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第一章《苍苍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散文》第一章《苍苍琴》
《迟子建散文》第一章《苍苍琴》
引导语:迟子建《苍苍琴》讲了哪些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原文与练习题,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我最早聆听的琴声,是小提琴。

童年在小山村时,清晨时分,要是父亲唤我们起床得不到响应的话,他会动用两大法宝,把懒睡的我叫出被窝。

这两大法宝是:狗和小提琴。

父亲会把屋门敞开,将在院子中守完夜的狗放进我的睡房,狗摇头摆尾地进来后,欢天喜地地把两只前爪搭在炕沿儿上,伸出柔软的舌头,哼哧哼哧地舔我的脸,直到把我舔醒。

要么,父亲会取下挂在墙上的小提琴,站在炕前,有板有眼地拉起来。

琴声如黎明之船,驶入我昏沉的睡眠里,将我照亮。

当我睁开眼的时候,琴声还在继续,玻璃窗上弥漫着朝霞,好像朝霞也喜欢琴声,特意从天庭飞来听琴。

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是古琴吧。

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常常出现“瑶琴”的字眼,说的就是它。

我最早认识古琴,是1994年在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脚下。

中秋节的晚上,一行人在大研古镇听老人们演奏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如同仙乐,至美至纯。

在幽幽的丝竹声中,你能清晰地辨出古琴清丽的影子。

古琴声宛如落在水面的星光,宛如生长在花蕾中的晨露。

给整首乐曲带来湿润、清新的气象。

据说有张古琴,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似乎还裹挟着时代梅花的苦香气,说不出的风雅。

我与古琴这一别,竟是十多年。

去年十一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惠卿剧院,我又与古琴相逢。

城市大学举办了一场古琴演奏会,请来了国内演奏古琴的名家。

那天剧院爆满,作为主持人的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郑培凯教授,特意穿上了一件灰色的长袍。

演奏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丁承运先生,
他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他首演的曲目是《白雪》。

尽管剧场很安静,音响效果也不错,可是几百人的呼吸声聚合在一起,还是弱化了琴声,虽然古琴传达的是那种旷古的美感,但在大剧场听起来,它还是显得寥落了。

第二个出场的是李祥霆先生,也许由于他是辽源人的缘故,他的.《流水》和《幽兰》,粗犷豪放,如同一阵急雨,沁人肺腑,声声入耳。

然而接下来的几位,又回到了初始的风格,尽管他们在演奏上无可挑剔,弹奏的又是名曲,如《忘忧》《平沙落雁》《长门怨》等,可是却缺少那种摄人魂魄的力量。

未等曲终,与我同去的几位外国作家,有两位提前离座,一位酣然入睡。

只有坐在我身旁的尼日利亚作家阿基耶拿,始终饶有兴味地欣赏着。

演奏间隙,阿基耶拿问我,迟,你最喜欢哪一曲?我说最喜欢第二个人的演奏,他兴奋地叫道:我也喜欢他!看来李祥霆那苍凉雄浑的琴风,与尼日利亚大地上回荡的风是相似的。

这次演奏会,总感觉不如在丽江与古琴初识时来得惬意。

我想古琴的独奏,最适合的场所还是在大自然中,在林中溪畔,在鸟语和落花声里。

听众不须多,三五人,散坐在石头上。

抚琴者完全可以把琴置于膝上,与松涛和流水唱和。

由此说来,真正的风雅是私人化的。

难怪王维在《竹里馆》里这样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OO三年,把古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琴由此成为了世上最苍老的琴。

它们很难再回到曾让它们无比灿烂的那个时代,它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落落寡和。

但它们是巍峨的,如同冰山,风骨依然,难以征服。

这样的琴哪怕有一天消失了,它留给天地间的,也是最美的一抹斜阳。

迟子建《苍苍琴》习题及答案
1.我懒睡时,父亲用狗或小提琴把我叫醒,请据此简要分析父亲形象。

答案: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和蔼可亲、疼惜儿子之人。

2.在城市大学举办了一场古琴演奏会上,主持人为什么“特意”穿上了一件灰色的长袍?
答案:主持人此举可能有以下含义,一是营造复古的气氛,二是向古琴致敬。

3.在城市大学听古琴演奏,为什么“总感觉不如在丽江与古琴初识时来得惬意”?
答案:究其原因,当年我听到的古琴,是裹挟在笙、笛和胡拨等乐器声中的。

古琴有了唱和的,气势就大了。

而且,那次欣赏洞经音乐时,坐在草墩上,手中又有高山雪茶在握。

而在惠卿剧院听到的古琴,是大剧场不说,古琴还是单枪匹马地出场,剧场偶有的咳嗽声和手提电话的铃音,都伤害了音乐的品质。

4.文章标题“苍苍琴韵”有何含义?
答案:苍苍在此有沧桑、苍凉之意,感慨古琴悠远的历史、而今衰落的苍凉以及演奏时苍凉雄迈的琴韵。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其实是可以休闲一下的,当我得到《迟子建散文》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看,年到“我对黑暗的柔情”时,不禁有了些生活的感慨,这世道……
文章开头写了作者养了几盆花,引来几只蜜蜂的叮咬,直到晚上疼的睡不着觉看见了夜的纯黑。

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了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一件小小的事,却在作者心中引起了一番波澜。

是呀!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在乡下,在一些农村,我们才能看到那黑芒的天空,有无数颗洁白无瑕的宝石点缀,这万点繁星和皎皎明月,不都是点缀天空的吗?即使天空像泼墨般无芒,那么这也是夜的本质,黑暗本是纯洁的,是任何的始祖,我们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不是黑暗的吗?一颗种子在土里的时候,不是黑暗的吗?就算是宇宙,它最早也是黑暗的。

黑暗是一切的始祖,任何东西诞生前都是黑暗的。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黑暗何尝不是光明磊落的母亲呢?
现在,黑暗只是邪恶的替罪羔羊,直到黑暗这两个字彻底的论为了贬义词,为什么呢?人为的光明吞噬了黑暗的纯洁,夜本是无忧的,人类即要把夜晚搞得灯红酒绿,半夜开着刺眼的路灯,去驱散所谓的
黑暗,有的人说,这是一种繁华,能显出我们地市华贵。

是真的吗?不是的,同理,这也不是光明的本质,如现在,我们受到的教育,年过的动画片,都是什么光明战胜黑暗之类的,这和正邪是不同的吧,为什么要纠缠不清呢?
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不要用糜烂的光明去埋没了圣洁的黑暗,毕竟黑暗是光明的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