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隔震技术的发展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领域的重要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的重视,隔震技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隔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隔震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国内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隔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利用隔震技术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想法。

随后隔震技术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隔震技术在美国、中国等国家也逐渐引起了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为接下来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概述和分类提供更好的理解和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深入分析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明确隔震技术的分类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更好地推动建筑结构领域的科学发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水平,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促进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时建筑结构的振动和变形,减轻人员的恐慌情绪,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这种损失,人们开始大力研究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

因此,本文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意义,然后阐述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方法,最后探讨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应用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一旦出现地震,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尽可能地减少财产损失,人们加大了在建筑减隔震方面的探究。

经过简化模型的动力学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震的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从以往数据来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只会发生轻微的倾斜,建筑物内部的设施、器具等物品都不会造成太大损伤;而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建筑物内部也不能幸免。

建筑物容易遭受地震损害的原因,是因为地震能量来自于地层面,地面剧烈振动的时候,会同时引发建筑物的剧烈抖动,破坏也随之出现。

应用减隔震技术,能将地震速度反应降低到60%左右,通过增强结构件整体的变形能力和强度来制衡地震反应,可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地震,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探究减隔震装置,一旦出现地震,可让构件剥离于地震地面运动,以免有过多的能量传送至建筑物,借此来实现对主体结构的有效保护,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对室内设施、对人员的损害与威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2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与强度来抵御地震的反应力,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隔震目的,但却无法完全减少与规避损失。

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发展与应用

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发展与应用

般来 说建筑 物 的地 震反应 取决 于 自振周 期和 阻尼特性 两
所示 为一般 低层 以及 多层建 筑 的加速 度 与位 移 由于地震 的不确定 性 和复杂 性 , 全 世界 每年 大约 1 8次 的强 个因素 。如图 1
反应 谱 引。
/阻 尼 小 /阻 尼 大
结构 的地震 能量” “ 增大结 构 阻尼 、 延 长结 构 自振周 期 ” O大量工 程经 验和试验表明 , 隔震 一般可直接减 少输入上 部结构 的地震 能 量, 结构 的水平地震加速 度反应 可 降低 6 0 %( 降 至非 隔震 设计 时 的4 0 %左 右) , 从 而有 效地 消除 、 减轻 结构 ( 非 结构 ) 构 件 的地震
规范 中以强 制性 条文 被 明确 提 出 , 同时制 定 的还 有 J G 1 1 8 - 2 0 0 0
图 1 结构反应谱 曲线
可见通过 在房屋结构 的底部 ( 可在基 础、 地下 室顶板 、 下部结 构与上部结构之 间如裙 房顶 等 ) 设 置隔震 装 置系统形 成 隔震层 , 隔离地震能量 向上部 结构 的传递 , 降 低建 筑物加 速度 , 延 长上 部 结构 的基本周期 , 避 开地震 地面 运动 的主频 带范 围 , 减免共 振 效
状态 。
扩大。
1 隔 震 的概念 、 原 理
1 . 1 隔震 的概 念

2 隔震 系统 的类型
隔震系统是 由隔震 器 、 阻尼 器和 复位 ( 风 反应控 制 与地基微
震动) 装置等组成 。阻尼器 可单 独设 计 , 也可 与隔震 器合 为 隔震 在房屋基础 、 底部或下 部结 构 与上部 结构 之间设 置 ( 如 由橡 支座一种元件 以方便使用 , 必要时 尚需设置 防风锁定装置 。 胶隔震支座和 阻尼装置 等部 件组 成 的具有 复位 功能 的 ) 隔震层 , 隔震系统常用 的有摩擦 滑移 加阻尼器 隔震系 统、 叠 层橡胶 支 以延长整个结 构 的 自振周 期 , 减少 输 入上 部结 构 的水 平 地震 作 座隔震系统 、 摩擦 滑移摆隔震 系统 、 组 合基础 隔震 系统等 , 目前 比 用, 达到预期 防震要求 … 。 较成 熟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 系统 。

探析隔震技术的前景

探析隔震技术的前景

探析隔震技术的前景1、民用领域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随着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发展,建筑物结构形式由早期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逐步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复合结构等为主,建筑物的质量和高度由最初的单层和多层结构也不断发展为高层和超高层。

现代建筑结构材料的性能基本能够满足建筑工程需求,在正常使用工况下不会发生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结构破坏,除超高层结构外,风荷载对典型建筑结构不会造成主要破坏。

而地震荷载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地震荷载首先由地表传至建筑物基础,基础随着地表震动,带动上部建筑物整体震动,由此产生很强大的破坏力。

对于地震荷载,除了利用建筑结构自身强度抵御外,还可利用隔震技术降低地震荷载传到上部结构的内力。

隔震技术也由来已久,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提出基础隔震的概念,并陆续在一些建筑中加以尝试应用。

随着地震工程理论的逐步建立以及实际地震对结构工程的进一步考验,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采用大量的强震记录仪对地震进行观测,使人们较快地积累了有关隔震及非隔震结构工作性能的定量化经验,从而对早期提出的一些隔震方法进行了淘汰与升华。

其中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被认为是隔震技术迈向实用化最卓有成效的体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发地震的国家对隔震系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试验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70年代起,新西兰学者W.H.Robinson通过大量实验,首次提出铅芯橡胶支座元件,铅芯橡胶支座水平刚度大、阻尼大、竖向承载力可靠和具备竖向拉力等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因此,铅芯橡胶支座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隔震技术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此后的1984年,四层建筑新西兰WmiamClayton政府办公大楼通过近10年的试验,比对各类隔震消能装置,最终选择铅芯橡胶支座为建筑物隔震消能元件加以应用。

在美国、日本、新西兰、发过、意大利等国家,橡胶隔震支座大量应用在桥梁和建筑中,法国和南非等国家也将橡胶隔震支座推广应用至核电主要建筑物中。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建筑技术。

一、历史回顾1.1 早期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隔震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通过使用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相关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

1.2 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中,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存在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现状分析2.1 目前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在新建建筑结构中较多地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如摩擦减震、液体减震、钢筋混凝土减震墩等。

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小地震震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然而,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对这些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展望3.1 技术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减震隔震技术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理论的应用,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3.2 老旧建筑抗震问题的解决针对老旧建筑抗震问题,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包括结构诊断、抗震加固技术、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物文化遗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摘要:当今社会科技飞速进步,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隔震技术具备力学机理清晰、模型简单、减震效果明显等优点,因此在工程结构中被广泛应用。

依据隔震原理,在地震作用下,隔震层因其较小的水平刚度而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可以很好地耗散地震能量,从而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以达到隔震效果。

针对隔震支座的分类展开分析,通过对直接建设费用和减少损失费用这两项费用来对比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的经济性,得出隔震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隔震结构;隔震支座;经济性;发展趋势引言地震是最具毁灭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强烈地震或突发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庞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

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百万人口的唐山市在片刻之间被彻底摧毁,死亡人数约24万人。

1995年日本阪神发生的7.2级大地震中大约5400余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1000亿美元之多。

2004年,由强地震引起海啸直接造成印尼周边国家超过28万人失踪和死亡。

2008年,我国又一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地震——5.12汶川地震(如图1所示),共造成十多万人死亡和失踪。

由于地球内部构造极其复杂,地震又具有不确定性,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所以现阶段并不能通过提前预测到地震的到来来大幅度降低人类的伤亡与经济水平。

传统抗震建筑物主要考虑场地、形状、提高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延展性等,从而使所设计的建筑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来减轻地震灾害[2]。

对于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方法的抗震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大批学者进行了研究创新并提出了隔震技术,使本身会往上部结构传输的能量被隔震层吸收、耗散,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效果。

1隔震结构的原理简单来讲,抗震以“抗”为主,整体比较“刚”;而隔震主要强调“隔离”,因此隔震的原理[3]就是把隔震装置设置在构筑物的某个位置比如基地,通过橡胶隔震支座将原有固结的结构一分为二隔离开来,将震源和被保护物体隔离起来,我们称之为隔震层。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隔震装置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自此以后,隔震技术逐渐成熟,各国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地震减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利用弹性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减震支座、减震层、减震墙等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来实现。

这些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随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隔震装置,如形状记忆合金隔震支座、超高性能混凝土隔震墙等,这些新型隔震装置在提高抗震性能、降低成本、减小体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4.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包括高层建筑、桥梁、石化装置、核电站等。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1. 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世界上许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东京塔、上海中心大厦等。

2. 桥梁隔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隔震技术是指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隔离和
减少建筑物的震动,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建筑物和内部设施的技术。

现代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多发区的
建筑设计和施工中。

隔震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为高层建筑、桥梁和大
型基础设施等。

近年来,结构隔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该技术能
够在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的同时,也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隔震技术的常见应用包括:摆式隔震装置、弹簧隔震装置、液体
减振器、斜拉隔震装置等。

其中,摆式隔震装置是其中一种较常用的隔震技术,它可以利用
摆动原理,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实际施工中,通常会将多个摆式隔震装置与建筑物连接,以形成一
个隔震系统,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此外,弹簧隔震装置和液体减振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弹簧
隔震装置通过在建筑物的下部加装弹簧,使建筑物对震动进行隔离,
从而达到隔震效果。

而液体减振器则通过加装一定量的液体,从而调
节建筑物的震动,并达到隔震的目的。

在大型基础设施方面,斜拉隔震装置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隔震技术。

该技术利用斜拉索系统,将大桥主体与地面隔离,从而减少地震波传
导到建筑物内部的影响。

总体来说,结构隔震技术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日益普及,它有助于提高建筑物在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发展趋势一、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

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二、隔震1、基地隔震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隔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站等重要工程。

目前,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基础隔震、支座隔震和阻尼隔震等。

基础隔震技术是利用加装在建筑底部的隔震装置来降低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支座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支座处增加隔震装置,使得建筑在地震时可以自由摆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冲击力。

阻尼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中增加阻尼器,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地震影响。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我国,大型高层建筑、桥梁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都采用了隔震技术。

北京CBD的国贸大厦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增加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铁站、机场、高铁车站等交通基础设施也广泛采用了隔震技术,以保证设施的安全性。

隔震技术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隔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施。

隔震技术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人员,而目前相关人才相对不足,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隔震技术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隔震装置与建筑结构的协同工作,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在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一方面,随着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型隔震材料和装置将不断涌现,提供更多选择和更高的抗震能力。

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为隔震技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多支持,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措施,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并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国外地震后房屋维修加固技术发展历程

国外地震后房屋维修加固技术发展历程

国外地震后房屋维修加固技术发展历程地震来临,房屋被震得东倒西歪,砖瓦纷飞,很多人都开始担心,房子能不能修得好?这可不是小事儿,毕竟房子承载了我们的家庭,承载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所以,地震后,房屋的维修加固技术就成了大家的头等大事。

我们可得好好聊一聊这技术背后的故事。

那可真是从最初的手工修复,到现在的高科技加持,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不容易的路。

回到最初,地震发生后,房屋的损坏可是相当严重的。

你想啊,砖石、木头这些东西,哪里能挡得住大自然的力量呢?那时候的加固方法说实话挺简陋,根本没有什么专门的技术。

大家只能依靠自己的一点点经验,修修补补,谁也不敢保证房子能恢复到以前的安全状态。

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捏一把冷汗。

毕竟,地震一来,房子可不像人一样能站起来,摇摇晃晃之后很可能就变成一堆废墟。

所以,那时的技术手段,能做到的只是让房屋暂时“凑合”着住,根本谈不上什么安全和长久使用。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初期,建筑结构的理论逐渐得到发展,加固技术也慢慢有了改进。

一开始呢,人们开始学习用钢铁、混凝土这些更为坚固的材料来加固房屋。

用钢筋混凝土做支撑,逐渐取代了原来那种靠砖块堆砌的方式。

大家也开始意识到,地震可不止是让房屋墙面裂开那么简单,它还会破坏房屋的结构稳定性。

所以,加固不单单是修复外表,更重要的是要修复内部结构,保证房子的整体抗震能力。

到了20世纪中期,地震工程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很多国家都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尤其是日本、美国等地,地震频发,大家的需求也更迫切。

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早早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研究建筑加固技术。

比如,他们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甚至将一些重要建筑的基础做得更为坚固。

为了避免房屋像“纸牌屋”一样,一碰就倒,大家还引入了现代化的隔震技术,把“隔震”这个概念推到了新高度。

通过特殊设计的基础和减震设备,可以有效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换句话说,你房子的基础部分能像弹簧一样吸收震动,这样房屋就能稳稳地立着。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摘要:随着气候以及地质特点的变化,现如今中国黄河以南以西藏、云南等地区为中心,多发生地震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对人们的经济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因此,在增强人们抗震意识的前提下,对于建筑结构也要加强隔震减震措施,本文首先分析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的原则,随即探讨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发展应用一、前言由于地质板块的移动,我国处于亚欧板块震动多发带的边缘,在加上最近我国发生地震灾害次数的增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同时要求我们不断普及地震防护以及自救知识,并且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时加固房屋及大型建筑物,对于新建设的建筑物要做好隔震减震处理,给予人们相对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并要防御二次地震带来的伤害。

二、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原则1.建筑结构中柱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柱的设计,因为有了柱子的支撑才能撑起整栋建筑物,可以说是建筑物中的所有柱子承载了整个建筑物百分之九十的重量,若想使得整个建筑物结构严实,承重敦实,对建筑物内外的柱子设计就要别有用心,不可麻痹大意。

而且在地基与屋顶之间的连接,靠的就是这中间的柱子过度,若果柱子不结实,就更不用想象屋顶能够牢固。

首先要确定柱子与地基之间紧密结合,因为如果一旦发生地震,通过地壳的剧烈震动,最先摇晃的就是柱子,若果能够保证柱子有很好的张力,就可以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保持与地面以及屋顶之间紧密结合,通过强大的支撑能力就可以保证屋顶不至于坍塌,这样,即使是地壳水平地移动也只是整个建筑物整体的摇摆,不至于整体塌陷。

因此,在设计柱子的时候要采用螺旋设计,这样就可以分数力的作用点,不会全部作用到整个柱面,就可以均匀地将冲击力分数出去,保护柱体,而且,要根据建筑整体结构的特点,计算好使用多少根柱子合适,既不会浪费原料占用过多空间,又可以承载更多的重量,抗震效果较好。

浅谈建筑隔震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浅谈建筑隔震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浅谈建筑隔震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摘要:关于住宅中建筑隔震技术的应用,我国在多层结构中相对集中,隔震技术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当前,针对该技术的应用理念应该有所转变,为了使隔震技术能够在多层住宅中发挥其价值,还是要使其在加固改造等方面加大应用力度,基于此,本文对其具体应用和发展前景展开探索。

关键词:住宅;建筑结构;隔震;橡胶支座近些年来隔震技术在我国实现了有效的研究,这种减少地震破坏作用的技术,在住宅建筑中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日本的住宅建设中,大多数会采用隔震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日本这样的地震频繁国家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结合当前我国住宅建筑中隔震技术的使用情况,站在经济角度对隔震技术在我国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与推广进行深入分析[1]。

一、隔震技术简介当前的隔震技术大多指的是基底隔震,当然也有层间隔震,无论是哪种技术在原理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减少隔震以上结构的地震反应。

前者在应用过程中,会在建筑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设置隔断消能装置,该装置能够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这种侧向高度很小的震动控制装置形成一种系统,使整个建筑物的振动周期都能够得到延长,地震所引起的建筑物变形,并会由该隔震装置集中吸收,相当大一部分地震能量在上传的过程中被阻断下来,于是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减少[2]。

二、隔震体系的优越性隔震体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首先该体系能够有效的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在一系列的地震模拟实验中可知,隔震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只有传统结构加速反应的1/10左右,相对于传统抗震结构而言,这样的减震效果优势明显,不仅达到了减震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对结构和内部设备进行很好的保护,避免因地震而致使这些结构和设备受损;其次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剧烈震动,这样的条件下,佐证体系仍然能够进行正常的弹性工作,这对于一些重要结构和设备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保作用。

再次,相对于传统的抗震结构而言不仅在措施上更加简单,而且在设计与施工上也非常明了;最后,地震发生后,对于隔震体系的修复是非常方便的,不需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修复问题,只需要对隔震装置进行检查与更换即可。

浅议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浅议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浅议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摘要:本文将从传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角度出发,引入新型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应用,并通过对常用隔震、减震技术等装置的详细介绍来大力推广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字: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减震技术;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point of view, introducing new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commonly used by the isolation, shock absorption technology and device in detail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building structur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isolation technique; damping technology;中图分类号:TU3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全球大多数地区都有地震的发生,而大部分地震都需要通过灵敏的器具才能测量出来,而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带区域分布极其广泛,多次大地震都给我国人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

因此,我国应该针对目前突发地震的抗震现状,积极采用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技术,建设牢靠稳固的建筑设施。

目前,我国遵循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

而要想良好的践行此目标,就必须要求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具备强大的承载力和灵活的塑型能力。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与发展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与发展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与发展姓名:专业:学号:课程名称:结构近代抗震技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与发展摘要:本文简要分析隔震原理,介绍了隔震结构设计技术,以及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最后对隔震技术进行总结。

关键词:隔震系统;隔震原理;叠层橡胶;隔震应用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方面,我国做了大量的工作,人们对地震破坏机制、抗震设计理论和隔震技术应用日趋成熟。

隔震技术已从理论研究发展到推广使用和规范化阶段,但该技术尚未普及应用。

本文分析我国目前采用的隔震技术,探讨隔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隔震技术面临的问题。

1 隔震原理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引起结构的振动反应,结构吸收了大量的地震能量,能量的耗散必须经过转换(一般装换为动能或热能等形式)才能实现。

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容许结构及承重构件(桩、梁、结点等)在地震中出现损坏,这一损坏过程就是能量耗散的过程,而结构及构件的严重损坏或倒塌,就是地震能量转换或消耗的最终完成。

以上这一过程在隔震结构中表现为:隔震装置先于上部结构进入塑性阶段,地震能量主要由隔震层的塑性变形和阻尼来消耗。

传统抗震设计主要依靠结构自身具有的强度、延性、耗能能力来抗震,设计是通过增加结构强度和延性来实现的。

而隔震技术是通过引入隔震装置改变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特性,减少地震输入,外加耗能机制作为主要的抗震构件,以结构构件抗震为辅。

因此,上部结构可基本保持弹性而不会发生严重的破坏。

这种以“柔”克“刚”的减震方式与目前普遍采用的以“抗”为立足点抵抗地震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再者,隔震系统可以延长整个建筑物的震动周期,使地震所引起的建筑物变形集中到隔震装置上,隔断大部分地震能量的上传,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时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从而大大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2 隔震技术常用的隔震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叠层橡胶支座隔震和滑移隔震,这两种隔震方式将我国隔震建筑的试点工程和推广应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年以前以摩擦滑移隔震试点为主,1993年以后逐渐以橡胶支座隔震体系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分开 , 二楼以柔弱柱 支撑 以求减震 。16 年在新 西兰举行 的第 95
三 次世 界 地 震 工 程 会 议 上 提 出 了 首 篇 以 解 析 方 法 论 证 滑 移 隔震
多层橡胶垫 粘性 阻尼器 钢材阻尼器
理论的论文 , 其作者 1本 的松下清夫 和泉正哲在文 中提 出了以摇 3
第 3 6卷 第 2 4期 20 1 年 8 月 0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 I TECTURE
V0 . 6 No. 4 13 2
A g 2 1 u . 00
・ 83 ・
文章编号 :0 96 2 (0 0 2 .0 30 10 —8 5 2 1 )40 8 .2
直到 2 O世纪初期 , 基础隔震 的概念才开始在工程 中应用。
12 年 Uoa r g 主持建 造 的 日本 东京 帝 国大 厦 均 在 12 91 yw i t h 93年
关东大地震 中表 现了良好 的隔震性能 , 引起 了人们 对房屋建 筑采
用 隔震 技术 的重 视 。 13 9 4年 日本 真 岛 教 授 将 一 楼 与 二 楼 在 结 构
1 地 震灾 害
a nar ns a e 地球上 主要 有 四组 地震 带 , 国部分 地 区位 于欧 亚地 震 带 格兰医生 C l tni t提 出的用 滑石粉 层将房 屋与基 础隔开 的 我 均 94 3 1 上, 大部分地 区又夹 在欧 亚地震 带与太 平洋地 震带 之问 , 地震 情 减 震 方 法 , 申请 了美 国专 利 。 12 年 , 本 山 下 兴 家 氏 和 鬼 头
房 屋 隔 震 技 术 的 发 展
薛军峰 曹校 勇 刘新 华
摘 要: 在介 绍地 震灾害及房屋 隔震 思想 的基 础上, 房屋隔震 的历史作 了归纳 , 目前应用于房屋 隔震 的技术作 了系 对 就
统 总 结 , 后 对 房 屋 隔震 技 术 未 来 发 展 作 了展 望 , 最 以保 证 房 屋 在 地 震 中 的安 全 性 。 关 键 词 : 震 灾 害 , 屋 隔震 技 术 , 震 装 置 地 房 隔 中 图分 类 号 : 3 2 TU 5 文献标识码 : A JcbB ctl 计 的 一 种 由钢 盘 、 珠 构 成 的 减 震 器 ,9 9年 英 ao eho d设 滚 10
房屋隔震往往就是通 过在建 筑物 的基底 或者某 个部位 设置
一 一
19 9 3年建成 的位于汕头 市陵海路 3 8号的八层楼房是我 国第 栋橡 胶支 座隔震房屋 , 3 橡胶支座 使楼房 与地面隔开 , 2个 形成
个 隔 震 层 来 调 整 结 构 的 刚 度 和 阻 尼 , 而 改 变 结 构 的 自振 频 隔震层 。如今 , 从 该楼房 已经经受了 1 9 9 4年 和 20 0 6年经历 的两次 率 , 长结 构 自振 周 期 T, 开地 震 卓 越 周 期 , 到 减 小 地 震 输 入 台 湾海 峡 强震 的考 验 。 延 避 达
北 和 东南 沿 海 地 区 。
橡胶支座由橡胶 和钢片 隔层 布置 组成 , 构造 图如 图 3所示。 地震带来 的人 员伤亡数 量 巨大 , 产损失 惨重 , 财 这些 灾难 的 靠橡胶 的剪切变形实现水平变位 , 加劲钢板 可 以提高橡胶 的竖 向 直接原 因是房屋建筑在 强震 中的破坏 和倒塌 , 图 1 图 2所示 。 承压能力 。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建筑之 间设 置橡胶支座 , 如 , 可以
因此 , 屋 建 筑 采 用合 适 的 隔振 措 施 非 常 重要 。 房
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地震输入结 构的地震 能量 , 达到减震 的 目的。
图 】 17 年 唐 山地 震 房 屋 倒 塌 图 2 20 96 1 8年 汶 川地 震 房 屋 倒 塌 1
图3
橡 胶 支 座构 造
2 房屋 隔震 的历史
图 4 铅 芯 橡 胶 支 座构 造 图
图 5 组合隔振 系统安装图
虽然现在最 占老的中世纪木建筑—— 明成祖永乐年间(46 所必需 的刚度 , 10 年) 同时, 可 以满 足地震 荷载作 用下所需 的屈服强 也
开始修建的紫禁 城( 现在的“ 北京历 史博物馆 ”在修 建的时候 , ) 采 度 , 即在较小 的水平 力作用 下 , 由于其较 大 的刚度而铅 销橡胶支
用 了煮 过 的 糯 米 和石 灰 的 混合 物 作 基 础 , 有 很好 的 柔 性 和 阻 尼 座 的变形很小 , 具 在大 震作用 下 , 铅销橡胶 支座 因铅销屈 服而产生 振 且 作用 , 经受 了多次 地震 的考验 。 I本 1 5 : t 2 2年修建 的镰仓 大佛 在 滞 后 的塑 性 变 形 , 动能 量 消 耗 , 通 过 橡 胶 提 供 恢 复 力 。 因此 , 不 知 不 觉 中 应用 了 隔 震 思 想 而 经 受 住 了 关 东 大 地 震 的 考 验 。 但 铅销橡胶支座不仅是隔震系统也是阻尼器 。
结构 中地震能量的 目的 , 有时隔震系统 中尚配置有专 门的耗能装 3 2 铅芯橡 胶 支座 隔震 系统 . 置, 以增 强结 构吸能与耗能能力 , 大大减小结构 的地震反应 , 降低 地震作用对座是在 普通 的板式橡 胶支座 中心加 人适量 的铅
芯而成 , 构造如图 4所示 。内置 的铅芯 可以提供静力荷载作用 下
健三郎 氏两人分别 以弹簧及球体隔震方法取得专利 。 况非 常复杂。从历史 的地震情况看 , 国除了个别省份 ( 我 浙江 、 江 西 ) , 大 部 分 地 区都 发 生 过 较 强 的破 坏 性 地 震 , 不 少 地 区 现 3 房屋 隔震 技术现 状 外 绝 有
代地震 活动相 当强烈 , 如我 国的台湾 、 新疆 、 西藏 、 西南 、 西北 、 华 3 1 橡 胶 支 座 隔震 系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