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18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 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

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

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3. 齐国孟尝君使用的冯谖,赵国平原君启用的毛遂,鲁庄公委以重用的曹刿,楚庄王委以重任的孙叔敖等等,都出身低微,或为农民、或为舍人、或为牧人,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军功爵制
B.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C.等级观念消亡
D.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4.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

‘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
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

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
的是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B.是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5.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
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6.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7.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
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9.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
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0.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11.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12.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
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1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为中国挽回了一些损失和利益
14. 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

……外省大员在国事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15.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

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

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

这反映出
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D.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16.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被推翻B.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挑战
17. 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体结构内,如果议会强大有力,内阁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就要对总统负责。

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总理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产生B.约法特别规定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
C.内阁总理同时要对总统和议会负责D.双重行政体制中权力划分含糊不清
18.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 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9.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
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在此,梁漱溟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20. 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

这一做法有利于
A.改组中国国民党
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壮大中国共产党
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21.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2.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3.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
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
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24.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
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

这一指示
A.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25. 蒋经国在《抗日御侮》中写道:“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
军约达四个师团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的武汉会
战协力甚大。

”蒋经国在这里表明的是
A.国民党正面战场阻止了日寇进攻
B.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密切合作抗日
C.百团大战在战略上有力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争
D.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26.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锯,
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
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

”材料评述的“战局”
A.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B.表明国民党已失去战争优势
C.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已解放D.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27. 1950年,英国政府认为,承认新中国虽不是保护英国在华利益的“灵丹妙药”,但至
少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而且,“如果不与这个政府建立关系,我们就不能对它将来的发
展施加影响”。

当时英国的对华认识
A.反映出中英双方的战争危机消失B.反映出新中国不承认旧的中英关系
C.没有预料到新中国会倒向苏联一边D.与美国的对华政策一致
28.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