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舌尖上的莆田文化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莆田文化调查报告
我们班从外地转回来的同学就经常问我这个莆田通一些莆田的事,有一次,他问到我,莆仙有什么特色小吃?我脱口而出,说了些:炒兴化米粉、线面、海蛎煎饼、椒盐猪蹄、玉米海参羹、九节虾、红烧南日鲍,越说越往大酒店高档菜方向靠拢,越说心里的疑惑越大,莆田的美食文化在哪里?怀着这个疑问,我去咨询老师,老师鼓励我自己以此为研究课题,参于这次的创新大赛。

二、实施过程:
2019年2月-6月开题并着手收集材料
1、上网查找莆田的美食、查阅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及初步设想调查问卷。

上网输入莆田美食,找到对于莆田美食的介绍多是美食的做法攻略类,没有发现对莆田美食文化有价值的评价或者看法。

于是我去查了地方志,发现哪些菜能够代表莆田美食及美食文化的内容,编者们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同时开始规划着问卷调查的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可能关心的问题,饮食的做法等。

2、期间多次走访市图书馆。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莆田市的美食及其文化底蕴,我先后走访了市图书馆。

市图书馆的负责人告诉我,对于莆田美食的文章很少,莆田美食已经深入到莆田人的心中,可在莆田市渐渐走上国际化的道路中,确实缺乏对这方面的资料介绍和研究文献,是一大遗憾,负责人鼓励我努力把这个事做好。

做为莆田的一份子,我有义务为莆田的发展,出一份微薄之力。

让更多人了解莆田市的美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莆田美食,留恋莆田。

3、2019年5月份左右设计调查问卷(见附件)
问卷调查的设计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确定出来。

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群众的看法及意见,精心设计此次调查内容的问卷。

4、开展问卷调查,并通过各种方式咨询一些老前辈对莆田美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5、通过实地亲身体验,发现莆田的美食分布,以及人们对美食文化的期待和看法。

2019年7月-9月整理收集的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
此次主要针对莆田市民的问卷总共回收回来有效问卷有994分。

(另附文档),通过问卷,对数据分析如下:
问卷调查的对象中19-25岁即90年代出生的人,占了28.97%,26-35岁即80年代出生的人,占了36.02%,而36-45岁的即70年代出生的才24.35%,低于18岁和高于46岁的较少。

问卷中人们对莆田美食的了解中,卤面的人数多达到961人。

表示愿意品尝莆田的特色美食达96.78%,而且有占一半以上的人数选择最喜爱的莆田美食是卤面。

从问卷数据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出:
1、在莆田人中,一般是选择在家里食用美食,且人们经常食用莆田美食。

在什么场合食用莆田美食的问题中,一般是在家庭聚餐、亲友小聚,这两个占比例最高。

2、普遍认为很有必要把莆田美食店集中在一起,同时也发现,人们对于莆田的饮食文化了解很少,在“您知道莆田的一些饮食文化吗?”中,知道一点点占比例最高,说明大部分对莆田饮食文化了解不多。

因此,大部分人认为有必要把莆田美食文化推广出去了。

而且“非常想知道”与“想知道”莆田美食的来历和缘由合起来占到82.9%。

那么应该我们应该怎么做?
3、几乎所有的人表示愿意向您的朋友推荐吃过的莆田美食,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把莆田美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出去,也有部分人认为可以写进莆田地方教材中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您对莆田的美食有什么看法或者想知道的?答案给的很多,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认为应该加大推广的力度,比如“多建分店”、“与莆田的一些品牌互助发展,希望能永久保存下来”、“希望能精益求精”、“向远方的亲朋好友推广、希望能多一些文化宣传,让更多孩子知道莆田的饮食文化”、“经济实惠,内涵丰富,值得推广”、“希望做成品牌连锁又不失民间风味”、“和莆田方言一样,应该保护”、“正宗的越来越少,传统手工制作慢慢消失,担扰!希望能推广开来”等等,也有一部分表示了他们的担心,如“美食跟环境也有很大关联,建议发展美食同时一起关注环境”、“莆田口味偏淡,有地方局限性”、“越吃越不想吃”、
“知名度不如安福”、“加强卫生”、“只有莆田人才吃得惯”、“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坚决不要!很多美食徒有其名都是这些祸害的!做真正的美食就要好好做,不要地沟油,不要垃圾配料,不要垃圾主食,不要不新鲜食品!”等,同时在具体的推广措施方面,提到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人们虽然知道莆田的美食,可对莆田的美食文化缺知之甚少。

为此,研究小组决定以此来撰写地理论文。

普及莆田美食文化,弘扬莆田的文化底蕴,同时针对问卷中提到的如何推广莆田美食,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和建议。

2019年10月-11月编写论文
“莆田美食”是莆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莆田话一样。

煎粿、红团、鱼丸等享有盛誉,莆田有句口头禅:“红团,红团,家人吃了年年团圆年年红。

”莆仙地区风味美食,品种繁多,颇具地方传统特色,无论是本地人,或是到莆仙的中外游客,都为风味独特的兴化名菜和美食所吸引。

莆仙的风味美食,其质优物美,色、香、味、形诸方面均极考究,尤注重于“味”。

故莆田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谚。

丰富多彩的兴化菜谱中,既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为特色,又以清鲜淡雅见长。

各类菜皆讲究题目、内容和含义。

并渗入地方历史、民俗、民情。

有的风味食品,驰名全国,流芳海外。

正是因为莆田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

莆田浅海滩涂面积甚广,盛产多种海鲜,“莆田五大海珍”是蛏子、牡蛎、江瑶柱、章鱼和土笋冻。

蛏肉味美,营养丰富,有滋补、清热除烦之功。

蛏炒蛋、“蛏溜”是家常菜。

牡蛎味荤而不腥,鲜美可口,富有营养。

“牡蛎溜”是冬令经济风味美食。

江瑶贝壳内有“柱”,即闭壳肌,江瑶的“柱”味美、甘且脆。

其干品称干贝,价贵。

芙蓉干贝是宴席珍品。

章鱼味美、营养高、食法多。

夏季上市的“温汤章鱼”,是时令美馐。

“土笋”是海生环节动物,富有蛋白质和胶质,是极好的营养品。

冷食时蘸以酱油醋,伴以芫荽,
清爽可口,是莆田独特的时令风味美食。

莆田步行街位于文献路北大路路口至新街口路段,是莆田的第一条步行街。

步行街上除了购物和娱乐,也汇聚了不少美食店。

步行街上的春风扁食就是家经营正宗西天尾扁食的美食店。

还有邹记汾蹄包菜饭、老字号美食府等都名不虚传。

主要介绍的莆田美食名录:江口卤面、西天尾扁食、天九湾炝肉、兴化米粉、红团、煎粿、兴化泗粉、焖豆腐、蛏溜、荔枝肉、煎包、海蛎汤、锅边糊、豆浆炒米粉等等,大致分为4大类。

经典美食(家庭聚餐、宴席等首选)
莆田卤面:莆田的卤面算是最富盛名的美食了。

又最属江口的卤面有名了。

面,是莆田自制的,在外面比较少能买到。

佐料倒很多,有海蛎,蛏子,干贝,虾干,精肉,蘑菇.....卤面的工序不难,但是要做地道的却是很困难……基本上没有哪个莆田人不吃卤面的~ 卤面,相传莆田卤面的面条起源于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汤饼”。

“汤饼”实际是一种“片儿汤”,制作时一手托面团,一手往汤锅里撕
片。

为什么莆田卤面能勾起那么多人的食欲呢,这当
然有它独到的秘密了。

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
高汤和配料上。

一般前一天晚上开始准备。

面筋当然
是讲究的第一道工序,不像山西面还是拉面那样,现
场把面团拉成细面,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
工,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

熬高汤也
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
高汤要白花花的,香喷喷的,每份高汤要兑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

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

前面的所有工序
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的话,出来的面才能有味道,汤是粘稠的。

卤面在讲究火候的同时,也讲究吃面的时间,一般来说,面出锅3—5分钟,就要开吃了,不然的话,面就糊了,就没有那种口感了,所以对正宗的莆田卤面来说,煮一大锅的卤面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时间过久,就要倒掉。

没完呢,还有很多辅料:绿豆芽,韭菜段加少许油烫至断生投凉,蒜头切很细碎的丁小火炸酥(就是日本面馆那种金灿灿的蒜丁)。

兴化炒米粉:兴化炒米粉是莆田著名的小吃,也是莆田人年夜饭上的一道常见菜。

“四
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这首谜语童谣曾是
几代莆田人的美食记忆,它的谜底就是“兴化米
粉”。

其形状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
脆可贮藏。

它是莆田的著名土特产,价廉物美,
作为一种著名特产,它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
胞所喜爱。

人们美其名为“兴化米粉”。

兴化米
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
代。

米粉系用特等大米精制而成。

现主要生产有兴化细米粉、银丝米粉、快熟米粉和粗条米粉等系列产品。

兴化米粉,条细如丝,洁白如银,质佳味美,且耐储藏,便于携带,富于韧性,煮、炒、炸皆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现为了有别于江苏兴化市,官方不再称之“兴化”,但民间仍叫“兴化米粉”。

炒米粉除日常点心外,还是逢年过节及宴席上的一道乡土风味名菜,特别是中秋佳节“做秋”的家宴上,都有一盘炒米粉,雅称“炒银丝”。

莆田涵江的炒米粉风味独特:米粉松韧,荤素俱佳,菜嫩味香。

莆田涵江炒米粉曾荣获福建省1985年“地方风味名优小吃”称号。

印象中,别的地方是买不到兴化这样白且细的米粉。

其实米粉的做法很多的。

豆浆米粉特别为人们所称颂。

莆田豆浆米粉:莆田豆浆米粉也算是比较出名的美食了。

莆田豆浆炒米粉由纯正豆浆、兴化米粉、干虾仁为主要原料,当然你也可以放一些其它的辅料,准备好调味品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了。

首先,将适量的豆浆烧开,把准备好的米粉用带细网的大勺盛着放进豆浆里,待到米粉烫煮了捞起来。

然后,在炒锅里放适量的油,放些葱丝、蒜茉、虾仁等,倒入烫好的米粉一起热炒几分种。

最后,加适量的调味品,如盐、味精等,视个人口味而定。

这样,一盘乳白带黄、美味十足的炒米粉就出来了!
仙游红团:每年春节,仙游每家每户必做的糕点就是
红团,红团因颜色红,形状圆,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大吉大利之意。

红团是福建莆田传统的汉族美食。

红团颜色红,形状圆,
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大吉大利之意。

红团由皮和馅
两部分构成。

馅一般有糯米馅、绿豆馅、红豆馅三种。


团不但礼重,而且是一种可口的美食。

它不但甜,而且香,
特别是绿豆馅或糯米馅的红团更香、更软,冷却后的红团,表面硬梆梆地,只要稍微加热,马上变软,口感特好。

对于莆田人来说,“红团”意味深长,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另外“红团”的甜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因为食客想吃到自然的、不加色素的食品,所以街上平时卖的“红团”不红了,呈现出原来的淡淡的绿色了。

焖豆腐:焖豆腐,是莆田人对豆腐的创造性应用。

提起焖豆腐这道菜在莆田的农村办婚宴习俗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

莆田地处南方,欣赏的、爱吃的、常做的是卤水豆腐,也只有卤水豆腐才能做焖豆腐。

这是一道莆田人最爱吃的菜,大小宴席、游子回家,必吃这道菜,
做焖豆腐时是先将嫩豆腐捏成豆腐泥。

焖豆
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荤、素之分。

素料,除豆腐
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笋(冬笋或萼
笋)、葱、芫荽、红萝卜等配料。

这些料子都要
切细。

同时还要备好适量的植物油、酱酒、精盐、
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

荤料,来源较广,如瘦猪肉、干虾肉、鲜蛏、海蛎(鲜的或干的都可以)、干贝等。

此外还辅以包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红萝卜等。

这些料子一律切细。

另备鲜豆腐、植物油、酱油、精盐、味精、芫荽、辗碎的炸花生、调打匀的鸡蛋等。

焖豆腐烹法在于焖。

“焖”非用文火不可。

“焖”豆腐与配料凝结在一起,松松软软,爽口不腻,其色红、黄、绿、白,令人赏心悦目,其味清清淡淡,鲜美异常。

焖豆腐之所以也是莆田美食家族里的经典之作。

其一是莆田的豆腐制作工艺比较特殊性、其二是焖豆腐的烹饪工艺比较复杂
兴化泗粉(又称兴化赐粉)的由来:因其外观状若鼻涕,故名泗粉。

泗,古字典解释有鼻涕之意,故得名。

莆田涵江宫口附近有一家口味最正宗。

唐时兴化东甲海堤初成,挡住滔滔海涛,始有莆田南
北洋刍形。

滩涂地盐份多,一般农作物不易种活,惟有黄
豆耐碱,兴化大地多有收获。

莆仙先民对黄豆情有独钟,
将其加工成各类美食,豆丸便是其中一种,江彩萍进宫后
思家乡风味美食,其兄便谴人往长安专做莆仙美食豆丸
进贡,皇上尝后赞不绝口。

因而,在黄石江东东华一带豆
丸也称贡丸。

赐粉系皇宫美食。

类似黄土高原凉面,唐明皇尝莆仙豆丸后,感其味鲜柔嫩,便将其宫中小点泗粉赐予梅妃父母品尝,因莆仙盛产地瓜,淀粉甚多。

各家必备。

邑人将其制作泗粉原料给予改进,再佐以家乡海鲜,便成今日之泗粉式索粉,黄涵一带尤其是梅妃故里称泗粉为赐粉。

意为皇上赐赏之意。

肉类美食(地方特色)
西天尾扁食:在莆仙境内,主要有清汤扁食和燕皮扁食两种。

西天尾扁食属燕皮扁食,以制作工序精细富有独特风味而名闻遐迩,成为一道八闽莆仙大地的一道名牌美食。

特色:西天尾扁食的正宗在于从皮到馅通通是纯手工,尤其是皮的做法极其麻烦:必须将猪排骨上的肉耐心地剔下,然后用木槌使劲锤打,通常2斤肉至少得锤打1个小时,等锤成浆糊状后,加入木薯粉,再用木棒继续锤打,直到它变成薄如纸张的扁食皮。

而肉馅听起来也暗藏玄机———由猪前腿肉加入虾皮手工剁成,看来这扁食真所谓“千锤百炼”了,无怪乎皮厚肉鲜.
历史:扁食工艺久负盛名,自有其传承发展的历史。

据境内老者相传,大约在三十至四十年代时,城西龙桥村有一小商贩名叫阿照,其母子两人最早在前街开“元春”打银店,隔壁开小吃店,专营扁食烫米粉,服务态度良好,且价廉物美,深受境内顾客赞赏。

阿照善于吸取福、泉地区燕皮扁食的制作技艺优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清汤另加猪骨炖煮,并选用西洪村上等兴化米粉烫软后加调料蒜泥、酱、醋、葱花等,使扁食米粉别具风味,清爽可口,固而远近驰名,生意兴旺。

“扁食照”对面是“瑞春”京果店,店主系后卓朱咪及女婿朱灿,两家关系友好密切。

朱灿经常出入向阿照学习扁食制作烹饪技术。

等到有工艺入手他后来便立门户开办扁食店。

朱灿经过实践,在阿照的工艺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成为第一代传人。

此后,西天尾邻近汀林村的翁友梅亦学习经营,继而有乌九、阿富、九炳等几家脱颖而出,并内外取经拜师。

且从技术上有所创新,互相学习。

不但在西天尾街道营业,同时还入村为演戏场所作观众小点,深受欢迎,生意越做越红火。

改革开放后,阿富、九炳等子孙继承祖业,从事扁食生意,规模不断扩大,从扁食担小摊发展为扁食店铺,并在城涵连锁经营,“西天尾扁食”成为莆田风味美食中一道美食,一块名牌。

西天尾扁食享誉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地,许多归国华侨、台胞特地驱车来到西天尾镇中心扁食专卖店购买扁食礼盒作为走亲串友的礼品。

天九湾炝肉:肉有很多种做法,但是莆田这样的炝肉却是唯一的。

这道菜也是莆田人非
常喜爱的一道乡土名菜!莆田炝肉,名曰“炝肉”。


法虽说简单方便,但有不少釉奥妙藏在其中。

如果不
是得其真传,要做出同样的品质和味道很难的。

经行
家指点,才知道要做好这道菜,可要拿出四样功夫来。

其一是选好肉料。

最好选用质地柔嫩的猪里脊肉,再用木槌打烂肉块,切成细丁。

其二是腌渍佳味。

把切好的肉丁放入拌有味精、酱油等的盘中腌制,待入味后取出。

其三是沾糊淀粉。

把肉丁均匀地沾糊上好的淀粉,然后倒入滚沸的汤水里。

其四是掌握火候,入锅15分钟即可。

芥蓝菜叶是用高汤氽过,切细的加进去,菜色鲜生青翠。

这样做出来的炝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如今在莆田的大街上开了很多家天九湾炝肉,来莆游客可以很方便地品尝到莆田炝肉.
荔枝肉:说到炝肉就不能不说莆田的荔枝肉。

莆田的
荔枝最为盛名,并被成为“荔城”。

莆田的风味美食
中的荔枝肉,则是把猪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
刻出功壳状,经油炸之后,做成红色的荔枝肉就好像
荔枝一样,再把荔枝肉混入备好的多味卤料中煮至入
味,装盘时把鲜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餐桌,会让
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在诱你垂涎三尺。

特别是在夏令时节,熟透的荔枝皮色鲜艳,味道芬芳,佐以名师巧制的荔枝肉,一素一荤,浑然天成。

这时如得闲暇,邀三五个好朋友,寻一个幽静处,点一盘荔枝肉,品酒尝菜,体味人生,该是多么惬意!
海鲜美食(味美、可口)
海蛎汤:莆田沿海盛产海蛎,而且价钱便宜,很容易买到新鲜的。

不过一定要新鲜的,
虽然是一种便宜的海鲜,但它要求新鲜程度并不比
其他海鲜低,反而更高些,因此在购买的时候最好
是看着卖主直接从海蛎壳里挑出来,不要怕麻烦。

首先将海蛎轻轻洗净,调上地瓜粉(不要太多,能
成糊状就行),放入沸水中煮熟,撒上切成丝的姜,味道才鲜美。

若是加上切成小块的嫩豆腐,则营养更容易吸收且味道更鲜美。

莆田人基本上都很喜欢海蛎的。

海蛎味道鲜美甘甜。

海蛎汤更是甜中精品。

蛏熘:跟海蛎溜汤一样,同是莆田民间普遍流行的一道风味菜,具有滋补、清热的效用。

蛏一般指缢蛏。

类似于花甲,体细长者称竹蛏。


软体动物,有两扇介壳,生活在沿海浅滩涂里。

莆田沿
海的乡村都有养殖,以涵江哆头所产为佳。

蛏是莆田海
鲜名产之一,其吃法多样。

除加工为蛏干外,鲜煮的有
插蛏、清炖蛏,还有拌和其他配料炒煮的,如鲜蛏炒蛋、
蛏熘等。

特别是蛏熘,是人们喜欢的一道汤菜。

蛏熘是以蛏肉混和淀粉,加上各种调味品制作的汤
羹,也叫蛏羹。

煮法较简单:即将蛏洗净后去壳,再用
适量清水把蛏肉浸泡洗净,捞起沥干
置于盆中与干淀粉拌和均匀。

加工时,先把姜、蒜头之类香料放进已烧热花生油的锅
里,待煸出香味后捞起。

把清水浮出水面时,再把已炒的香料投入,加上精盐、味精、葱花之类佐料脑海许米醋,调匀即成。

肉嫩润滑,鲜甜爽口。

传说旧时某年,沿海一带流行瘟疫,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健康,部分村庄出现人员死亡现象。

而令人不解的是最靠近海边的几个村竟没有
人死亡。

当是民医从治疗病人中悟出一个道理:沿海
的几个村庄都养殖缢蛏,吃过缢蛏制作各类清汤。

原来
是蛏起作用的。

于是在民医的宣传下,浒瘟疫的村庄各
村民都煮起蛏粥吃,果然不久瘟疫就“溜”了,不再
流行了。

老百姓说,是缢蛏把疫病驱赶走了,于是逐渐地在群众中流传一种吃熘驱病的传说。

海蛎饼:相信这个在儿时,很多人都曾品尝过。

用地瓜粉、豆腐为原料,拌葱、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制小瓢中,夹心生海蛎油炸。

酥脆香甜,沾蒜泥酱醋,更爽口宜人。

仙游海蛎饼:仙游的大街小巷必备的小吃。

外出的仙游人在外最怀念的应该就是家乡的海蛎饼,逢年过节回来必然会去街上吃上几张海蛎饼或自家开锅炸上一锅海蛎饼。

海蛎饼为何让大家如此惦念,当然与其绝佳的味道密不可分。

要做好海蛎饼也不是容易的事哦。

首先原料要齐全,白芋头、地瓜粉、海蛎、瘦肉(先腌制好)、蒜苗、生姜、蒜头等。

其次比例要协调,白芋头与地瓜粉的比例在1:2最合适,这样炸的海蛎饼最酥脆而且不油腻。

详细做法:先白芋头磨成浆,与地瓜粉搅拌均匀,加上调味料(蒜苗必不可少)再不断搅拌,使味道均匀。

然后等油锅热上,用特制的小瓢盛上原料,夹心生海蛎及腌制好的瘦肉,入油锅炸。

酥酥脆脆的海蛎饼出锅了,沾上蒜泥酱醋,更加爽口宜人。

点心美食(街头小吃)
煎包:莆田小煎包以其皮薄馅美、多滋多味而出名。

馅料用
瘦肉丁、虾仁米、香菇末、萝卜丝、葱花碎揉合而成,先用煎好的鸡蛋薄片包裹核桃一般大的馅心,再用经过发酵的面粉为皮,捏出菊花瓣形状的封口,然后放入平锅里炽热的花生油上煎约10分钟。

出锅时,小煎包略焦黄色,冒着吱吱热气,飘出阵阵清香,使人食欲大增。

锅边糊:锅边糊薄薄的,做起来也不难,最爱莆田旧四中门口的锅边糊了~很像扁食的做法,也是香飘四溢啊~
提到了锅边糊,自然也要提一提面线糊喽,莆田话叫“插粉”(音译),跟泉州的有点类似,莆田的是用面线和兴化粉一起煮的,加上猪血,小肠。

涵江三角程有个摊子这两样是在一起卖的,一块钱一碗生意爆红火,尤其是天冷的时候吃上一碗,就上一口油条,不用我多说,各位看客心里自然有数。

煎粿:在莆田,有一种叫煎粿的美食,薄如蝉翼,食来脆口,油气既足,香味也佳,实在妙不可言。

但在莆田人的眼里,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岩煎粿最为出名,有“没吃煎粿等于没上石室岩”之说。

煎粿的主要配料是上等的晚米、炒熟的花生仁、芝麻、芹菜、生姜、精盐等。

先是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浸泡二三小时,淘洗净后沥干,再注入清水,用大石磨磨成很稀的乳状米浆,调入芝麻、花生酥、精盐、味精等,搅拌均匀后盛入大陶盆待煎。

煎粿有两个讲究:一要讲究“耍”的功夫,务必看准火候,适量用油,将米浆均匀地“耍”在锅边;二要讲究米浆稀度,越稀越好。

一个平底锅,一份香喷喷的煎粿,2-3元的便宜小食,却能在寒冷的冬天挑逗你的味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