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研究
作者:那宏宇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年第16期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溶栓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心功能相关指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心电图;心功能
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明显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向年轻化发展。

该疾病是由于心肌持续严重缺血所引起的,发病后多伴有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若是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极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则会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临床治疗心肌梗死以保护心功能为主,使心肌恢复血流灌注。

本文作者为提高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将溶栓治疗运用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92例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30min;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规则,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溶栓治疗的观察组,并进行对比分析。

对照组46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39~71岁,平均年龄(55.17±3.82)岁;按照心功能等级分级:Ⅰ级20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其中高血压18例,糖尿病15例,高胆固醇血症8例,其他5例。

观察组46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55.22±3.83)岁;按照心功能等级分级:Ⅰ级21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其中高血压19例,糖尿病14例,高胆固醇血症9例,其他4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心电监护,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在患者疼痛时,为患者进行镇静以及止痛。

之后采取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功能指标。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尿激酶溶栓(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0647)进行治疗,将200~300万IU尿激酶与0.9%的氯化钠溶渡配制后,进行静脉滴注,调整好滴速,一般在45~90min滴完。

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万U,每天2次,共治疗5~7d。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ST段抬高回落70%及以上为完全回落;ST段抬高回落范围为31%~69%之间为部分回落;ST段抬高回落在30%及以下则为未回落。

2)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情况,主要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

3)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在SPSS 12.0专业统计学软件中处理和分析,运用(x±s)描述计量资料(经t检验),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数据比较显示P
2结果
2.1心电图ST段回落率对比
如表1所示,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为76.09%,低于观察组的
95.65%,组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心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LVESD、LVEF、LVEDD较之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有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对照组中,发生心绞痛6例,发生再次心肌梗死2例,其发生率为17.39%(8/46);观察组中,发生心绞痛1例,该组的发生率为2.17%
(1/46)。

两组比较,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机制是由于急性缺氧缺血而导致患者心肌坏死,有研究表明,心肌梗死还可能引起血流灌注。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方式成为医学工作者严密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研究观察组除了常规治疗与对症治疗外,还采用了尿激酶进行静脉血栓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原,催化裂解成纤溶酶,可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分解凝血因子V。

还能提高血管中ADP酶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已成为急救的主要手段。

本研究中,将92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

从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溶栓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ST段回落率、心功能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