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一、古诗词三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巩固生字新词
杂(zá)乱稀疏(shū)锄(chú)地剥(bō)莲蓬
读音:注意平翘舌音,“剥”在这里读“bō”莲蓬
字形:“杂”下不是“木”。

“疏”字强调左半部分书写。

二、听写生词
复杂稀疏蜻蜓蝴蝶住宿茅屋屋檐老翁无赖剥莲蓬
三、回忆网课内容
《四十田园杂兴》
1、朗读《四时田园杂兴》,说说题目的意思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2、(出示古诗前两行)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四种: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3、请同学们抓住这四种景物展开大胆想象,想一想此时的江南是什么情境?
过渡: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板书:景美)
4、(出示古诗后两行)自读古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境?(课件情境创设填空)
5、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1、出示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指名读,“宿、徐”相机正音。

(“宿”读平舌音)
2、解析题目意思。

3、指名朗读,齐读
4、感悟诗的意境美。

(1)、(出示前两行诗句)自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请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5、过渡: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诗人杨万里,忽然他眼前出现了更加有趣的画面,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自己读一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7、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吗?(没有)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飞入菜花无处寻。


8、(看课件)为什么会无处寻?(黄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黄色的,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蝶飞进花丛中躲起来,所以没地方找到。


9、读着诗句,看着插图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此时你的眼前浮现怎样的情景?
师提示:可以想象画面中颜色、声音,还可以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我仿佛看见了——,我仿佛听见了——”(课件)
10、背诵古诗
《清平乐·村居》
1、齐读课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2、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提醒“乐”读音“yuè”,“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字数和句数。

3、按节奏读词,将词的韵味展示出来。

a、指名
b、齐读
4、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读一读全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2)、全班交流(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5、复习重点语句
(1)“最喜小儿忘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卧”,看到这个动词想象一下,此时小儿子的动作会是什么样?(可以是躺,可以是趴可能是……可能是…… 看他的小脚丫——,他在——,他在——,说不定嘴里——)
②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儿?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体现了小儿的调皮:“亡赖”。

③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无赖”呢?(好吃懒做,品德不好)这里呢?(顽皮、淘气)一个无赖,饱含了浓浓的爱,谁来读!(指名)(2)文中还出现了两位老人,出示上阙,边读边想象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儿子们听到了又会说什么?
6、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再来读一读吧!
7、背词。

2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课文描写了哪几幅图画。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3.围绕文中最感兴趣的景致展开交流,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古诗:同学们,乡村生活是美好的,像一幅画卷,一起回忆一下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2.导入新课:还有一位老人,他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后来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看到家乡的美丽景色,禁不住写下了这样一篇美文——《乡下人家》,请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读一读。

2.认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构、饰、蹲、率、倘、眠”。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

(“构”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勾”,不要写成“勺”。

“蹲”是左右结构,右边“尊”中的短横一定不能忘记写。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眼中的乡下人家,请用横线画出来。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2.通读课文,作者介绍了哪几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简单概括一下。

(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睡梦图。

)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直线画出表现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

2.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同组同学交流,并进行批注。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乡下人家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整体品读。

1.乡下人家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2.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

(独特、迷人)
3.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是哪里?
(二)根据学生的沟通,依次进行品读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

(1)要求:哪些同学被屋前瓜架吸引住了,就请站起来、读出来。

出示课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那你能说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比)
师:对比之下,瓜架让人觉得——
生:可爱多了。

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乡下人家屋前瓜架。

谁想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学生说)
2.品读第2自然段。

过渡语:乡下人家不但屋前有别有风趣的瓜架,门前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鲜花绽放。

(1)课件播放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

师: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如此美妙的画面呢?
生:百花齐放、芬芳扑鼻、鸟语花香、五彩缤纷……
师课件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学生齐读)
师:“朴素”和“华丽”本来是一对反义词,但用在这里毫无违和之感。

乡村的花随意地种在门前的场地上,不像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盆、花瓶来衬托,有美丽的彩纸来包装,因此可以称得上“朴素”。

但它们色彩鲜艳,光彩照人,又是“华丽”的,因此称其为“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2)研读:同学们,乡下人家门前的鲜花让人如痴如醉,屋后的风光也别有一番景象。

瞧,几场春雨过后,鲜嫩的春笋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

课件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谁来读读写竹笋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一下。

你刚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探出头来”的?把“探”换成“钻、伸、冒”可以吗?
(好奇、渴望、兴奋、激动……)
(不可以。

这句话写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

尤其是“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长势的迅速,嫩笋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在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笋勃勃的生机。

)
(3)带着小春笋们的渴望、迫切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3.默读第3自然段。

(1)过渡语:农家小院的植物生机勃勃,动物也是悠闲自在,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鸡觅食。

)
(2)指名读读,读完思考:我看到了( )的母鸡,( )的公鸡,它们走来走去干什么呢?这么慈爱的母鸡、尽职尽责的大公鸡,请大家带着幸福快乐的语气齐读。

4.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语:除了母鸡、大公鸡,作者还生动地描写了哪种小动物?(鸭子) 出示:“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它们也从不吃惊。

”(生自由读句子)
想想:除了鸡、鸭,乡下人家还会养些什么动物呢?(狗、鹅、羊……) 小结:这些动物、植物和乡下人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和谐呀!
5.品读第5、6自然段。

(1)再读一读他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

(生读)乡下人家的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也不乏甜美。

乡下人家就是吃晚饭也这么美。

(师生接读)
(2)文中把纺织娘的叫声说成是唱歌,赛过催眠曲,谁来读读它的歌声?(缓缓的、柔柔的,像催眠曲)(指名读)这是什么写法?(拟人)谁再来给大家读读?
三、仿写练笔,拓展延伸。

你们眼中乡村的景致是什么样子的?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的风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空间{屋前:瓜藤攀檐 鲜花绽放屋后: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时间{夏天:院落晚餐秋天:秋夜睡梦总结:风景独特、迷人}
别致生动
3《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新词
读音:慰藉( w èi ji è ) 蝙蝠( bi ān f ú ) 卜落( b ǔ lu ò ) 字形:区分藉与籍,自行不同,读音不同。

鹰是半包围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本课生字每个写两遍,组两个词。

生词表中的生词每个读两遍,抄一遍。

(二)听写生词
慰藉 扫荡 威力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奇幻 黑影 蝙蝠 霸气 猫头鹰 复杂
(三)朗读课文
自由读、开火车读、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回忆网课内容
①什么是天窗?②为什么要开一个天窗?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下来。

(五)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1、师:对于发明天窗的大人们,天窗可能仅仅只是增加了屋内的光线,而对于上个
世纪三十年代的乡下孩子们来说,天窗还带给他们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吗?
根据学生反馈出示: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解释“慰藉”:安慰、抚慰。

你在什么时候需要慰藉?(难过、伤心、痛苦)
3、师:那么天窗在什么时候,给这些乡下的孩子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呢?
在课文里找找,小小的天窗在什么时候给乡下的孩子带来慰藉?
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学生反馈:当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当晚上,被大人们“逼”着去“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大家猜一猜:
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心情怎样?
得到小天窗的慰藉后,心情怎样?
5、师: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的想象活跃起来。

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晚上,被大人们“逼”着去“休息”的时候,天窗又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慰藉呢?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6、默读第五、七自然段(感受想象力丰富)。

横线画出孩子们看到的,波浪线画出孩子们想到的。

找到后,出声音读一读。

师:那么,假如你家也有个这样的天窗,你会透过天窗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天窗,但有窗户,你在平日里,你透过家中的窗户、班级的窗户,看到些什么?想到了什么?
大家有没有发现,你想到的往往比看到的更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的想象又丰富,有合理,有些同学的想象似乎有些偏离实际了。

请大家一起回忆网课中连老师的话:想象贵在丰富,更难得的是合理。

7、师:多么奇特而有趣的想象呀!让我们用朗读跟作者一起再去感受一番。

8、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读。

(六)品悟课文的语言美
1、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作者写我们看到的,想象到的,用了很多好词,还有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2、好词:卜落卜落、猛厉、闪闪烁烁、恶霸
3、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4、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七)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课后第三题。

(八)总结
天窗外的世界是幅永恒的画面,印在茅盾爷爷的心中,也印在我们的心中。

愿你们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愿你们的人生永远有一扇天窗在朝你们开放!
口语交际:转述
焦楠教学目标
1.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注意人称的转换。

教学重点
能听清楚、看清楚要求转述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简要地转述。

教学难点
在交际中能正确简要地转述。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在解决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转告给别人,这就叫“捎话儿”,也叫“转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口语交际——转述。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结合通知,把握要点。

1.谈话:让我们来看这个通知,动动你的小脑筋,想想怎么来转述呢。

通知
本周五(3月23日)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阅读情况,评选“书香家庭”。

温馨提示:
(1)请家长带好纸、笔,以便记录和填写选票。

(2)因为学校停车不便,建议家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3)请提前十分钟到会场。

开会期间请自觉遵守会场秩序:关闭手机,不随意走动,保持安静。

新华路小学四年级(3)班
3月21日
2.思考:根据上面的通知,转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自己先认真读一读上面的通知,想一想自己该怎样转述。

(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转述要求:
转述应注意:转述别人的话,首先要听清、记准别人的话,别弄错;转述的时候,要把原话说清楚、说明白,不然就会耽误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通知该怎么转述?
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意见进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讨论后小结:转述要求。

(1)转述时,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小组讨论,学生互动。

1.阅读通知,小组讨论。

2.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讨论时,小组成员分别讲述对这个通知转述的方式,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讨论时,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四、创设情境,练习转述。

1.向父母转述。

学生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女儿、儿子,由儿子或者女儿向爸爸或妈妈转述通知的内容。

2.其他学生做倾听者,听后进行评价,并进行新一轮的转述。

3.拓展活动。

小组内开展转述活动,各小组创设不同的情境,练习转述。

4.小结:让我们运用这次口语交际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转述内容吧!
习作:我的乐园
焦楠教学目标
1.明确“我的乐园”的写作内容。

2.写出乐园的特点,以及乐园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对乐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写出自己乐园的样子,以及带给自己的快乐。

教学难点
能描绘出自己乐园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欢乐,同学们,你们的乐园是哪里呢?(引入)
2.组织同学交流介绍。

(学生各抒己见)
现在,让我们以“我的乐园”为题开始这次习作之旅吧!(板书课题)
二、启发思路,讨论交流。

1.打开思路。

你的乐园都有哪些呢?
是“满是玩具的房间”“村头小河边的草地”,还是“班级图书角”“自己家的院子”?或者是“学校的篮球场”“爷爷的菜地”?……(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乐园是哪里。

(2)乐园有什么特点?(此处可作细节描写)
三、习作指导。

1.阅读感受。

先来读一读表格中的内容。

指名读。

读后交流:“村头小河边的草地”上都有什么?小朋友喜欢在这里做什么?
2.整理思路。

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让我们把自己的乐园介绍给同学吧。

开始小组交流。

3.写作提示:写之前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做一个表格。

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同学听,让他们来感受你的快乐。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1.选出两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班级进行点评。

2.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注意语言通顺、用词恰当等。

五、习作小结。

我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园,抓住乐园的特点,写出了乐园里做的事情和获得的快乐。

六、延伸活动。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画出对方作文中所刻画的具体场景。

(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板书设计
我的乐园
乐园有哪些
乐园有什么特点
带给你怎样的快乐
语文园地一
焦楠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教学难点:
仿照例段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4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4篇课文的题目。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感受到作者
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爱之情。

)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我从这最后一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 《天窗》,“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
齐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体会。

3.还有些句子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到课文里面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结:以后我们要继续多多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一题。

课件展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璀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街小巷
肥沃麦浪炊烟袅袅依山傍水鸡犬相闻
分行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第一行描写的是城市生活,第二行描写的是乡村生活。

)
2.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二)第二题。

1.“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说一说。

(2)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①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绘成了一幅草原风景图。

②山间流水潺潺,溪边树木葱茏,小鸟欢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③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再加上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孩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3.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朗读“日积月累”中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学生齐读。

3.了解词意,体会情感。

(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俏丽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
4.试着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