的美好,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内心建立起感恩的反应方式,即用善意回应善意,用爱响应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