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地名称来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来历
长沙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

长沙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传为281年(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则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

“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

当时“长沙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据孔晁注“王会篇”,谓“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

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长沙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等等,长沙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

如果说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还有可能失实的话,还有一份最有权威的资料,1986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发掘的包山2号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2件有长沙之名,一为“长沙正”名“龚怿”,一为“长沙公之军”。

包山2号墓的时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

以上资料证明,长沙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

据《湘川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

”所谓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长沙一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
第一,得名于长沙星。

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

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

”又云长沙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

”这些说法适应于封建社会人们的认识和心理需要,故长沙得名的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

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

”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长沙。

”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长沙郡”的自注亦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

”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

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
沙”(东来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原),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

长沙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长沙者,所谓万里长沙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

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

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

如唐大历间长沙太守张谓著《长沙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

”又《路史》曰:“沙,为长沙;云阳,为茶陵。

”又《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

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第四,得名于长形的沙洲。

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长约5000米,宽约100米,是一较有特色的地理景观。

关于水陆洲的出现,有不同的认识,过去人们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说:“晋惠帝永兴二年此洲生。

”认为水陆洲是东晋才出现的。

但地质工作者在对长沙的地质结构作取样分析时,确认水陆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形成的一级阶地的典型地层,时代至少在1万年以上。

古代湘江水位较低,如1986年发掘的长沙县南土乇遗址,与水陆洲南头相距不远,位置就在低于水陆洲的河滩上,遗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层亦为属第四纪全新世地层。

因此,水陆洲应早在东晋以前就已出现,可能由于水位的涨落,有时被洪水淹没。

第五,得名于“蛮越”语“祭礼女神的地方”。

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

在蛮越语中,“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

“长沙”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

至今,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成语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语。

以上数说,经过各时代文人学者的研讨,第一、二说逐渐被否定。

关于第一说,认为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理论的著作《吕氏春秋》中记录了轸宿和长沙子星,但该书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239年。

轸宿名称的出现也仅在公元前443年。

曾侯乙墓1件漆器上有二十八宿图和轸宿之名。

此外,根据二十八宿的部分星宿在《诗经》已有出现,可把其星宿营的出现定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但以上均晚于长沙一名出现的时间。

正如《善化县志》所说“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

”至于第二说,亦早有人提出质疑,明崇祯《长沙府志》云:“通志谓郡有万里沙祠,日方(按:开始)于周威烈王之季,不可考矣。


又明《一统志》云:“在莱州府城东北三十,夹万岁两岸,沙长三百里,是祠在东莱,与长沙无与。

”综合各方面关于“万里沙祠”并无关系,长沙是否在周威烈王时始有万里沙祠,不但连记述者都认为“不可考矣”,且周威烈王在位为公元前425年至前402年,距长沙一名出现的周成王时晚了600多年,恐怕即使有万里沙祠,也在长沙地名出现之后。

第三说和第四说的依据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长沙的地物特征,不同的是前者偏重于个体,后者则偏重于群体。

沙质土是长沙的地质结构特点,长如米,白如雪也一定是很引人注目的,但形成长约5000米的沙洲则是更壮观的景物了。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人们以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来命名地名,是古代地名产生的主要来源,这符合古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长沙地名,应是先民们根据长沙古代的自然环境特征而逐步确认,最后约定俗成,流传后世;理应“始于洪荒之世”,至西周时被确认。

至于第五说,虽无定论,但亦可作为一家之言。

长沙地名的来源之多,正好说明了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

株洲来历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

古时,当地多槠树,因湘江流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

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

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

石潭镇古城村),迄今2200余年。

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也有1250年了。

湘潭境内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

衡阳来历
衡阳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
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
也缘于“南岳独秀”的衡山,因地处衡山之阳(南)而得名。

邵阳位于东经111.4°,北纬27.2°,在湖南省中部,资、邵二水汇合处。

后汉析昭陵置昭阳县,因晋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昭字,改昭阳为邵阳县。

昔时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

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

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

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

王莽篡汉,侯国除。

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以县治位于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阳之名由此而得。

民国26年(1937),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1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

1950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

1951年冬,邵阳县治迁塘渡口。

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68年2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年7月,邵阳
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市)。

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

1986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邵阳的别称,也叫橘城,是因雪峰山下资江两岸广大丘陵山区盛产雪峰蜜橘而得名。

邵阳是绵延数百公里雪峰山下资江岸边的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自春秋末至今依次叫做白公城,昭陵/昭阳,邵陵/邵阳,邵州/敏州,宝庆,邵阳等,其中“宝庆”一名自公元1225年南宋理宗登基称帝的宝庆元年肇始至1928年“宝庆”复改“邵阳”,前后沿革700余年,因此邵阳的古称也叫宝庆。

邵阳橘城曾经成功举办过好几届“中国邵阳雪峰蜜橘节”,由于近年来雪峰蜜橘呈衰败之势,别称“橘城”也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常德地名由来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

此名取材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和西汉毛氏《诗·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

”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

娄底来历
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中游。

“娄底”名称的由来与中国古代星象图有直接关系。

古代星书上说:天上的星星对映中华的版图,娄底这个地方依照星图,属于南方的娄、氏两星,因此而得名。

另有说法是:位于娄底市郊4公里处。

山峰从底部均匀上缩,尖端如削,远看就像一枝饱蘸翰墨的毛笔,故名“妙笔峰”。

山上古木参天,修竹拂云,泉韵清幽。

山麓有一石岩,名“豹谷洞”,每当残月西沉,东方露白之时,洞口白雾飘缈,恍若仙境,古人名为“豹洞晓雾”,为旧时娄底八景之一。

妙笔峰下神童湾,有一墓冢,墓碑耸立,青草萋萋,这就是宋代神童贺德英之墓。

可以确定史载宋代此地有一孩童名叫贺德英,7岁能作诗文,12岁参加神童试,宋理宗皇帝亲自监于宸殿,贺德英得第一名,获神童之称,因此娄底的前称叫做“神童湾”,前人登临此地,怀古幽思,多有题咏。

神童出名是因为天上28星宿之“娄”星和“氐”星照耀,因此神童湾又被称为“娄氐”,在通邮过程中,人们书写“氐”字很容易与“氏”字混淆,所以逐渐演变成“底”字,形成今日娄底的名称。

1977年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涟源地区,行署驻地为涟源的娄底镇,1982年12月更名为娄底地区,1999年1月改为地级娄底市,从此,娄底崛起湘中,辐射三湘,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

娄底地区主要旅游景点和景区有波月洞、水府庙、罗盛教故居及纪念馆、陈天华故居、蔡和森纪念馆、曾国藩旧居和涟源湄江风景区等等。

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

”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

”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

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

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么变异频繁,它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我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阳邓石桥、舞岭、莲子塘、灰山港一带,均有密集的聚居群体。

张家界市地处湘西北边陲,澧水之源,武陵山脉横亘其中。

据民间传说,张家界早先叫青岩山,青岩山上也没有姓张的人家。

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留侯张良想到淮阴侯韩信死前讲的那句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便想效法当年越国范蠡,隐匿江湖,而青岩山就是张良隐匿的地方。

此后,人们便把青岩山叫做"张家界"。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

“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

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长沙二郡,在郴州一带设置郴县,郴县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元改郴州路,设总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设知府;清为直隶州,设知州;民国改州为县。

历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永州--零陵地名的由来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

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

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

一、零陵的得名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

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

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

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

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又称为斑竹。

毛泽东的诗句
“斑竹一枝千滴泪”,用的就是这一典故。

但是,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

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

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

现在,有的人误以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没有或表示无穷大的意思,认为零陵表明舜帝死后没有坟墓或是一座空墓,甚至认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伟大的陵墓。

实际上,在汉代以前,“零”字根本没有表示数字的功能。

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零,徐雨貌。

”也就是说,“零”表示雨缓缓而下的样子。

涕零(落泪的意思)、凋零(落叶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义的引伸。

“零”用来表数,则是明代以后的事。

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

二、永州的得名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

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

这里所说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现在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的山水。

自永江乡流入潇水的河流称为永江,也叫“永水”。

这一带的山,当然也就是所谓的“永山”了。

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1400多年了。

现在,有的说永州这一地名的历史比零陵更久远,这是没有依据的。

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称为“永山永水”,据称是由于当时这一带居住着西周时期诸侯国永的后裔。

相传西周灭商后,曾大封诸侯,永是封国之一。

但当时的永国具体位于什么地方,笔者没有考证,不敢妄言。

又相传到了春秋时期,永被大国兼并后,永国王族外逃,几经迁徙,定居到今双牌永江一带。

即使将永州“永”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也要比“零陵”这一地名的历史晚1000多年。

怀化: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砦,1942年设县。

岳阳的由来:关于“岳阳”名称的由来,有颜延之诗句说、幕阜山南说、巴丘山南说、“南门日阳”说四种说法。

后两种说法依据不足,前两种说法虽与岳阳行政区划由来相关,但结论又有些偏颇。

岳阳作为地名,是由于颜延之诗的影响和岳州辖区内曾在幕阜山之南建过岳阳县、岳阳郡,然后南名北移,约定俗成。

至于最终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则主要是由于积淀深厚的岳阳文化的巨大影响所致
湖南省地名的命名,或源于地理地形,或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或源于美好愿望,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市县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

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

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

无不与湖南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湖南省目前有13地级市、16县级市、65县、7自治县,抛开行政级别共101个市县,除开市县同名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县,还有95个市县地名。

搜集相关资料,对这些市县名称来个逐一探原。

由于资料来源有限,部分可能有争议,敬请指正。

长沙:“长沙”得名说法很多,目前比较通行的是古三苗语译音之说,意思是“祭祀的地方”,其他“长沙星”之说、“沙洲”说、“万里沙祠”说等都被考证推翻。

望城:1951年设县时以县城“望城坡”命名。

望城坡,顾名思义,可以望见长沙城的坡地。

浏阳:以县治在浏水之北得名,而这条浏水,后世也转名为浏阳河了。

宁乡:唐贞观元年(627年)以“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

株洲:原名“槠洲”,以湘江中多种植槠树的沙洲命名。

醴陵:东汉初置县,隋废,唐初复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
攸县: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茶陵:古代炎陵县(酃县)是茶陵县的一部分,有炎帝葬于茶乡之尾传说,因而得名。

炎陵:1994年酃县改名,以境内炎帝陵得名,
湘潭:以昭山下湘江中传说中的深潭——昭潭得名。

湘乡:公元前3年,西汉哀帝将涟水流域赐长沙王之子刘昌,封湘乡侯,“湘乡”开始作为侯国地名问世。

东汉建武初年,始置湘乡县。

韶山:以境内韶峰得名。

岳阳:以县治位于天岳山(幕阜山)之南得名,当年设置的岳阳县在今天汨罗市、平江县一带,而今天岳阳市区一带为巴陵县,后世地名发生转移。

华容:古华容县县治在今天湖北省监利县境内,是春秋时的容邑,以“华丽的容城”得名,后世复设华容县,只有南半部了。

湘阴: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罗、益阳、湘西三县地置县于湘水之阴,故名湘阴。

平江:原以境内昌江命名昌江县,五代时为避皇帝名讳改名为“平江县”。

汨罗:1966年析湘阴县置县,以境内汨罗江命名。

临湘: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置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以“濒临湘地”改名临湘县。

衡阳:以位于衡山之南得名。

衡南:同“衡阳”。

衡山:以境内有南岳衡山得名。

衡东:1966年分拆衡山县东部置县,也可以理解为位于衡山以东。

祁东:1952年分拆祁阳县东部置县。

常宁: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常年安宁”之意改名常宁县至今。

耒阳:以县治位于耒水之北得名。

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

“邵”字本为“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邵”。

邵东:1952年分拆邵阳县东部置县。

新邵:1952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武冈:以境内有武冈山命名。

隆回:1947年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寓名龙回。

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
安营九龙。

从此,润物造化,衍肓众生。

洞口:1952年自武冈县析置,距县城4公里处有2个大石洞,320国道由此穿过,洞上奇石林立,洞右悬崖陡壁,有一深水潭,名曰洞口塘,县因此而定名
城步:以原县治“城步寨”命名。

新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
绥宁: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始建莳竹县,遭土著强烈反对,朝廷数次派兵镇压以后,崇宁二年(1103)寓“绥之以宁”之意而更名绥宁县,沿用至今。

常德: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诗经·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

安乡: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县境“左挹洞庭,右接兰澧”,取“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之义名县。

汉寿:东汉阳嘉三年(134年)改索县为汉寿县,取“汉朝万寿无疆”之意,三国时被改为“吴寿县”,后多有更改,1912年民国建立后以“驱除靼虏,汉室复兴”之意复名汉寿至今。

澧县:以澧水流经命名。

临澧:以滨临澧水命名。

桃源:以境内名胜桃花源得名。

石门:因县城外有两岩壁立如门,故名。

而且这岩壁的方位还有三种说法。

津市:因正值澧水9条干支流汇合处,优越的水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

益阳:秦代资江下游称益水,以县治在益水之北得名。

南县: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长江南岸湖北石首县属藕池江堤溃决,大量泥沙淤积。

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长宽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称之为“南洲”。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经清政府批准,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在乌嘴正式成立。

两年后厅址迁至九都新署。

1912年,南洲直隶厅改称南洲县,次年改南县相沿至今。

桃江:1952年自益阳县析置桃江县,以境内桃花江得名。

安化: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平定“梅山蛮”,自益阳县析置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命县。

沅江:以沅江在县境内汇入洞庭湖得名。

张家界:因境内名胜张家界得名。

慈利: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桑植: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年)设桑植县沿袭至今,县名以县境内遍植桑树得名。

吉首:1953年所里定为湘西苗族自治区首府驻地,并按苗语更名吉首,意思为“凤凰飞来的地方”。

泸溪: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将董珍分沅陵县建卢溪县,因武水出口一段名卢水及水北有卢山而得名。

凤凰:因县城外有山形如凤凰而得名。

花垣:1952年由永绥县更名花垣县,以县治花垣得名。

花垣,原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园,后筑城垣,年久惯称花垣而定名。

保靖: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七年(1729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县,相沿至今。

古丈: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厅,民国改为古丈县至今。

“古丈”一名的由来,《古丈坪厅志》有如下记载:“译其命名之意,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丈则两军对敌之号……”,说明是来自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永顺: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设府,以“永世归顺”之意置永顺县至今。

龙山:建县于清雍正七年(1792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