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1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2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3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
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赏析: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的意思。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
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这一方面是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刘克庄说:“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

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

”黄生说:这一评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

”读者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

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

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得挂齿。

诗句写得这样曲折跌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

这首诗通篇议论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层层蓄势,到诗的尾联达到高潮:“志决身歼军务劳。

”——全诗就结束于这里的最强音上。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4
杜甫《咏怀古迹·其四》
原文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

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

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

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作者: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翻译:
落叶飘零是深知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
1.摇落:凋残,零落。

2.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3.“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4.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赋留传下来。

5.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6.“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6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4、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

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韵译】: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
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
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评析】:
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

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

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7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诗文解释】
刘备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宫中。

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还能隐约回忆起行宫。

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村里的人来祭祀。

武侯祠紧紧相邻在一起,君臣一体祭祀相同。

【翻译】
蜀主刘备攻伐东吴驾临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永安宫。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华仪仗,野寺中隐约能回忆玉殿行宫。

古庙荒凉松杉树上野鹤筑巢,逢年遇节祭祀时村翁来上供。

武侯祠庙与先主庙紧紧相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祭祀相同。

【词语解释】
蜀主:指刘备。

伏腊:伏天腊月。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诗文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诗咏怀了刘备,赞颂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

寄与了自己境遇的苦闷。

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

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

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

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

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

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