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公司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3C公司简介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致力于IP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2006年,H3C销售收入7.12亿美元,连续三年保持70%左右的同比增长。
在全国34省市设有分支机构。
目前公司有员工近50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51%。
H3C不但拥有全线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产品,还在网络安全、IP存储、IP监控、语音视讯、WLAN、SOHO及软件管理系统等领域稳健成长。
目前,安全产品中国市场份额位居前三,IP存储亚太市场份额第一,IP监控技术全球领先,H3C已经从单一网络设备供应商转变为多产品IToIP解决方案供应商。
SAN路由
存储区域网(SAN)被称作“第二网”,经过多年发展,第二网络已经从一个“二层”网络发展成为“三层”
网络。
一个孤立的二层网络
存储区域网是专门为进行大规模数据传输而设计的专有网络,它使用光纤通道协议,通过光纤通道集线器、交换机将磁盘阵列、带库以及相关的服务器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高速的专用网络。
因此,SAN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性,甚至在初期,它在物理上与其他网络相分离。
尽管SAN为用户的大规模数据存储提供了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第二网”,但是,长期以来,用户形成了多个SAN孤岛。
可能每个孤岛用来满足用户的某项应用。
但是,就像采用直连存储所造成的信息共享困难一样,各SAN孤岛之间的数据也同样无法进行交流。
当初,为了消除信息孤岛,为了能够使数据在服务器之间共享,才发明了SAN,而随着SAN的构建形成了新的孤岛。
在新的孤岛之间进行数据共享的难度加大,而随着用户对数据共享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希望将SAN孤岛连接起来。
目前有四种方式可以实现,包括裸光纤直连、WDM(波分复用)、使用SONET(SDH)数据传输技术以及FCIP技术,这样几个SAN孤岛可集成为一个大的SAN网络。
SAN孤岛互联问题多
从现有的SAN网络技术来说,四种连接方式均将多点构成一个Fabric网络,这样在一个Fabric网络中就有统一的网络服务(如统一的名称服务器、分区配置、地址空间、Fabric管理等),在远程连接的环境中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交换机(Principal Switch)的问题:在光纤通道际踔校?桓銎abric网络只有惟一的主交换机,由它来统一分配域ID,保证整个Fabric有一致的地址空间,当主交换机出现故障时,就会造成整个Fabric 发生重新配置(Reconfigure),从而中断应用系统运行。
因此无论主交换机处于哪一端,出现故障时都对其他端带来致命影响。
主ISL(Inter-Switch Link,交换机间链路)的问题:远程连接两端的链路一般均是交换机之间的连线,
而且也承担交换机管理信息的传递(主ISL链路),而这个链路很有可能发生时断时续的故障,当这个主ISL链路发生故障时,就会使无主交换机的SAN孤岛发生Reconfigure,并选举新的主交换机,这样也造成应用系统的中断; 同时也会对主交换机的SAN孤岛造成Fabric Build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不成功,同样也会造成应用系统的中断。
加入或撤出交换机的问题:由于多个端点均连接成一个Fabric网络,因此在网络中的任何人从网络的任何一个点中加入或撤出一个交换机时,可能会发生域ID的冲突,这样会使整个Fabric发生Reconfigure,同样会造成应用系统的中断,即使无域ID的冲突,也会使整个Fabric发生Fabric Build 过程,如果因某种原因造成这个过程不成功,也会使应用系统发生中断。
远程点之间安全性的问题:在远程连接的SAN网络中,安全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任何人可以从网络的任何点连接到整个Fabric网络中,如果能够模拟其他应用系统HBA的WWN(全球名称),将会窃取到数据,如果有人为的破坏,也会使整个Fabric网络发生瘫痪,从而使整个应用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多点容灾环境下的问题:如果在多点的环境中,将各个SAN孤岛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Fabric网络,远程ISL链路比较多,出现远程连接的问题就比较多,而且任何SAN岛出现上述的任何问题,都会造成Fabric网络的不稳定或应用系统的中断,因此在多点远程连接的情况下,网络安全和稳定将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SAN路由器应运而生
为了解决上述SAN孤岛互联时产生的各类问题,SAN路由技术应运而生。
人们可以使用SAN路由技术把迄今为止互无联系的光纤通道Fabric连接起来而又使各个Fabric能够保持其相互的独立性。
SAN 路由技术给网络存储以及容灾系统带来了诸多好处。
SAN路由技术实现了SAN Fabric间的无缝连接,在连接不同的Fabric时不要求对现有Fabric的参数做任何修改,同时路由器的接入不会对正在执行的I/O造成任何影响。
SAN路由器实现了Fabric间的资源共享,特别是实现了Fabric间的磁带库共享。
SAN路由器突破了一个Fabric内最多239台光纤通道交换机的限制,使得大规模SAN网络成为可能。
在容灾系统中使用SAN路由器可以隔离本地和异地的SAN Fabric,极大地提高了容灾系统的数据可用性和整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多Fabric通过SAN路由器的互相连接保证了同一个公司中不同部门的SAN网络的管理的自主性,提高了各部门SAN 发展的自由度。
从实现技术上讲,目前主要有两种主流技术:一种是FCIP(FC over IP),另一种是iFCP(Internet 光纤通道协议)。
FCIP
博科通讯中国区技术总监司马聪博士介绍: “由于在当今的数据中心里,SAN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机构都在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将其SAN的优点延伸到整个企业。
为了对这种努力提供支持,独特的博科SilkWorm多协议路由器可以增加当今SAN的功能、连接和通用性。
”该多协议路由器用于支持多种路由服务,包括实现SAN连接的博科FC-FC路由服务、用于延伸SAN距离的博科FCIP 隧道服务以及用于同iSCSI服务器共享光纤通道存储资源的Brocade iSCSI网关服务。
FC-FC路由服务是多协议路由器上的服务之一,它可以让不同SAN Fabric中的设备建立通信,而无需将这些Fabric合并成一个大型的SAN。
博科FCIP隧道服务使得各机构可以将其光纤通道SAN延伸更远的距离。
将FCIP隧道服务与FC-FC路由功能配合使用,可以让两个Fabric保持独立,而无需将其合并为一个,而且还允许在所有设备间建立任意设备到任意设备连接的Fabric。
iFCP
根据McDATA公司中国区技术经理雷涛介绍,该公司主要根据一项名为“SecureConnect”的技术设计SAN路由器。
SecureConnect SAN路由技术是由Nishan System公司首创,该公司在2003年被McDATA 收购。
SecureConnect SAN路由技术能够为每个本地SAN光纤网络提供具备互操作性能力的E_Port 连接,在每个站点终止E_Port连接。
因此,光纤网络的搭建被限制在每个地点,而且光纤交换机到交换机间的协议也无需贯穿整个IP网络。
如果两个甚至更多的地点由McDATA的SAN路由器连接,每个地点将仍然拥有一个独立的SAN。
在存储设备及服务器间,只有被授权(被分区)的连接允许通过IP网络。
与第三层网络路由相同,SecureConnect SAN路由不但保证了各SAN分区间数据的可靠传输,也避免了整个存储网络暴露于应用全面中断的潜在风险。
用户可以利用具备成本效益的IP网络服务,来部署复杂的、多重SAN存储解决方案。
除错误隔离外,SecureConnect SAN路由解决方案能够减少地址重复问题,从而简化SAN的连接。
McDATA的SecureConnect SAN路由技术允许在不同的光纤交换机上使用相同的域地址分配,而不会出现任何路由问题。
FCIP与iFCP之比较列表
协议类型是否终结光纤通道会话是否为隧道协议类型可连接设备类型FCIP否是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iFCP是否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HBA、存储阵列
发展趋势―多厂商互联
目前而言,SAN路由器还只能够将来自一家厂商的产品进行连接,SAN路由器还不能支持多厂商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两个Fabric分别由来自不同厂商的光纤通道交换机组成,那么目前还没有产品能够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尽管各厂商都声称将来支持,但是,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多厂商交换机之间的互联互通仍存在各种问题,而路由器之间的问题要远比交换机的复杂得多。
在以太网中的路由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同时标准化的产品之间互联互通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状,那么,以太网的路由器在初期也无法互联互通吗?其实,在以太网实现“路由”的道路大致一样,当初,用户认为他们有足够多的交换机,根本没有必要使用路由器,当需要连入更多资源时,用户购买更多交换机而非路由器。
笔者一位朋友在回忆大概十年前的情景时说,当时抱着一个巨大的路由器向用户上门推销,但是用户却问:“我们有交换机,为何需要路由器呢?”如今,以太网路由器几乎到处都是。
最为关键的是,在用户目前的以太网环境中使用的路由器来自多个厂家,它们之间、它们与以太网交换机之间可以任意互联互通。
这也应该是SAN路由器的发展方向。
“标准化”三个字极大地推动了以太网的发展,一方面标准化可以吸引众多厂商参与,并且朝着同一个
方向前进,结果使得各厂商产品都符合“标准”,因此在互联互通方面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另一方面,标准化加速了产品与技术的成熟,使得成本和产品价格迅速降低,更多的用户可以用得起,应用的普及反过来对技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用案例
互联互通轻松实现
国内某大型保险公司已经成功应用了SAN路由器。
在用户的存储环境中,有两个本地的存储网络,SAN-1和SAN-2,每个SAN网络都通过一个导向器级的交换机连接。
此外,一个比较小的SAN网络(SAN-3)用来模拟一个小型远端的分支SAN的配置。
该用户使用三个SilkWorm多协议路由器将一个GbE的交换机以及三个SAN环境联接起来。
用户采取了iSCSI、FCIP以及IFL (Inter-Fabric Links)组合的连接方式。
IFL是最基本的FC连接方式,与ISL的概念类似。
一般地,在连接一个SAN时,你需要建立两个或多个IFL链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首先,在SAN-1内的一个主机设备与SAN-2内的一个磁盘阵列建立一个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在SAN之间建立的连接称为逻辑SAN(LSAN)。
创建一个LSAN非常容易。
在一个单一SAN环境下,可以创建包含一组存储或主机设备在内的特别分区,以实现在SAN内的跨设备间的更好的访问和管理。
LSAN分区在概念上类似于通常意义上的分区,并且可以用同样的工具创建。
为了避免SAN网络地址的冲突,SilkWorm路由器使用FC-NAT方式,如同相应的IP地址,来掩盖相邻SAN网络的地址冲突。
LSAN和FC-NAT实现了在多个SAN之间保持其各自独立的SAN网络管理的同时,在不破坏以前的配置的情况下,建立LSAN分区。
用户可以在不同的SAN网络之间有选择地将部分主机及存储设备连接起来。
对于SAN集中的需求来说,这是最能够被接受并减少潜在危险的一种方式。
为了检验网络中断的效应,工程师将其中一个IFL的端口拔掉。
几秒钟内,另一个没有被拔掉的IFL 端口开始承担原来两个IFL的工作,并且吸收来自主机端的全部传输量。
存储区域网原本是一个既封闭又独立的子网,它使用的光纤通道协议对于大多数IT技术人员来讲都十分陌生。
由于各种原因,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SAN经常出现各类问题,比如管理复杂、随着系统规模增大存储整合难度加大等。
SAN路由技术是一个比较好的进步,它不仅解决了一些SAN孤岛互联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存储区域网的应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大家知道,IP存储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年时间,而直到SAN路由器的产生才使得IP存储技术得到实际应用,除此之外,多协议的转换技术还为更多IP存储技术的集成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iSCSI。
但是路由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从它的应用领域来讲,目前主要应用在中低端的存储区域网中,大型存储区域网的整合目前还主要通过导向器级光纤通道交换机来实现。
另外,与以太网路由器技术相比,SAN路由器还相对简单,它并没有完全设计出一套全新的体系,有分析人士指出,SAN路由器
大概类似一个SAN孤岛互联的“补救设备”,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SAN孤岛的设计。
由此看来,对于SAN路由器来讲,“革命尚未成功,厂商仍需努力”。
在这方面,以太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存储区域网可以从中学习借鉴许多经验。
而笔者认为,最值得借鉴的便是标准化与多厂商参与,然而,从近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存储区域网领域大有“逆其道而行之”的趋势,随着一些并购案的发生,该领域厂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再加上该领域的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用户仍然不会获得更多的选择。
SAN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局域网)是独立于服务器网络系统之外几乎拥有无限存储能力的高速存储网络,这种网络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作为传输媒体,以FC (Fiber Channel,光通道)+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的应用协议作为存储访问协议,将存储子系统网络化,实现了真正高速共享存储的目标。
光纤通道SAN引发了更多类型的存储应用,其中包括服务器群集、磁带备份、故障恢复以及高速视频与图形编辑。
每一种应用都可通过与光纤通道集线器或光纤通道交换器的组合建造。
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是由集线器和交换器产品提供的,软件产品提供了对较高层功能支持。
例如,Veritas和Legato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器群集和磁带备份软件,可管理在光纤通道传输设备上所执行的操作。
1.群集
对于SAN服务器群集应用来说,单台服务器上所出现的故障不再意味着数据的丢失。
另一台服务器可跨越SAN存取出故障的服务器中的数据。
许多厂商的软件产品可以使服务器的故障得以恢复。
光纤通道SAN将能够通过多台服务器实现对公共存储设备的平等存取,确保数据的随时可用。
在IT界,这种能力叫做“数据拨号音",意指“能够可靠进行连接并能顺利完成所需的事务处理的能力”。
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提供冗余的数据路径,有助于确保数据的高可用性。
冗余的数据路径可通过向每台服务器配备两个光纤通道宿主总线适配器(HBA)得以实现。
其中,一个HBA作为主数据路径附接于光纤通道集线器或交换器上,而另外一个HBA作为辅助数据路径附接于第二个光纤通道集线器或交换器上。
存储阵列通常拥有主、辅两个光纤通道连接器。
如果主光纤通道出现故障,另一个通道能够接管。
与冗余的数据路径和服务器群集软件相结合,一台服务器或一条数据路径上的故障将不会中断系统的运行,因为另一台服务器或另一条数据路径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备份
对于所有企业网络来说,磁带备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在磁带备份方面,主要的限制因素包括:备份数据必须流经的传输设备运行速度偏低;磁带子系统本身的性能较差。
如果某一磁带子系统能够维持每秒10兆~15兆字节的备份流,那么这一速度将超过100兆以太网的能力。
另外,在LAN上对一台服务器进行备份,要求所备份的数据必须进行TCP/IP打包。
TCP/IP方面的开销是导致磁带备份性能严重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
因此,基于LAN的备份不能为有效的磁带备份提供充足的带宽。
与此同时,用户还将会发现,在备份操作期间,甚至在交换式网络的环境中,LAN性能也将会明显下降。
随着备份所需的存储量不断从GB数量级向TB数量级的迅速迁移,一个完整的备份或恢复过程所需的时间将不能由基于LAN的过程得到保障。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备份所有的数据,那么企业将很容易受
到磁盘故障的困扰。
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具有恢复数据的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备份,管理员必须花钱“买”时间。
而这种“时间”只能来自更高的备份传输带宽。
光纤通道SAN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不依赖于LAN的磁带备份,是SAN带给企业网络的主要好处之一。
通过把服务器、存储阵列以及磁带子系统与光纤通道SAN相连,备份数据流可以不经过LAN,从而使LAN摆脱了用户网络流量的重负。
由于可提供每秒100兆字节的带宽,所以光纤通道能够很容易地提供对多磁带备份流的支持。
另外,由于备份数据流是元SCSI-3格式的,所以写向磁带的数据块比IP包的数据流更为有效。
不依赖于LAN的磁带备份还可以安装在那些带有直接并行SCSI磁盘驱动器的服务器上。
把光纤通道HBA安装于每一服务器、把服务器连接于光纤通道集线器或交换器,磁带备份数据能够高速地发往附接于光纤通道的磁带子系统。
这样一来,用户不仅能够继续利用他们对SCSI磁盘驱动器最初的投资,而且还可享用SAN所提供的不依赖于LAN的备份。
一旦光纤通道基础设施得以建立,日后预算允许的时候,用户将可随时把光纤通道磁盘阵列并入其基础设施的配置之中。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把磁带子系统并入SAN。
较新的磁带库产品大都拥有本地光纤通道接口,因此能够很方便地与光纤通道集线器或交换器连接。
使用“光纤通道-SCSI"路由器也可对较旧的磁带子系统进行连接。
这些磁带库是由不同的供应商制造,并都提供了1或2个光纤通道连接和4~8个SCSI连接。
“光纤通道-SCSI"路由器负责处理来自光纤通道的串行SCSI-3数据转换和来自并行SCSI接口所使用的SCSI-2数据转换。
当前,大多数操作系统(例如NT、Solaris以及Unix)都提供不依赖LAN的磁带备份软件。
磁带备份软件包可处理较高水平的服务,例如调度、并行备份以及对磁带自动化设备的媒体控制。
由于SAN使磁带备份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目前许多开发商都在支持光纤通道SAN技术的开发,其中Veritas和Legato 公司已成为这一技术的主要支持者。
把备份数据流从LAN移向SAN,解决了企业网络的数据拥塞问题。
然而,不依赖于LAN的备份依然要求服务器主动地从磁盘上读取数据,然后把数据写入磁带。
因此在备份期间仍需消耗服务器的CPU周期和内存资源。
新的SAN应用可解决这一问题。
不依赖于服务器的备份把服务器排除在数据路径之外,并使数据能够直接从磁盘转向磁带。
这一功能是由一个第三方拷贝代理完成的。
第三方拷贝代理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并可驻留在“光纤通道-SCSI"路由器或光纤通道交换器中。
网络数据管理协议(NDMP)可用于向第三方拷贝代理发送指令。
第三方拷贝代理能够从服务器上获得当前文件系统结构的一个快照(Snapshot),然后开始从磁盘上读取数据块,并将它们写入磁带。
一旦获得当前文件系统结构的一个快照,服务器将不再主动参与数据备份过程,因而可在数据备份进行的同时,自由地服务于用户的其他请求。
第三方拷贝代理更完善的版本还将允许用户在备份过程期间主动参与文件的修改,因而在备份过程结束后,那些改变了的文件也能够得以备份。
灾难恢复与SAN磁带备份密切相关,但同时也需要光纤通道提供对长距离连接的支持能力。
光纤通道可以在单模长波光缆上维持一个10公里长的数据通路。
波分多路转换(WDM)以及其他技术还可以把这一距离进一步加以扩展。
由于较长的链路会导致时间上的延迟,因此最好能够把光纤通道交换器纳入灾难恢复系统。
典型的配置应包括:一个生成网点(具有附接于光纤通道的服务器和磁盘)和一个远程网点(具有多个磁盘和一个磁带子系统)。
处于两端的光纤通道交换器可实现生成网点与灾难恢复网点之间的连接。
尽管把磁盘镜像于远程网点是可行的,但仅当变化出现时才对记录进行修改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做法。
远程网点还可以拥有一台备份服务器,从而使周期性的备份能够由同步化的存储阵列来实现。
3.影像
视频和图形编辑是率先使用光纤通道SAN的领域之一。
视频和图形编辑应用要求使用SAN所提供的所有先进功能――高速数据传输、对等连接、大规模存储阵列存取以及在单一配置中对大量工作站的支持。
印前(pre-press)业务是高效SAN的典型应用。
提供这类服务的公司,主要任务是生成那些可用于杂志、销售目录、广告牌以及城市公共汽车所使用的图形图像。
印前数据流是一种“爆发性的"数据流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高频度存取期后常常会跟随一个传输过程的寂静期。
在一台印前工作站上工作的艺术家,可能需要从磁盘上读取一个规模相当大的、数以百兆字节的图像文件,然后在这一文件上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当编辑工作完成之后,又把文件写回到磁盘上。
然而,由于很可能会有多个艺术家正在同时随机地读、写那些大型的文件,因此传输过程必须能够向他们提供足够的带宽。
使用Ethernet很难满足这类需求,改用光纤通道后事情将会变得十分简单。
典型的印前SAN拥有一个可提供与大规模存储阵列相连的光纤通道交换器。
由于每一存储设备都连接在它们各自的交换器端口上,所以都能够提供每秒100兆字节的带宽。
然而,工作站并不需要过高的专用带宽,因为它们仅仅是间歇性地进行文件存取,所以可以把所有工作站接在一个光纤通道集线器上,然后把集线器接到一个光纤通道的交换器端口。
这是一种高性阶比的方案,并且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带宽的需求。
目前Vixel集线器和交换器已被许多印前公司采用,并成为较高层应用的基础部件。
在印前业务操作中,软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前编辑通常是以顺序方式执行的,其中图形编辑人员和文本编辑人都将会对一个单一的文件进行存取,因此整个工作流必须确保所有编辑人员不会过早地对文件进行重写。
中间件安装于每一台工作站上,用以验证文件当前的归属关系和读/写许可情况,并可防止未经授权的重写操作。
视频编辑不同于印前业务,它要求向用户提供稳定的带宽。
一个视频流通常为每秒30兆字节。
一个光纤通道交换器可以提供每端口100兆字节的数据吞吐能力,所以它可以在每一个端口上维持多个视频流。
在过去的两年里,一些公司,例如AvidTechnologies和AvidSports公司,一直把BROCADE交换器用于高速编辑环境。
有线电视提供商有时也会使用BROCADE2800去编辑那些在较长影片中的情节。
电影(例如“玩具总动员")的特殊效果编辑使用Vixel来满足高速图像处理对带宽的需求。
可以把光纤通道交换器串联在一起,提供更多的可直接与工作站相连的端口。
这将允许企业在其各部门或整个企业的范围内建造更大的系统。
尽管服务器群集、磁带备份、故障恢复以及图形编辑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需求,但光纤通道SAN能够同时满足这些需求。
光纤通道所具有的灵活性是各种SAN应用能够有效组合的重要原因所在。
服务器群集也可以并入磁带备份。
在极易发生地震的加利福尼亚,后期制作视频编辑公司或许更需要在一个稳定的场所部署一个包括灾难恢复功能的系统环境,SAN将是它们的理想选择。
总而言之,建造一个SAN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当前的业务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未来业务增长的需求。
作为一种网络体系结构,目前光纤通道SAN的性能已趋于稳定。
然而,如同任何其他网络系统一样,故障的发生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网络的管理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对SAN传输的管理是用户选择光纤通道产品的一个关键的性能指标。
当故障出现时,能否立即通知管理员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将是许多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
管理应用(例如Vixel的SANInSite)可以前瞻性地孤立出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可使系统继续正常运行。
先进的诊断工具和性能监视工具可帮助管理员使SAN的无故障时间达到最大化,维护用户对数据的正常存取。
把SAN管理程序集成于更高水平的管理框架(例如Transoft的FibreNet、CAUnicenter和HPOpenView),可以提供对所有网络部件的企业级管理。
目前,光纤通道SAN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可行的存储管理技术,针对这一技术的新的软件应用和新的硬件产品正不断推出,不断改善着存储网络的性能。
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Internet业务的日趋增多,光纤通道SAN和“.com”将会成为更多企业的最佳配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