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滚动卷(二)(主题3、4)(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滚动卷(二)(主题3、4)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8·高考海南卷)实验室常用乙酸与过量的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合成乙酸乙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类型为加成反应
B.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三种
C.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鉴定体系中是否有未反应的乙酸D.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大乙醇的量可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答案:D
2.合成气(CO和H2)是目前化工常用的原料,下面是用甲烷制备合成气的两种方法:
①CH4(g)+H2O(g)CO(g)+3H2(g) ΔH1=+216 kJ·mol-1;
②2CH4(g)+O2(g)===2CO(g)+4H2(g)ΔH2=-72 kJ·mol -1。

其中一个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1表示2CH4(g)+O2(g)===2CO(g)+4H2(g)的活化能
B.E2表示CH4(g)+H2O(g)CO(g)+3H2(g)的活化能C.该图示为反应②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示意图
D.一般情况下,加入催化剂,既能降低E1,也能降低E2,但不能改变E1与E2的差值
解析:选D。

图示表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反应②为放热反应,所以选项C错误;针对反应①,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所以选项A、B错误;加入催化剂,能够降低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反应热,而E1与E2的差值就是该反应的反应热,所以选项D正确。

3.短周期元素W、X、Y和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Z〉X>Y>W
B.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均比X的强
C.W、X、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D.单质的沸点:Y〉Z〉X
解析:选B。

由图知W是H、X是N、Y是Mg、Z是Cl。

X、Y的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Mg2+半径小于N3-的半径,Cl-核外电子数最多,半径最大,H+最小,A项正确;由酸性HIO<HNO3知B项错误;由NH4Cl组成知C项正确;Cl2易液化而N2难液化,Cl2的沸点比N2的高,镁是固体,沸点更高,D项正确。

4.常温下,向10 mL b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逐渐滴加等体积的0.01 mol·L-1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CH3COO-)=c(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0.01
B.混合后溶液酸碱性无法判断
C.CH3COOH的电离常数K a=10-9
b-0。

01
D.向CH3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
解析:选C。

常温下,向10 mL b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逐渐滴加等体积的0.01 mol·L-1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CH3COO-)=c(Na+),依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分析可知溶液呈中性,醋酸略微过量.A。

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溶液,醋酸钠溶液呈碱性,若溶液呈中性,醋酸过量,b>0.01,A错误;B。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液呈中性,B错误;C。

溶液呈中性,c(OH-)=c(H+)=10-7mol·L -1,c(CH3COO-)=c(Na+)=0。

005 mol·L-1,电离平衡常数K=c(CH3COO-)·c(H+)
c(CH3COOH)=错误!=错误!,C正确;D.随反应进行,水的抑制程度减弱,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D错误。

5.(2019·南昌模拟)环丙叉环丙烷(b)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一直受到结构和理论化学家的注意。

根据其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的一氯取代物只有2种
B.b易发生加成、氧化、缩聚反应
C.p的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D.m的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
解析:选D.b分子中只有一种氢原子,其一氯取代物只有1种,A错误;b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易发生加成、氧化、加聚反应,不能发生缩聚反应,B错误;p分子中碳原子均是饱和碳原子,因此p 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C错误;m的分子式为C7H8O,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苯甲醇、苯甲醚以及含有甲基和酚羟基的酚类(有邻、间、对3种),共5种,D正确。

6.(2019·济南六校调研考试)已知反应:CO(g)+3H2(g)CH4(g)+H2O(g).起始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充入反应物,不同压强条件下,H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M、N点标记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的ΔH<0
B.N点时的反应速率一定比M点的快
C.降低温度,H2的转化率可达到100%
D.工业上用此法制取甲烷应采用更高的压强
解析:选A。

根据图像,随着温度的升高,H2的转化率降低,说
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项正确;N点压强大于M点的,M点温度高于N点的,因此无法确定两点的反应速率快慢,B项错误;此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C项错误;控制合适的温度和压强,既能保证反应速率较快,也能保证H2有较高的转化率,采用更高的压强对设备的要求更高,增加经济成本,并不是压强越高越好,D项错误。

7.(2019·烟台高三期末)直接煤­空气燃料电池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断减少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2CO错误!-4e-===3CO2↑
C.电极X为负极,O2-向X极迁移
D.直接煤­空气燃料电池的能量效率比煤燃烧发电的能量效率高
解析:选A。

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会减少,在电极Y上O2得到电子生成O2-不断在补充,A项错误;由原理图分析可知,其负极反应式为C+2CO23--4e-===3CO2↑,B项正确;原电池内部的阴离
子向负极移动,C项正确;直接煤.空气燃料电池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煤燃烧发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电能,其中能量损耗较大,D项正确。

8.下表是在相同温度下三种酸的一些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浓度降低,电离度越大,且K a1>K a2>K a3=0。

01
B.室温时,若在NaZ溶液中加水,则错误!变小,若加少量盐酸,则错误!变大
C.含等物质的量的NaX、NaY和NaZ的混合溶液:c(Z-)<c(Y-)<c(X-)
D.在相同温度下,K a5>K a4>K a3
解析:选D。

相同温度下电离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结合表中数据判断,当HX的浓度为1 mol·L-1时,HX的电离度小于0.1,故三种酸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Z>HY>HX,D项正确;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相同,K a1=K a2=K a3,A项错误;依据Z-+H2O HZ+OH-可知,错误!是Z-水解平衡常数的倒数,其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B项错误;依据“越弱越水解”可知,NaX的水解程度最大,c(X-) 最小,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9.(10分)(2017·高考海南卷)X、Y、L、M为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主族元素。

X2是最轻的气体,Y、L与M三种元素的质子数均为5的倍数.回答下列问题:
(1)X与L组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X与M组成的物质为_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该物质可作为野外工作的应急燃料,其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Y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其含氧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4)L与M形成的化合物中L的化合价是________。

解析:X2为最轻的气体,即X为H,Y、L、M三种元素的质子数为5的倍数,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可能为5、10、15、20中的三个,四种元素均为主族元素,因此质子数为10舍去,即三种元素分别为B、P、Ca。

(1)H与P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是PH3,其电子式为;(2)X与M形成的化合物是CaH2,属于离子化合物,与水发生的反应是CaH2+2H2O===Ca(OH)2+2H2↑;(3)Y为B,属于第二周期第ⅢA族元素,其含氧酸为H3BO3;(4)L与M形成的化合物是Ca3P2,其中P显-3价.
答案:(1) (2)离子CaH2+2H2O===Ca(OH)2+2H2↑
(3)第二周期第ⅢA族H3BO3(4)-3
10.(12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下同),溶液中c(Na +) ________c(CH3COO-)(填“>”“=”或“〈”)。

(2)常温下,取0.2 mol/L HCl溶液与0.2 mol/L M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后溶液的pH=5.写出MOH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9 ℃时,向pH=6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2.此时水的离子积K w=________,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而此时溶液中的c(Na+)__________ c(SO错误!)(填“〉”“=”或“<”).
(4)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
A.NH4Cl B.NH4HCO3
C.NH4HSO4D.(NH4)2SO4
①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用对应的字母填写)。

②NH错误!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用对应的字母填写).
解析:(1)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醋酸根水解,溶液呈碱性,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c(Na+)>c(CH3COO-)。

(2)常温下,取0。

2 mol/L HCl 溶液与0.2 mol/L M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反应生成MCl,测得混合
后溶液的pH=5,说明溶液显酸性,因此M+水解,则MOH是弱碱,电离方程式为MOH M++OH-。

(3)99 ℃时,pH=6的蒸馏水中氢离子与氢氧根浓度均是10-6mol/L,则此时水的离子积K w=1.0×10-12。

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2,即氢离子浓度是0。

01 mol/L,所以氢氧根浓度是10-10mol/L,硫酸氢钠抑制水的电离,则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溶液中氢氧根的浓度,为1.0×10-10mol/L,硫酸氢钠不水解,则根据硫酸氢钠的化学式可知而此时溶液中的c(Na+)=c(SO错误!)。

(4)①A.NH4Cl溶液中铵根水解,溶液显酸性;B.NH4HCO3溶液中铵根与碳酸氢根的水解相互促进;C.NH4HSO4是强酸的酸式盐,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铵根水解;
D.(NH4)2SO4溶液中铵根水解,溶液显酸性,铵根浓度大,酸性强于氯化铵;所以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D>C。

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NH+4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D>C>A〉B。

答案:(1)碱性〉(2)MOH M++OH-
(3)1.0×10-121。

0×10-10mol/L =
(4)①B〉A>D〉C ②D〉C〉A〉B
11.(15分)实验室采用不同的实验装置研究苯与液溴的反应类型并制取少量溴苯.
Ⅰ。

若用图甲装置进行制备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中预先需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E中需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

(2)仪器B除导气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进水口为______(填字母“a"或“b”).
Ⅱ.若用图乙装置进行制备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分离出溴苯(仍含有少量苯)。

(3)反应完毕后,向试管D中滴加AgN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此现象说明由苯与液溴获得溴苯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有机反应类型)。

解析:Ⅰ。

(1)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少量溴苯,要以Fe或FeBr3为催化剂,E中需加入的试剂是碱石灰,可以吸收未反应的Br2,同时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D中;(2)仪器B除导气外的作用是冷凝回流;为了增强冷凝效果,进水口为下口a.Ⅱ.(1)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吸收HBr中混有的溴蒸气;(2)实验结束时,打开A 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r2+2OH-===Br-+BrO-+H2O,然后利用溴苯难溶于水,与水分层,用分液漏斗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溴苯;(3)反应完毕后,向试管D中滴加AgNO3溶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说明产生了AgBr沉淀,此现象说明由苯与液溴获得溴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Ⅰ.(1)Fe(或FeBr3) 碱石灰(2)冷凝回流a
Ⅱ.(1)吸收HBr中混有的溴蒸气(2)Br2+2OH-===Br-+BrO -+H2O 分液漏斗(3)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取代反应12.(15分)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

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
Ⅰ.CO(g)+2H2(g)CH3OH(g) ΔH1
Ⅱ.CO2(g)+3H2(g)CH3OH(g)+H2O(g)ΔH2=-58 kJ/mol
Ⅲ。

CO2(g)+H2(g)CO(g)+H2O(g) Δ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的标准生成热是常用的化学热力学数据,可以用来计算化学反应热。

即化学反应热ΔH=生成物标准生成热总和-反应物标准生成热总和.
已知四种物质的标准生成热如下表:
物质CO CO2H2CH3OH (g)
标准生成热/(kJ/mol )

110.52

393。

51
0-201.25
①ΔH1=________kJ/mol.
②ΔH3________0(填“=”“〈”或“>”)。

(2)由甲醇在一定条件下制备甲醚。

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 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实验数据见下表:
容器温

起始物质的量/mol平衡物质的量/mol CH3OH CH3OCH3(g)H2O CH3OCH3(g)H2O(g)

/℃(g)(g)

a3870.20000。

0800。

080 b3870。

4000
c2070。

20000。

0900.09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容器a中的CH3OH体积分数比容器b中的小C.容器a中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比容器c中的长
D.若起始时向容器a中充入CH3OH 0。

15 mol 、CH3OCH3 0。

15 mol 和H2O 0.10 mol,则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3)合成气的组成n(H2)/n(CO+CO2)=2。

60时,体系中的CO 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α(CO)值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p1、p2、p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甲醇可以制成燃料电池,与合成气制成燃料电池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以硫酸作为电解质,其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利用标准生成热可计算反应的焓变ΔH1=[(-201.25)-(-110。

52)-2×0]kJ/mol=-90.73 kJ/ mol。

②利用盖斯定律,Ⅱ-Ⅰ即可得到Ⅲ,所以ΔH3=ΔH2-ΔH1=-58 kJ/mol-(-90。

73 kJ/mol)=+32.73 kJ/mol 〉0。

(2)容器a、c中CH3OH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而容器a的温度比容器c高,平衡时CH3OCH3的物质的量:
a<c,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正确;比较容器a、b中数据,温度不变,初始量成倍数,而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初始量加倍相当于加压,平衡不移动,故达到平衡时,容器a中的CH3OH体积分数与容器b中的相等,B项错误;容器a 比容器c温度高,反应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C项错误;利用容器a中的数据可求得该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4,然后通过比较选项D中数据计算出的浓度熵Q=0.67<K,所以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D项正确.(3)①由图像可知,α(CO)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通过温度升高对反应Ⅰ和反应Ⅲ的影响进行分析,升高温度时,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使得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Ⅲ为吸热反应,平衡向右移动,CO产生的量也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使CO的转化率降低。

②相同温度下,反应Ⅲ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压强改变不影响其平衡移动,反应Ⅰ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引起CO的转化率增大,所以增大压强有利于CO的转化率升高,故压强:p1<p2<p3。

(4)甲醇可以制成燃料电池,与合成气制成燃料电池相比优点是装置简单,减小了电池的体积。

若以硫酸作为电解质,其负极区CH3OH失去电子生成CO2,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
+H2O===CO2+6H+.
答案:(1)①-90.73 ②>(2)AD
(3)①减小升高温度时,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使得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Ⅲ为吸热反应,平衡向右移动,CO 产生的量也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使CO的转化率降低
②p3>p2>p1相同温度下,由于反应Ⅰ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有利于提升CO的转化率;而反应Ⅲ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产生CO的量不受压强影响;故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升高(4)装置简单,减小了电池的体积CH3OH-6e-+H2O===CO2+6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