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件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唐朝历史上划时代 的事件。强盛、统一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衰落下去。
宁欣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唐王朝的平叛很不彻底,安 史余部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得暂时的苟安, 采取了姑息妥协的政策,对参与叛乱的“东京及河南、北受伪 官者,一切不问”,并将河北之地分授安史降将,任为节度使。 在平叛过程中,唐中央还对内地掌兵的将领或地方官,多加节 度使、观察使称号。这样,安史叛乱虽然平息,但天下尽裂为 方镇,“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形成了 藩镇割据局面。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
史料实证 材料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 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 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 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 地。”……温彦博以为:“……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 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 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 众……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 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资治通鉴·唐纪》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堂小结
课标定位
1.隋朝兴亡:隋朝的统一、隋朝开通的大运河、隋朝的灭亡。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的民 族交融。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的灭亡与五代十 国。
(3)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中央与地方文化交融。如派文成公 主、金城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尺带珠丹联姻,促进了汉藏 两族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
(4)实行任用少数民族人才的政策,巩固中央政权。唐朝任 用了突厥、匈奴、鲜卑、吐蕃等族群的人士担任中原地方或 中央的官职,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认同感。
典型例题 唐中宗诏:“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 乃诚祈,更敦和好…… 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 亲自送于郊外。”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B.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管辖 C.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D.迫于压力,唐朝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答案:D
课堂小结
4.五代十国 (1)五代 ①唐灭亡后的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这五个王朝除后唐定都洛 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称为“五代”。 ②后周世宗柴荣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 为后来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 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要求认识古代 的和亲政策在促进民族交融方面的作用。
解题指导: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到吐蕃,A项错误;唐与吐 蕃只是会盟关系,并不是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B项错误;采取 和亲政策是从唐太宗时期开始的,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并不是唐朝迫于压 力,D项错误;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表明唐朝重视 加强与吐蕃的关系,C项正确。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 1.隋朝的统一 (1)背景: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2)统一的实现: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 (1)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的仓库,积储丰富。 (2)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 重内轻的局面。 ②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2)概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 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①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2)影响 ①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北方和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 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片田地荒芜。 ②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 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叛乱平定后,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 威和控制大为降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藩镇割据 的局面。
③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边防军事格局,此后,唐王朝边 防空虚,国力大为削弱。
3.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即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 全国。
论从史出 二、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1)原因 ①边兵尾大不掉。唐初,为了加强朝廷集权统治的需要,兵 力的分布是内重外轻。后来,由于边防战事频繁,边防的驻军 日益增多,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与此同时,节度使的权力 日益扩大,除兵权外,又逐步掌握了政权、财权,成为事实上的 独霸一方者,朝廷难以控制。 ②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朝的政治日益腐败。唐玄宗重用奸人, 铺张浪费,沉于享乐,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藩镇割据 (1)背景: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 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 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 的统治。 (2)概况 ①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 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②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 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他废唐称帝,国 号梁,唐朝灭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题目立意: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解答历 史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解题指导: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 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 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 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这 有利于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 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 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 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 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
——白寿彝总主编反映的政治现象,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上述现象产生的政治影响。 提示:(1)现象:政治腐朽,皇帝骄奢淫逸,权臣横行。出现原因: 根源于君主专制体制的本身;皇帝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 亲。 (2)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唐朝衰落。
地域 概况 北部 ①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北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
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地域 西南 东北
概况 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 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 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 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唐玄宗时期,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答案:C
探究点二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 天宝年间的(唐)玄宗就截然不同了,他“自恃承平,以 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 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 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 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讨论中出现的两种意见。 (2)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 的决策过程,反映出唐太宗的什么作风?
提示:(1)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 成农民;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 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礼仪。
素养阐释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朝代的兴衰和更替的史实,构建对这一 时期朝代更替的时空认识。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形成对民族交融 的规律性认识,理解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的作用,培养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史实,认识农民 起义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2)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官职。反映了唐太宗善于听取不 同意见,择善而从的作风。
论从史出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1)设立军事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朝对突厥、 靺鞨都曾经建立军事性质的机构进行管理,比如,管理西突厥 地区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东北地区的黑水都督 府和渤海都督府等。 (2)实行册封制度,改善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封回纥首 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 郡王,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典型例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
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2.唐朝的繁荣 (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 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 政治局面。 (2)武周时期: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 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民族交融 交融的概况(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