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模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
9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 1
深入“舞台”感受魅力──《我的舞台》教学案例
一、问题导入
文章一开始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这一点?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二、交流、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交流以下句子:
1、我还没有出生时,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⑴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⑵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
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怪不得人们把吴霜称作“天才儿童”。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
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
“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
“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
谁能读出有趣?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
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作者吴霜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
”
四、小结
“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 2
这篇课文比较长,而且是一篇阅读课文。
我首先考虑的就是长文如何短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舞台”入手去学习课文。
“我”的舞台在哪里?从而领导学生去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梗概。
未出生
的时候,舞台在娘肚子里;小时候我的舞台在床上,为爷爷奶奶小花猫表演;大些了,舞台在幕布后面,我在那里如饥似渴地看表演,学演出;6岁的时候,舞台在有练功毯的院子里……
舞台对“我”的吸引力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是我在教学中抓住的第二个问题。
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让他们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课文,从而去体会“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交流的时候,我重点抓住了“我”在练功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去体会,从而让他们明白,成就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付出艰辛和汗水。
最后让学生体会“老实做人,认真演戏”这句话。
在这里我也出示了“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
”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篇课文,学生的学习趣味比较浓厚,但是,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何引导的确是一门学问。
本课我让学生重点朗读了,学习作者幽默、充满童真的语言特色,以级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以期在本单元的习作中学以致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
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窃窃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2)能力目标:养成独立阅读,勤于思考和乐于交流的习惯。
(3)情感目标: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播放课件,介绍评剧
(2)问题导入课文: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答)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指名答)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快速默读)
(3)记一记(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
身段: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化的动作。
溺爱娇宠:指过分娇惯宠爱自己的孩子。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窃窃私语:私下了小声交谈。
(二)深入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句子,随机交流或分组讨论
1、(分组讨论)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提问:①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板书)
②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窜上了床。
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的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
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家里因她而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
(有感情地读出“有趣”)
3、(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提问:①“憋闷”、“兴趣盎然”这些词语可看出作者对评剧的什
么情感态度?
②再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③联想作者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并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兴趣盎然”指出我看戏的兴趣很浓。
由此我们看出了作者对评剧的钟爱之情。
②作者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熏陶,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演出,艺术的种子已埋在了“我”的心里。
③一个女孩子钻进了厚厚的幕布里看戏,看的那么入戏,满身大汗也全然不知,不仅把动作学会了,还把台词都记住了怪不得母亲的学生忘词时,会向“我”请教。
(2)解析词语
(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揪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
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了里屋。
”
(通过以上这些词语,可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我”这个被宠坏的小公主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
(三)拓展
①介绍新凤霞(播放课件)
②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
之路
③学生自由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四)总结全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艺术的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成功除了环境的熏陶还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
(五)板书
28.我的舞台
出生时刚学会走路时六岁以后
母亲的肚子里床上院子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 4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本文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
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
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
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
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得?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
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中体会作者所练就的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
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
教学效果良好。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课文《我的舞台》,作者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决定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
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一、直奔中心,长文短教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
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经过研读课文,我决定采用直奔中心,长文短教,抓中心句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文章的中心句,亦称之谓“文眼”。
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作用意图的精要概括。
这篇课文中心外露,在教学时可让学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分析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于是,在学生第一遍读文后,我让学生找出中心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然后围绕这一句返顾全文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即文章的结尾句“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无比的勇气和毅力。
”
这样既引导学生感受了文章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又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这是第一板块。
然后,让学生第二遍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这样一来,原来长长的课文,就浓缩在几件事情上,让学生通过读书归纳,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这是第二板块。
第三遍读文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通过圈点勾画 ,抓关键词、重点句,谈体会,写感受,深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
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描写:
如作者随母亲演出时,挤在厚厚的幕布后面,憋闷得满头是汗等词语都充分体现出她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评剧的浓厚兴趣,以及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感染后的执着追求。
再就是结合她六岁时的拜师学艺的刻苦练习,感悟她对艺术的坚定信念,以及她踏实做人的品格。
这样由课文表面内容到内涵思想上的逐渐深入理解。
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学习后想象:我在 _____舞台上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 ________,
____________。
拓宽学生思维,进行说话、表达、想象训练,使课上得实在,落实学生能力,达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最后以学生谈学习后的启发、收获,升华思想情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
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
这样便产生了由揭示中心──分析内容──深化主题的教学思路,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不但减缓了理解坡度,使学生
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而且围绕中心,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二、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
课堂上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有默读,有与小组同学的合作读,有与老师的合作读,有学生的配乐感情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课堂上学生激qing的交流着。
学生经过细致深入的阅读文本,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
三、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
在学生透过厚厚的幕布,体会感悟到作者对评剧的钟爱及母亲对孩子的艺术熏陶时,适时地出示了新凤霞的资料和她演唱的《刘巧儿》片段。
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性,授课时还是我讲的过多,虽然讲的很透彻,但学生还是被动接受,没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课件中的内容不够精练,前后衔接不够顺畅,与授课环节不符,运用起来不应手,耽误了一些时间。
3 、对学生的评价单一,缺乏必要的鼓励、肯定、启发等激励表示,
4、在整个教学中,我都是从自我出发,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结果时间不够了。
今后应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1 、应进一步挖掘教材,把学生的兴奋点尽快调动起来。
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对学生的引导能力、课堂应变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2 、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为什么”,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堂课就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有经验。
也有教训,只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吸取经验,借鉴教训,让自己快乐成长,不断进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 5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对演戏的痴迷和认真态度,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吴霜是中国当代“评剧皇后”新凤霞的女儿。
她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对演戏情有独钟,经常把各种地方当作自己的舞台。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她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
我的舞台
二、当初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了意见什么事?
2、同桌一人一段互读课文,检查、纠正字音。
3、指名慨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主探究,交流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自学:
课文主要从哪几方面描写“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合作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3、全班交流,师点拨:
⑴在娘胎里便登台唱戏,提早出示;
⑵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
⑶跟随母亲演出,在台上挤在幕布里学戏;
⑷在院子里跟老师学艺,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
⑸在家里为客人一板一眼表演。
4、生读句子谈感受后,指导朗读。
(“提早出示”一段的迫不及待;“在小床上演戏”的可爱;“挤在幕布里学戏”时的认真;“练毯子功”时的坚强;“表演”时的一板一眼。
)
5、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做事要不怕吃苦,肯努力……)
四、再读全文,自主积累
1、再读全文,可以同桌轮读。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28、我的舞台
吸引不解之缘
舞台→我兴味盎然
勤学苦练──练就了本领勇气、毅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舞台 6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朗读、理解有关句子,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对舞台表演艺术的热爱。
2、明白学艺与做人的道理,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学艺与做人并肩而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虽然只用一个课时完成,但我们不可忽略略读课文在一组课文中的作用。
本课在本组课文中就起到了一个“总结”和“指引”的作用。
帮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进行总结和指引,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大师之路
伯牙、贝多芬、达·芬奇都是艺术大师,伯牙鼓琴,课文中用了
一个词:善哉;贝多芬弹奏钢琴,课文中用了一个词:纯熟;达·芬奇作画,课文中用了一个词:神奇。
他们的高超技艺并非与生俱来,要达到如此高超的技艺,绝非一日之功。
那么,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们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今天,我们要来读一读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吴霜写的一篇回忆录《我的舞台》,读了她的成长故事,也许,我们会有所启发。
二、读文:结缘舞台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访吴霜走过的一段艺术之路。
2、这篇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
围绕这句话,作者从以下几个阶段叙述了自己与舞台的不解之缘。
谁能够填写一下?
出示:
出生前,我的舞台在(娘胎)里;
会走时,我的舞台在(小床)上;
六岁时,我的舞台在(毯子)上;
几年后,我的舞台在(剧场)里。
随着我的长大,我的舞台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大)
三、探究:兴味盎然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广告里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这句话并没有说“年龄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是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这里的“心”在课文中指什么呢?(对评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只有热爱她,才会对舞台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只有热爱她,再苦再累,也会兴味盎然。
)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对评剧表演艺术的热爱?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1)母亲的学生来我家学戏,忘词的时候,趁母亲不在,会向我请教:“小霜霜,这句词是怎么唱来着?”
“我”当时还是一个黄毛丫头,那些来家里跟母亲学戏的学生比“我”大多了,他们忘词,怎么还要向我请教?“我”又是如何记住这些台词的?(因为热爱评剧,所以母亲的每次演出我都场场必到,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心里也就记住了。
)
(2)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我怕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什么叫“目不忍视”?(不忍心看“我”受苦受累,看了心疼,还是不看为好。
)
既然奶奶心疼“我”,为什么不阻止师傅的“为所欲为”呢?(奶奶对“我”寄予厚望,真心希望“我”学到真本领。
)
从“我”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明白学戏需要勇气和毅力。
“我”是一个要强的孩子。
只有真心地热爱这门艺术,才会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课文中还有好些语句写得风趣幽默,充满童趣,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1)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肚子里暗无天日,有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
(2)爷爷、奶奶还有小花猫,都是我的观众。
“演出”中途,哪位观众要离开“剧场”,都会引起我的不满。
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我”从小就喜欢上了评剧,喜欢上了舞台表演。
同时也说明,艺术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
四、结语:从艺之道
伯牙、贝多芬、达·芬奇、吴霜,虽然他们从艺的类别不同,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发现美、创造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切艺术所共有的。
虽然他们成长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热爱;虽然他们的生活故事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为艺术献身的勇气和毅力。
这篇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朴素的话语,八个字,这八个字道出了他们能够成为艺术家、成为艺术大师的原因。
请同学们找出来。
出示:
老实做人,认真演戏。
这八个字告诉我们,学艺与做人是紧密相连的,一名真正的艺术家,要有良好的人品和艺德。
请同学们把这八个字在心里默念三遍。
(俞东江2009暑假设计)
【教材细读】
这一组课文都跟艺术和艺术家有关。
前三篇课文要么是赞颂艺术家,要么是赞颂他们的杰作,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却只字未提。
第四篇课文《我的舞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前三篇课文我想主要是让孩子们认识艺术家的成就和魅力,认识艺术作品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和满足,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是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第四篇课文《我的舞台》我想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艺术家在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学艺是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的。
《我的舞台》是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吴霜写的一篇回忆录。
吴霜成长在一个戏剧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剧作家,母亲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环境造就人。
的确,在家庭的熏陶下,在父母的影响下,吴霜学艺从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我们一般人家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及。
这也许是这篇
课文编入教材的一个不足。
如果入编的文章写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艰辛的学艺最后成长为艺术家的故事,或许更有说服力,更能为孩子们提供榜样。
吴霜能够成为评剧表演艺术家,家庭环境的熏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对舞台表演的钟爱,不服输的性格,还有刻苦学艺的狠劲,以及“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品性。
这些是所有艺术家成长历程中的共同特点,正如吴霜所说:“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
课文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回忆了她幼时学艺的四个阶段:出生前,“我”的舞台在娘胎里;会走时,“我”的舞台在小床上;六岁时,“我”的舞台在毯子上;几年后,“我”的舞台在剧场里。
随着“我”的进步,舞台变得越来越大。
无论是模仿学戏,还是练毯子功(基本功),“我”都把它们当做是舞台上的锻炼。
有句话叫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这“心”是什么?在我看来,这“心”就是对舞台表演艺术的热爱。
只有热爱她,才会对舞台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只有热爱她,再苦再累,也会兴味盎然。
舞台的吸引力来自对舞台表演艺术的满腔热爱。
课文中有两处地方让我感慨。
一处是“母亲的学生来我家学戏,忘词的时候,趁母亲不在,会向我请教:‘小霜霜,这句词是怎么唱来着?’”看得多,听得多,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学会了。
小霜霜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看台上的演出,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