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育学》教学大纲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外语教育学》是一门探讨英语教学规律的专业性教育学科,它的任务在于揭示英语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研究和探讨英语教学的路子、方法和技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了解当代国内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最新理论,能将英语的教与学上升到理论去认识,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
●学习方法指导
1.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既强调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有结合教学案例的示范和讨论加深理解。
2.结合学生的教学实际和已有经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请学生结合理论学习谈体会和认识。
3.布置小论文,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将学生论文推荐给相关杂志,鼓励学生进行教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本课程的重、难点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外语教育学的实用性。
有关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作到少而精,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注意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难点是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要尽可能借助英语教学实际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法和理论的具体应用上。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学习英语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英语教学法的性质、内容和作用,英语教学环境及简史,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计划4课时。
[教学内容]Chapter 1 General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2.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3. A Brief History of ELT Methodology
第二章外语学习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使学生了解正确的外语学习理论,学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高效优质的外语教学。
计划4课时。
[教学内容]Chapter 2 Understand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2.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2.2. Learner Factors
2.3. Learning Strategies
2.4. Good Language Learners
第三章外语教学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外语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代国内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最新理论,以便将英语的教与学上升到理论去认识,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
计划4课时。
[教学内容]Chapter 3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3.1. Curriculum Design
3.2. Different Syllabuses
3.3.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3.4. Aims and Objectives
第四章如何获得语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形式与功能,并掌握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方法。
计划6课时。
[教学内容]Chapter 4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Knowledge
4.1. Introduction
4.2. Teaching and Learning Phonological Items
4.3.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xical Items
4.4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uctural Items
第五章如何培养交际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语言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保证语言交际的成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具备真正的交际能力。
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适当的语言环境才能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计划6课时。
[教学内容]Chapter 5 Developing Language Skills
5.1. Introduction
5.2. Principles for Developing Receptive Skills
5.3. Developing Listening Skill
5.4.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
5.5. Principles for Developing Productive Skills
5.6. Developing Speaking Skill
5.7. Developing Writing Skill
5.8. Integrating Skills
第六章课堂互动
[教学目的]采用讨论与示范,使学生懂得并掌握课堂环境的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如何使用课堂用语、如何组织大班教学等技巧。
计划2学时。
[教学内容]Chapter 6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6.1. Organizing the Class
6.2. Designing Classroom Activities
6.3. Using Classroom English
6.4. Teaching Large Classes
第七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主要讨论任务型教学、如何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如何因材施教等。
计划2学时。
[教学内容]Chapter 7 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7.1. Task-Based Learning
7.2. Using the Internet
7.3. Individualization
第八章优化教学行为
[教学目的]通过示范、实践和观摩,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备课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外语教案的写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学生还应了解如何进行课堂听课和互相观摩,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计划2学时。
[教学内容]Chapter 8 Enhancing Teaching Performance
8.1. Lesson Planning
8.2. Class Observation
8.3.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Teaching
第九章评估与优化学习效果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要能了解和掌握进行外语学习评估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价外语教学效果的原则、方法、和手段。
学生要学会如何采取恰当的方法分析学生的语言错误,并使用及时适当的补救措施。
计划2学时。
[教学内容]Chapter 9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arning Outcomes
9.1.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9.2. Formative Assessment
9.3. Error Analysis
9.4. Error Correction
9.5. Remedial work
第十章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教学目的]请特级教师现身说法,学生要能了解和掌握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的途径,懂得如何采用反思法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学研究,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方法等。
计划4学时。
[教学内容]Chapter 10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Expertise
10.1. 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10.2. Action Research
10.3. Research Methods
10.4.Academic Paper Writing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外语教学中科研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
●学习方法指导
1.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既强调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有结合各种科研成果的示范和讨论加深理解。
2.结合学生的科研情况和已有经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请学生谈体会和认识。
3.布置小论文,进行交流和讨论。
本课程的重、难点:讨论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的搜集与分析等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外语教学中的各种科研方法综述
第二章讨论科研选题与假设的制定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
第四章实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第五章实验报告的写作等。
《阅读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亩的世界和中等学校英语教学的实践,帮助他们了解阅读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使他们能将所学理论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
●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既有英语语言分析理论、方法的系统学习,也有语言教学实践的探讨。
这些内容对学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程鼓励学员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讨论每章的思考问题和实例分析、完成规定的阅读材料、进行一定量的扩展阅读等。
●本课程的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阅读的本质、词汇、语法结构、语音、修辞等手法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难点:词汇、修辞等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阅读理论研究的范围
第二章阅读的本质
第三章词汇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语法结构只是在阅读中的作用
第五章语音只是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第六章修辞手法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第七章成语和言喻的阅读与理解
第八章短篇股市的理解与欣赏
第九章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第十章阅读技巧与方法
《二语习得理论》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中学教师了解并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通过探索分析诸如英语学习者学习什么、怎么学、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学习英语方法的差异等问题,分析二语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与二语习得相关的外在因素)等,揭示、描述或解释英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特点、差异、内在及外部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英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重、难点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课程介绍
1.1 教学目的
1.2 背景介绍
1.3 二语言习得研究问题
1.4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热点问题
第二章二语习得基本理论
2.1 一语习得的基本情况
2.2 行为主义理论
2.3 社会交互理论
2.4 认知理论
2.5 先天论理论
第三章普遍语法假设
3.1 普遍语法与人类认知
3.2 普遍语法原则
3.3 普遍语法参数
3.4 二语习得中普遍语法的可及性
第四章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4.1 习得与学习假设
4.2 监控假设
4.3 自然顺序假设
4.4 输入假设
4.5 情感过滤假设
第五章二语习得的其它理论
5.1渐进体系模式
5.2 信息加工模式
5.3 创造性构建模式
5.4 技能学习模式
5.5 适应理论
第六章对比一语习得和二语学习
6.1 一语习得和二语学习的需求
6.2 一语习得和二语学习的环境
6.3 一语习得者和二语学习者的心理状态第七章中介语理论
7.1 中介语的来源和产生模式
7.2 中介语的特性
7.3可变性理论
7.4可变语言能力模式
第八章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因素
8.1 认知学习类型
8.2 认知学习策略
8.3 认知学习风格
8.4 语言学习潜能
8.5 语言学习智力
第九章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
9.1 外语学习态度
9.2 外语学习动机
9.3 外语学习个性
第十章外语学习的生理因素
10.1 外语学习年龄争论综述
10.2 外语学习最佳年龄
10.3 儿童与成人外语学习者差异
10.4 儿童与成人外语学习者差异原因说
10.5 外语学习年龄问题结论
第十一章外语学习的跨文化因素
11.1 文化的定义
11.2 文化的普遍特征
11.3 语言、思维与文化
11.4 对待文化的态度
11.5 第二语言与文化学习模式—文化移人
11.6 跨文化外语学习
第十二章对比分析法
12.1 对比分析的定义
12.2 对比分析简史
12.3 对比分析的基本理论
12.4 对比分析的三种假设
12.5 对比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12.6 对比分析的应用
12.7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第十三章错误分析法
13.1 错误分析的产生
13.2 错误分析的定义
13.3 错误分析的基本理论
13.4 错误分析的步骤
13.5 错误分析法的启示与应用
13.6 错误分析法的局限性
第十四章课堂环境中的第二语言习得
14.1 比较课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二语言习得
14.2 课堂环境中二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
14.3 课堂教学中母语的作用
14.4 课堂互动的作用
第十五章外语学习中的自主学习
15.1外语自主学习的内涵
15.2 外语自主学习的条件
15.3 外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5.4 自主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
15.5 外语自主学习策略
《文体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包括文学文体在内的各种文体。
现代英语文体学探究如何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使言语交际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现代英语文体学是大学本科高年级专业理论课程。
开设一个学期,拟安排在第七学期,主要介绍文体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如文体分析的步骤,分析语音、词法、句法、形式等语言各个层面的文体功能和意义,介绍和分析现代英语的常见文体,如地域与社会文体、标准语与非标准语文体、口语与书卷语体,还有新闻报道、广告等文体。
通过现代英语文体学的学习,了解语言各要素的文体功能,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熟悉各类英语的功能,掌握语言使用中的“常规”和“变异”及其在各种文体中所表现的规律,提高使用英语的得体性。
●学习方法指导
1.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弄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并根据大纲的要求,对要求识记的要记;对要求领会的要认真钻研推敲,弄懂搞透彻;对要求运用的要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2.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要多思索,多研究,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将识记、领会与运用联系起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体学定义
第二节文体的意义
第三节文体学的必要性
第四节文体学课程的范围
第二章文体学分析方法
第一节文本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语境的定义、内涵和功用。
第三节文体特征的连贯性和使用频率。
第四节语境与文本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语言的“常规”
第三章语音特征
第三节语音的融合和脱落
第三节语音模式
第三节语言中的拟声
第四章书写形式
第一节标点符号的文体特色
第二节文本的编排
第五章句法特征
第一节句子结构
第二节从句的类型
第三节句子的类型
第四节名词短语
第五节句法与文本
第六章词汇特征
第一节本族语词与外来语词
第二节普通词汇和专业词汇
第三节词的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
第四节词汇的选择
第七章各体英语
第一节各体英语的分类
第二节地域文体和社会文体
第三节标准文体和非标准文体
第三节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
第四节非标准语的作用
第八章媒介文体
第一节口语体
第二节书卷语体
第九章态度文体
第一节正式体
第二节礼貌文体
第三节非人化体
第四节语言的可接受性
第十章语域文体
第一节新闻报道
第二节广告
《语用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本课程旨在介绍语用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新的发展与动向,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尤其是恰当使用与正确理解话语的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既有英语语言交际和话语含义分析理论、方法的系统学习,也有语言教学实践的探讨。
这些内容对学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程鼓励学员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讨论每章的思考问题和实例分析、完成规定的阅读材料、进行一定量的扩展阅读等。
●本课程的重、难点
重点:语用学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范围、语用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用学的指示分类与功能分析、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交际中的礼貌、语用学的发展趋势。
难点:关联理论与话语理解、语义前提、映射问题及语用前提、会话结构与分析、语用学的教学启示。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语用学及语言使用的语用意义
第一节术语“语用学”的历史梳理
第二节语用学的建立
第三节语言使用的语用意义
一、合适性
二、间接意义
三、非确定性
四、语境
第四节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思考与练习
扩展阅读
注:本章共需4个课时。
知识点如各级标题所示。
重点是语用学的概念、发展历史。
难点为语用学与应用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区别。
第二章指示语
第一节什么是指示语
第二节指示用法与非指示用法
第三节指示语的类别
一、人称指示
二、时间指示
三、地点指示
四、语篇指示
五、社交指示
思考与练习
扩展阅读
注:本章共需4个课时。
知识点如各级标题所示。
重点是指示语的概念与分
类。
难点为指示用法与非指示用法的区别与分析。
第三章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第一节什么是会话含义
第二节合作原则
第三节会话含义的类别
一、标准会话含义
二、特殊会话含义
三、一般会话含义
第四节会话含义的特征
第五节会话含义理论的重要性
第六节规约含义
思考与练习
扩展阅读
注:本章共需8个课时。
知识点如各级标题所示。
重点是会话含义理论的概念及由来、合作原则及其应用分析。
难点是会话含义的分类、特征及规约含义的理解。
第四章关联理论
第一节简要介绍
第二节认知环境与互明
第三节关联与关联认知原则
一、关联
二、关联认知原则
第四节关联与交际
一、最佳关联
二、关联交际原则
第五节明示推理交际
一、说话人的明示
二、听话人的推理
第六节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第七节明说与隐含
一、明说
二、隐含
思考与练习
扩展阅读
注:本章共需8个课时。
知识点如各级标题所示。
重点是关联与认知、两个关联原则、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难点是关联理论与会话含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第五章预设
第一节预设的研究理论
第二节语义预设
一、预设触发语
二、可撤销性
三、映射问题
第三节语用预设
思考与练习
扩展阅读
注:本章共需4个课时。
知识点如各级标题所示。
重点是语用预设的分析及应用。
难点是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区别以及映射问题。
第六章会话含义理论
第一节会话含义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奥斯汀的会话含义理论
一、述事句与施为句
二、施为句的特征
三、言语行为
四、合适性条件
第三节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第四节言语行为的分类
一、奥斯汀的分类
二、塞尔的分类
思考与练习
扩展阅读
注:本章共需4课时。
知识点如各级标题所示。
重点是会话含义理论及其意义、言语行为的特征、间接言语行为。
难点是会话含义的分类。
第七章会话分析
第一节话轮
一、话轮规则
二、话轮规则的重要性
第二节邻接对
第三节会话结构
一、暂停、重叠、补充
二、前置语列
第四节会话的优选结构
思考与练习
扩展阅读
注:本章共需4个课时。
知识点如各级标题所示。
重点是会话结构、会话结构的分析及分析依据。
难点是会话优选结构。
《话语篇章分析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该课程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英语)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介绍国外话语篇章分析学最新理论, 研究和探索语篇分析的各种模式及影响语篇分析的相关因素, 旨在培养学生研究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各种语篇的能力,特别是鼓励学生开展汉英语篇对比研究。
●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既有英语语言交际和话语含义分析理论、方法的系统学习,也有语言教学实践的探讨。
这些内容对学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程鼓励学员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讨论每章的思考问题和实例分析、完成规定的阅读材料、进行一定量的扩展阅读等。
●本课程的重、难点
重点: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交际人种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语境、语篇结构。
难点:关联理论与话语理解、交际人种学、语篇语境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语言的形式与功能
1.语言的形成与形式
2.语言的结构
3.语言的功能
第二章会话分析
1.会话含义的历史回顾
2.会话结构
3.言语行为
4.合适性条件
第三章交际人种学
1.交际人种学的概念与理论
2.关联与交际原则
3.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第四章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1.简要介绍
2.语篇的关联与衔接原则
3.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析及应用
第五章语篇语境
1.语境分析原则
2.话语篇章分析模式
3.话语篇章分析在语境中的应用第六章语篇结构
1.基本理论介绍
2.语篇结构要点分析
3.语篇结构特征与连贯性
4.语境与语篇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语篇理解
1.话语篇章分析理解的相关理论
2.语篇理解的模式
3.篇章分析与语篇理解的关系
4.语篇理解的功能与作用
《应用文体翻译》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通过一定的理论介绍,让学生具备进行翻译研究的基本理论素养,明确应用文体的特点,及其有别其他文体的翻译目的、原则、策略和方法;通过对比研究,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相应文体的异同;通过译文比较,提高对相关译文的批评和鉴赏能力;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对相关文体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
并辅以课堂的讨论与练习”
●本课程的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文本的语言功能、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概略;广告、新闻等文体的英汉翻译。
本课程的难点:英汉广告、新闻等文体的翻译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中国对外宣传和应用文体翻译的现状
1.应用文体翻译的历史渊源
2.应用文体翻译的现状
3.应用文体翻译对外宣传的影响
第二章不同文本的语言功能、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概略
1.文本翻译的原则、策略、目的
2.不同文本的语言功能
3.应用文体翻译的方法概论
第三章英语广告的文体特征及其与汉语广告的语言对比
1.英汉语言对比概论
2.广告文体特征
3.英汉广告的语言对比分析
第四章英语广告汉译
英语广告汉译方法与策略
第五章汉语广告英译
汉语广告英译方法与策略
第六章英语新闻文体特征
1.新闻文体特征概论
2.英语新闻文体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第七章汉语期刊目录英译
1.汉语期刊目录的文体特征
2.汉语期刊目录英译的方法
第八章汉语新闻报导英译
1.新闻报道文体特征
2.汉语新闻报导英译中的几项原则
第九章英汉旅游文本的文体特征比较
1.旅游文体特征
2.本族语词与外来语词
3.英汉旅游文体的对比
第十章旅游文本汉英、英汉翻译
1.地域文体和社会文体、标准文体和非标准文体2.旅游文本的英汉翻译方法与策略
第十一章有关餐饮的汉语广告及菜单的英译
《现当代美国文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在于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战之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作家的著名作品,讲解基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知识,使学生对现当代美国文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1.全面系统地阅读讲义,弄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并根据大纲的要求,练习评析与鉴赏的方法。
2.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要多思索,多研究,提高自己独立进行文学欣赏和批评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