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二级公路加宽改造工程外业勘测汇报材料(含路面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目录...................................................... - 1 - 1 概述....................................................... - 3 -
1.1路线地理位置.......................................... - 3 -
1.2 本项目的主要功能...................................... - 4 -
1.3勘测依据.............................................. - 4 -
1.4 技术标准.............................................. - 4 -
1.5 自然条件.............................................. - 6 -
1.6 勘测经过.............................................. - 7 -
2 路线....................................................... - 9 -
2.1平面定线原则.......................................... - 9 -
2.2主要控制点........................................... - 10 -
2.3路线走向............................................. - 10 -
2.4 平面线形指标......................................... - 17 -
2.5 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 17 -
2.6 纵断面控制标高....................................... - 18 -
2.7 纵断面线形指标....................................... - 18 -
3 路基路面.................................................. - 19 -
3.1路基................................................. - 19 -
3.2 路面................................................. - 21 -
4 排水、防护................................................ - 31 -
4.1排水................................................. - 31 -
4.2路基防护............................................. - 32 -
5 桥梁涵洞.................................................. - 33 -
5.1中桥................................................. - 33 -
5.2 小桥涵............................................... - 34 -
6 路线交叉.................................................. - 3
7 -
7 征地拆迁.................................................. - 37 -
8 筑路材料.................................................. - 38 -
9 问题与建议................................................ - 38 -
某二级公路路面改造工程
勘测情况汇报
1 概述
1.1路线地理位置
省道某某线起点位于某某市内与国道202(黑大线)相交,沿线途经某某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终点位于普兰店市亮甲店镇,路线全长132.9公里。
本次改造范围为熊万线交叉口至蔡房身路段,全线位于瓦房店境内,起点位于某某线与熊万线交叉口处,终点位于某某线与许蔡线平面交叉处,本路段路线全长为32.419公里。
项目地理位置图
1.2 本项目的主要功能
某某线为大连市区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为瓦房店及大连与某某连接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农业、经济项目发展的重要经济干线。
本项目的实施提高区域路网服务水平,对推动沿线城镇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3勘测依据
受大连市公路管理处的委托,我公司承担某某线蔡房身至熊万线交叉口路面改造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任务。
主要依据为:
1、《某某线蔡房身至熊万线交叉口路面改造工程勘测设计委托书》
2、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交通部发布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4、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1.4 技术标准
1.4.1原路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三级公路;
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
路面、路基宽度:
路基宽度为8.5-19.5米,路面宽7-18米;
1.4.2改造后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设计速度:一般路段:60公里/小时;
村屯段:40公里/小时;
路面、路基宽度:
一般路段路基宽度为11.5-21.5米,路面宽10.0-20米;
桥涵汽车荷载等级:
新建及加宽桥涵:公路-Ⅰ级;
原有桥涵利用:维持现有荷载等级;
桥面宽度:
大中桥桥面净宽:王屯中桥10.0米+2x0.5米防撞墙;
下河口中桥10.249米-10.729米+2x0.5防撞墙;
新建小桥、涵洞与路基同宽;
环境类别:Ⅱ类;
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100;小桥涵洞及路基1/50;
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主要技术标准
得利寺镇内路面保持原有路面宽度。
1.5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本项目区域地貌类型以构造剥蚀丘陵为主,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东侧及西侧为冲海积三角洲,中部为构造剥蚀丘陵,其间夹树枝状河流漫滩、阶地及坡洪积扇。
根据区内地貌形态及成因类型将工作区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即山前河谷冲洪积平原地貌、山前坡冲洪积平原地貌和丘陵地貌。
(2)地质
本项目通过区地层主要为太古代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中生代侏罗系细砂岩、粉砂质页岩、板岩等。
山间河谷及坡洪积扇地主要以第四系冲积、冲洪积和坡洪积地层为主。
(3)气象、水文重点流域、水系、河流
本项目区属中温亚湿润季风气候区。
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23℃,年平均气温9℃。
年平均降水量70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800mm。
无霜期175天左右。
年最大冻土深度0.65m。
本项目所在区域区内水系较发育,主要有复州河等相对较大的河流,大致呈南北向延伸,经东风水库后由东向西流入渤海,特点是流径路程短,坡降大。
(4)地震
按国家地震局2001年出版的辽宁省第四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反应谱特征周期(Tg)区划图》,本项目设计带地震烈度区划略图,设计带通过区处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
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1.6 勘测经过
1.6.1 路线方案形成的过程
2012年7月10日,我室接到任务后,立即进行现场踏勘,并与瓦房店市公路处进行接触,初步明确路线加宽方案及改线方案,路面宽度加宽至10米,原路面宽度大于10米路段,维持现有路面宽度。
方案确定后我工作人员立即在1:10000地形图上进行纸上定线,并对各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定线结束后人员立即进行现场测量。
外业过程中,经过与瓦房店市公路段沟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路线局部进行改线。
1.6.2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情况
在外业过程中得到了瓦房店市公路部门的大力配合,提供了原路建设年
代、维修历史等资料及部分桥涵施工图设计图纸。
1.6.3人员及设备
1.6.4勘测内容
(1)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系统采用假定坐标系统,控制点埋式类型以钢钎为主,个别点采用木桩,全线共布设导线点80个。
控制点测量方法采用TCR1102型全站仪全站仪支导线测量,每边测距中误差满足±11mm,单位权中误差满足±8″。
高程控制系统采用假定高程系统,水准点全部设置在桥台等能够永久保留的固定物体上,全线共布设水准点30个。
水准点测量采用NA2型水准仪往返测量,误差满足《公路勘测规范》L
30毫米的容许误差。
(2)中线测量
中线测量采用GPS RTK法,链距25米,点位平面误差小于5cm。
(3)中平测量
中平测量采用NA2型水准仪进行测量,高程启闭于水准点,测量精度满足五等水准技术要求。
(4)横断面测量
横断面测量以抬杆法为主,局部地形变化较大处采用全站仪测量。
测量范围根据填挖高度一般路段为中线两侧各20米,局部路段中线两侧各30米。
(5)平面图测绘
平面图测绘方法为现场描绘后进行矢量化处理,测量范围为中线两侧各300米。
(6)路基、路面及排水调查
现场确定取弃土场的位置及取土场储量,对既有道路的路基、路面及排水情况做详细的调查。
现场确定路基排水设施的形式、长度、位置以及必要的加大、加固措施,测量必要的高程点,根据路基调查的水位和避让地物等情况,确定路基边坡必要的防护措施,对需要支挡路段,现场应确定位置及型式。
(7)桥涵调查
新建桥涵通过现场勘测,初步确定构造物的孔径、位置、交叉角度、结构及进出口形式,并对其进行汇水面积的勾绘,通过水文计算最终确定桥涵孔径及结构形式。
加宽利用桥涵通过现场勘测,对原桥个部位细部尺寸进行精确测量,并通过水文计算验算原桥涵孔径及结构形式是否满足要求。
(8)路线交叉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的交叉道路及管线情况初步拟定其交叉角度、交叉方式及处理措施。
(9)工程经济调查
根据道路中线位置及填、挖高度确定两侧拆迁范围,丈量拆迁建筑物、电力、电讯、管线及占用土地等,并调查出拆迁工程量及所属单位或个人。
筑路材料根据沿线实地调查的资料确定储量、运距、上路桩号等。
2 路线
2.1平面定线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桥梁进行加宽,节约造价,局部不满足规范段落进
行适当改善。
2)结合地方规划,完善路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2主要控制点
本项目主要控制点有:起点与熊万线交叉处、万家岭镇、松树镇、得利寺镇、蔡房身村等村镇、终点与许蔡线交叉处、下穿长大铁路处。
2.3路线走向
本项目全线位于瓦房店境内,二级公路,路线起点于某某线K66+190与熊万线交叉处,沿现有某某线前行,途经万家岭镇、松树镇、得利寺镇、蔡房身村等村镇,终点于某某线K98+609与许蔡线平面交叉处,本路段路线全长为32.419公里。
(1)起点(K66+190)至K66+376段,路线长0.186公里
本段路线现有路基宽度为12米,且两侧均无构造物限制,为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故本段路线采用两侧加宽。
路线起于某某线K66+190公里处(与熊万线平交处)
(2)K66+376至K66+715段,路线长0.339公里
本段路线右侧为长大铁路,路基右边缘为铁路护栏,故本段路线采用左侧加宽方案。
本段路线受铁路限制
(3)K66+715至K68+000段,路线长1.285公里
本段路线路基宽度为12米,两侧房屋较少,以两侧加宽为主。
K66+800至K67+313段为S型曲线,原路线两曲线间短直线长度无法满足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因此将该曲线改为拉手曲线,采用左侧加宽方案。
(4)万家岭街里段(K68+000-K68+791),路线长0.791公里本段路线为万家岭镇街里路段,现有路面宽度为16m(18m),故本次设计维持现有路基路面宽度不变。
万家岭镇街里段现有路面情况
(5)K68+791至K70+040段,路线长1.249公里
本段路线路基宽度为10-13米,原路两侧房屋比较密集,且距离路基距离基本相等,为减少拆迁,路线以两侧加宽为主,局部平曲线不满足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对曲线半径予以调整。
(6)K70+200至K71+200段,路线长1.000公里
本段路线K70+200-K71+000右侧受长大铁路控制,左侧为填方,局部路段为山崖,路线采用左侧加宽方案。
本段路线受长大铁路限制
(7)K71+200至K79+700段,路线长8.500公里
本段路线两侧房屋等构造物相对较少,且距离路基较远,本段路线主要采用两侧加宽方案,局部路段受地形及平曲线影响,采用单侧加宽方案。
(8)K79+700至K81+400段,路线长1.700公里
本段路线K79+757-K79+862段为下穿长大铁路桥,中心桩号为K79+811.75,路中心距离两侧桥墩横向距离为4.5米,净高为5米。
本段路面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该路段路基路面宽度及线型受到铁路桥限制,保持原有路基路面宽度不变,局部路段对线型进行优化处理。
下穿长大铁路
(9)松树镇段(K81+400-K84+305),路线长1.905公里
K81+400-K84+305段位于松树镇街里,路面宽度为9(12)米,路基宽度为12.5(13.5)米,本次设计路面宽度加宽至10米,不满足路基宽度路段采用两侧加宽,满足路面宽度路段维持现有道路路基路面宽度不变。
松树镇街里段
(10)K84+305至K84+875段,路线长0.395公里
本段路线现有路面宽度9米,路基宽度12.5米,路线主要采用两侧加宽方案,局部路段受地形及平曲线影响,采取单侧加宽。
K84+700至K84+875段为平曲线,现有平曲线半径为60米,无缓和曲线,
曲线内侧路基边缘即为民房,不满足行车视距,经调查此处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本次改扩建为保证行车安全,将平曲线半径加大至125米,以保证行车视距。
调整后路线进行右侧加宽,需拆迁房屋一座453平米。
(11)K84+875至K85+900段,路线长1.025公里
本段原有路线线型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现有路面宽度9米,路基宽度12.5米,两侧均无构造物限制,本段路线采用两侧加宽方案。
(12)K85+900至K89+000段,路线长3.100公里
本段路线平面线形指标较低,K85+900-K86+700段路线由5个不规则的平曲线组成,本次设计将五个曲线合并为两个平曲线,将短曲线予以取直。
原路线右侧局部路段山体陡峭,房屋较为密集,路线以左侧加宽为主。
K85+900-K86+100段为左侧加宽,将侵占部分河道;K86+100-K86+300段为右侧加宽;K86+300-K89+000段为左侧加宽。
(13)K89+000至K90+700段,路线长1.700公里
本段路线现有路面宽度7米,路基宽度11米,路线主要采用两侧加宽方案,局部路段对平曲线进行优化调整,采取单侧加宽。
(14)得利寺镇段(K90+700-K91+725),路线长1.025公里
本段位于得利寺镇街里,路面宽度为12米,路基宽度为16.5米,本次设计维持现有道路路基路面宽度不变。
(15)K91+725至K93+900段,路线长2.175公里
本段路线现有路面宽度7米,路基宽度11-12.5米,路线主要采用两侧加宽方案,局部路段对平曲线进行优化调整,采取单侧加宽。
(16)K93+900至K95+000段,路线长1.10公里
路线在K94+200-K94+900平面线形为S型曲线,曲线半径为40米,两交点间直线距离仅为120米,无法满足二级公路线形指标,本次设计将调整平曲线半径,并增大直线长度以满足平面线形指标。
调整后路线采用左侧加宽方案。
(17)K95+000至K97+800段,路线长2.800公里
本段路线现有路面宽度7米,路基宽度12.5米,路线主要采用两侧加宽方案,局部路段对平曲线进行优化调整,采取单侧加宽。
(18)K97+800至终点(K98+609)段,路线长0.809公里
本段路线现有路面宽度7米,路基宽度12.5米,路线主要采用左侧加宽方案,局部路段受地形和平曲线影响,采取右侧加宽。
K97+800-K98+100为平曲线,原有路线不满足二级路技术标准,本次设
计对平曲线半径进行调整,调整后K97+800-K98+000段路线采用右侧加宽,K98+000-K98+500段采用左侧加宽。
路线终点与许蔡线交叉处
2.4 平面线形指标
全线共设置转角点70个,平均每公里2.16个,平曲线总长14.938公里,占路线总长的46.078%。
万家岭街里、松树镇街里、得利寺街里、路线下穿长大铁路处路线平面线形拟合原路,最大平曲线半径300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20米,最小缓和曲线长度0米,最大直线段长度649.25米。
除上述四段外最大平曲线半径1010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200米,最小缓和曲线长度55米,最大直线段长度1377米。
2.5 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本项目为旧路改扩建工程,一般路段纵断面设计在满足规范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原路为原则。
村屯段纵断面设计尽量维持原路设计标高,以方便人们出行为原则。
(1)K66+190-K68+015段为一般路段,利用原有路基基层做为垫层,纵断面在原有路面基础上抬高37cm。
(2)K68+015-K68+791段为万家岭镇内路段,纵断面设计保持原有路面高度为主,尽量减少填挖高度。
(3)K68+791-K79+806段为一般路段,利用原有路基基层做为垫层,纵断面在原有路面基础上抬高37cm。
(4)K79+806-K79+814段位下穿铁路桥位置,纵断面设计时保证桥下净空大于5.0米。
(5)K79+814-K82+195段为一般路段,利用原有路基基层做为垫层,纵断面在原有路面基础上抬高37cm。
(6)K82+195-K84+305段为松树镇内路段,纵断面设计保持原有路面高度为主,尽量减少填挖高度。
(7)K84+305-K90+725段为一般路段,利用原有路基基层做为垫层,纵断面在原有路面基础上抬高42cm。
(8)K90+725-K91+725段为得利寺镇内路段,纵断面设计保持原有路面高度为主,尽量减少填挖高度。
(9)K91+725-98+609段为一般路段,利用原有路基基层做为垫层,纵断面在原有路面基础上抬高42cm。
2.6 纵断面控制标高
纵断面控制标高以路面结构层厚度及大中小桥梁桥面控制标高为控制标准。
2.7 纵断面线形指标
本路段共设置变坡点86个,平均每公里2.653个,最大纵坡5.726%,最小纵坡0.015%,最小坡长150米,竖曲线总长11149米,占路线全长34.389%,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2000米,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2400米。
3 路基路面
3.1路基
本项目一般路段路基宽度为11.5米,路基布置形式为0.75米土路肩+10.0米路面+0.75米土路肩。
万家岭街里段(K68+000-K68+791)、松树镇段(K82+195-K84+305)和得利寺镇段(K90+700-K91+725)现有路面宽度均大于10米,本次设计本段路基宽度维持原有宽度不变。
1.万家岭镇街里段
K68+015—K68+791段为万家岭镇内段,路基、路面宽度均为16.5m,双向四车道,横断面形式为1.0米硬路肩+2×3.5米行车道+0.5米双黄线+2×3.5米行车道+1.0米硬路肩。
2.松树镇街里段
(1)K82+195—K83+425段和K83+560—K84+050段位于松树镇街里,路基宽度为13.5m,路面宽度为9.0-12.0m,双向二车道,横断面形式为0.75米土路肩+2.5(1.0)米硬路肩+3.5米行车道+3.5米行车道+2.5(1.0)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
(2)K83+425—K83+560段位于松树镇街里,路基宽度为18m,路面宽度为18m,双向二车道,横断面形式为5.5米硬路肩+3.5米行车道+3.5米行车道+5.5米硬路肩。
3.得利寺镇街里段
K90+725—K91+725段为得利寺镇内段,路基宽度16.5米,路面宽度为
12.0m,双向二车道,横断面形式为2.25米土路肩+2.5米硬路肩+3.5米行车道+3.5米行车道+2.5米硬路肩+2.25米土路肩。
3.1.1一般路基
一般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小于10米时边坡坡率采用1:1.5,大于10米时采用折线形边坡,路面以下8米坡率采用1:1.5,8米以下坡率采用1:1.75。
当填方路基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路基基底开挖土质台阶,台阶宽度为2米,向路基内倾斜4%。
一般挖方路基边坡高度大于10米时,8米处设置一2米平台,大于18米时,每8米设置一边坡平台,挖方边坡坡率主要由岩层产状、岩体力学性质和开挖高度等因素确定。
挖方边沟外侧设置1米宽碎落台。
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3.1.2特殊路基
根据外业初步勘查,本项目沿线无不良地质,特殊路基处理主要为低洼段路基,拟采用换填80厘米透水性材料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性和减少工后沉降。
为减少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保证路基稳定性,本项目根据地质勘测资料,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土质挖方路基和填方高度小于1.5米路基换填透水性材料。
路基换填处理设计图
新旧路基结合部对原路基边坡进行挖台阶处理后再进行填筑加宽部分路基,路基采用冲击碾进行碾压。
台阶宽度2米,向内倾斜4%横坡。
新旧路基结合部处理设计图
3.1.3 路基填料
本项目沿线山皮土及碎石土储量丰富,填料质量较好,能满足路基填筑要求。
3.2 路面
3.2.1 现有道路概况
现有道路主要分为两个年份建设,起点(K66+190)至K82+195段建
于1999年;K82+195至K90+725段修建于1990-1991年;K90+725-K98+609段修建于1981年。
路面结构为5厘米沥青贯入式+21厘米水泥稳定砂砾。
K69+480至K80+225段于2011年进行1cm稀浆封层养护处理。
现有道路路面使用状况相对较差,主要病害为龟裂病害和坑槽病害,部分路段泛油严重,路面病害破损多为满幅分布。
局部路段路面破损已影响正常行车安全。
现有路面排水方式主要为散排水。
3.2.2 路面设计
本项目路面设计分析按照评价阶段、损坏原因分析阶段和解决方案阶段三阶段进行设计分析。
本次设计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探地雷达、自动化检测车和现场钻芯取样,对现有路面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3.2.2.1 评价阶段
1.交通量情况
本项目在东马屯及龙山各设有一处交通量观测站,东马屯观测站观测区间为倪口至松树,龙山观测站观测区间为松树至龙山。
东马屯观测站资料表明,2011年机动车混合交通量分别为2346辆/日,交通组成以中小型货车和小客车为主,对2009年-2011年交通量数据分析,此区间交通量基本保持稳定。
龙山观测站资料表明,2011年机动车混合交通量分别为3670辆/日,交通组成以中小型货车和小客车为主,对2009年-2011年交通量数据分析,此区间集装箱、拖挂车、特大货车、小货车和大客车呈逐年减少趋势,小客车
逐年增加比较明显。
通过交通量数据分析,松树镇前后交通量差异明显,起点至松山镇段交通量较小,交通组成以轻型车辆为主,松树镇至蔡房身段交通量较大,重载车辆比重较大。
2.路面结构强度检测
本次外业勘测采用落锤式弯沉仪对现有道路结构强度进行检测。
通过弯沉曲线分析,现有道路左右幅强度差异不大,但不同路段强度差异明显,全线弯沉平均值为145.9(0.01mm)。
K68+000-K69+000 、K83+000-K85+000、K95+000-K97+000的弯沉检测结果接近200,明显高于其他路段,三段分别是万家岭镇、松树镇、蔡房身村,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三段道路破损严重,坑槽、沉陷等变形类病害较多。
3.路面结构厚度检测
本次外业勘测采用探地雷达对现有路面结构厚度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曲线分析,全线面层厚度差异不大,K77+000-K80+000段和K94+000至终点段左右两幅面层厚度差异较大。
下行车道面层厚度平均值为54.0mm,下行车道面层厚度平均值为56.5mm。
通过检测曲线分析,基层厚度分为两段,K66+190-K85+000段厚度相对较大,且左右幅差异较大,平均厚度分别为214.9mm 和232.4mm。
K85+000-K98+710段厚度相对较小,左右幅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93.1mm 和188.9mm。
4.现有道路使用状况
(1)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
通过检测曲线分析,本项目全线路面行驶质量指数(PCI)指标均为差,表明现有道路路面损坏严重。
左右幅路面损坏状况差异明显,左幅使用状况好于右幅,这与基层结构厚度检测结果相一致。
通过病害检测分析,本项目主要病害为龟裂、泛油及车辙,部分路段出现了沉陷病害,路段虽然在2011年秋季进行了碎石封层,但效果不佳,部分路面出现大面积泛油,K69+540-80+300和K88+650-98+710段尤为严重。
封层前原路面龟裂严重,虽然经过封层处理,部分路段仍然反映出来。
实际道路损坏情况要比检测结果严重一些。
(2)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通过检测曲线分析,全线路面行驶质量较差,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基本为中级以下,K82+000-K85+000段和K95+000-K98+609段尤其明显,其中K82+000-K83+000段为松树镇内道路损坏严重路段。
通过检测曲线分析,现有道路全线路面使用状况相对较差,路面使用状况指数(PQI)评价等级均为差级以下,左右幅差异较为明显,左幅路面使用状况相对较好。
5.评价结论
(1)面层为5cm厚沥青贯入式,基层为水泥稳定砂砾,平均厚度为21cm。
(2)交通组成虽以轻型车为主,但重型车辆也在交通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现有道路结构无法满足现有交通荷载需求,造成路面结构性损坏。
(3)部分路段土基强度较差,导致路面翻浆和沉陷病害。
3.2.2.2 损坏原因分析阶段
本项目外业勘测期间,对典型病害进行了钻芯取样,以了解病害发展情况及各结构层使用状况。
1.路面结构层使用状况
面层取芯路面结构钻芯
通过路面钻芯观察,,芯样表面空隙较多,面层与基层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多数钻芯上面层与下面层分离,路面结构层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基层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砾石相对较少,部分取芯处,粗集料以大粒径卵石为主,部分直径超过15cm。
大多数路段水稳基层中水泥剂量较低,结构强度较差。
2.病害处取芯
本项目典型病害主要为龟裂病害,外业勘测期间对加铺封层泛油路段和轻度裂缝分别进行了钻芯取样。
(1)封层处取芯
封层处取芯
通过对封层表面泛油路段取芯,原路面沥青贯入式面层仍然粘结在一起,但是孔隙率较大,结构性较差。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呈碎裂状,未能完整取出,表明取芯处路面破损为结构性破损,表层的封层不能阻止病害的继续发展。
(2)轻度裂缝
轻度龟裂处取芯
通过病害取芯发现,裂缝贯通与整个面层,面层分裂成两块,基层与面层失去粘结,基层已经处于松散不能状态,未能完整取出,表明裂缝病害已贯通整个路面结构,为结构性破损,路面结构强度不能满足现有车辆荷载需求。
3.病害原因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害取芯进行分析,现有道路破损有以下几点原因:
(1)沥青贯入式面层空隙较大,抗疲劳性能偏低,在重载车辆作用下,面层疲劳损坏明显。
(2)基层结构厚度不足。
水泥稳定砂砾级配较差,砾石含量较少,水泥剂量低,造成基层整体结构强度不足。
(3)部分路段土基强度较差,造成沉陷翻浆,影响整个路面结构的整体性。
3.2.2.3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结合沿线周边地区料场分布中,碎石、砂砾含量丰富,上路运距较短,结合本项目结构强度需求,拟定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垫层采用级配碎石。
本项目松树镇前后交通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次设计根据不同路段交通量情况,对路面结构采用分段设计,其中松树镇之前路段(K66+190-K82+195)交通量相对较小,松树镇之后路段(K82+195-K98+609)交通量以重载车辆为主,交通量相对较大。
1. 松树镇之前路段(K66+190-K82+195)
(1)新建路面结构:3cm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级配碎石垫层,新建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2cm。
设计弯沉为31.4(0.01mm)。
(2)补强路面结构:本次设计拟对旧路挖除现有的5cm面层,利用旧路基层作垫层使用,加铺3cm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补强路面结构总厚度为42cm,路面抬高37cm,其中局部路段弯沉较大,拟采用挖除新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