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后佳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后佳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他们就是士。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等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他们尽管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

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做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成为美谈。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

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

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

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

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

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

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

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

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较好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

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

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士因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作为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倨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
性,治国安邦而被看作是一类特殊的群体。

B. 第一段概述了士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引出士文化这一概念,并从传统、个人、国家三个角度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作了简述与评价。

C. 按士的社会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知识分子都属于士,范围极广。

D. 传统的士虽然不当官,不掌权,经济上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极自尊,讲风骨,重义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士人无权无势,甚至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而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但仍有
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言兴邦”。

B.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融会了诸子学说,而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

C. 中国的士文化对个人讲究立身,对国家强调济天下、治天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充满人性和理性,具有刚柔并济的智慧。

D.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 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较科学合理的建议。

C. 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 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士文化生命力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参考答案:
1. D
2. A
3. D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
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强加因果联系,二者之间无因果联系。

B项,第一段第二句话并没有对士文化的内涵特点进行简述。

“瑰宝”“精神食粮”“民族精神”都是从意义作用的角度进行评价的。

C项,根据第二段可知“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这里漏掉了此前提,扩大了范围。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无势”无中生有,也与后文内容“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矛盾。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

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

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

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

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

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

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

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

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

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比如,一盒88 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

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

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

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1. 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 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 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 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2.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 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 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 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C.
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
方向。

D. 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参考答案:
1. C
2. A
3. B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思考时,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创意”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故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C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选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中的“硬指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急可缓”。

C项,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只”改为“注重”。

D 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故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

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

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例如本题选项BC犯了绝对化的错误,选项D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思考时,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应将“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中的“就会”改为“极有可能”。

故选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绝对化的错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狗事件
新加坡希尼尔
他把刀放在侄儿的颈项上。

其实,他不想把刀放在侄儿的颈项上。

他只不过赌了一个时期的马,借了几回的高利贷,抢一次杂货店的钱。

他最终给认了出来。

东藏西躲,躲到大哥那拥挤的三房式组屋去。

那天,大门被敲得惊心胆跳,他一心急,拿了把刀,想从二楼窗口跳下。

妈呀,有辆警车正亮着红色的讯号灯。

“郭友财在家吗?郭友财开门!郭友财听着,我们是——”郭你妈的!我怎能开门,让你们进来抓我!我那孩子的牛奶粉还没有着落,我欠的钱让我想办法去凑足就是了——杂货店,杂货店我才抢了,不,拿了不到五百元!——我不开门,我不开门!不开门也是死路一条!他抓了七岁的侄儿往房间里关了起来。

这是他最疼爱的侄儿,昨天还买了虾饼给他吃。

有人从大门闯了进来,他感觉得出,应该是五岁的侄女开了门。

然后房门又有人在急促的敲着。

“郭友财,郭友财,我们是,我们是……”
“我还你们钱好了!我还你们钱好了!”他心中在呐喊。

“郭友财快开门,郭友财我们是警方人员,郭友财…………”
“郭你妈的,再吵我杀了旺仔!”顿时外边一片寂静,只有房里数声狗吠。

外边的人都说郭友财挟持侄儿为人质与警方对峙。

“孩子是无辜的,放了他吧!我们找个人替他。


外边有人说。

好一阵子没有反应。

最后,房门开了一隙,外边一位老者走了进去,小侄儿给推了出来,房门再关上。

“别动!”友财上前搜身,一旁的黄狗猛吠不已。

从老者右边腰际,搜出一把左轮。

“他妈的,你也来这一套!”友财把刀抛了,用左轮指向老者。

“你不要命了!”
“这把枪跟了我三十年,舍不得拿开!”老者回答得从容。

“也好,你舍不得,让它与你一同归天好了!”
“慢着,先喝杯咖啡如何,你的脸色不太好。

”[]
“别耍花样,我要——”
“报告队长,我们已布置好了,请吩咐——”外边有人提高声量。

“先来两杯咖啡,一杯不要糖。


老者向外边回应。

“你是队长?——”友财有点慌张与惊愕。

“我来日不多,应该由我进来。


老者望着友财:“你抢了几百块钱,只要报了案,上法庭,最多判坐三几个月的牢,你现在这种大手笔,会要你的命!”
“我没有其他选择!”友财有点软化。

“有!”老者从身上拿出一副手铐,说道:“你现在就自首吧!——我倒忘了,那把枪今天忘了上子弹……”友财整个人瘫痪下去,他没有料到,手中的武器,只是虚有其表罢了。

“队长,咖啡来了!”
“咖啡太苦了!”房门再度打开,郭友财戴了手铐与老者一齐走出来。

老者笑着对大伙说:“他刚才都换好了衣服要去自首,谁知道我们先来了一步!”大伙不作声,不太相信他的话。

“哦,就是因为那个小侄,缠着他在房里玩——”老者说得好轻松。

“他刚才不是说要杀旺仔?”有人不服地问道。

“啊哈,你是说那只叫做旺仔的黄狗?该杀该杀,到处随地撒尿拉屎!”
(选自《小小说》)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写“其实他不想把刀放到侄儿的脖子上”这句话必不可少,表现了罪犯并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为后文“队长”成功劝说他投案自首埋下伏笔。

B. 本文情节安排合理自然,松弛有度.例如老者进门交换人质,却从他的身上搜出一把枪,让人替他担忧,外面却又有人喊他“队长”,使气氛更加危险紧张,最后才交待,枪里没有子弹,让人松了一口气。

C. “黄狗”旺仔,在文中起了一个线索的作用,从文中多次描写“黄狗”可以看出.如开头写“屋里有数声狗吠”,老者进屋换人质,“一旁的黄狗猛吠不已”,最后又写“你是说那只叫旺仔的黄狗?”可看出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D. 本文语言口语化,趣味性浓,耐人寻味。

如“郭你妈的”、“他妈的”。

5. “队长”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 本文明明是一次解救人质事件,为什么却以“黄狗事件”为题?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4. C
5. 他是一善良,沉着机智,经验丰富,老到,深谙犯罪心理的老警察。

①沉着机智。

老者被罪犯搜出手枪也不慌,还请罪犯不要慌,先喝杯咖啡。

为了给罪犯台阶,巧妙地运用黄狗的名字替他掩饰。

②经验丰富,老到,深谙犯罪心理。

可以从他劝罪犯自首的情节可以看出。

③善良,替对方着想。

他了解罪犯心理,知道他是被逼的,巧妙的替他掩饰。

6. ①从表现人物形象看,以一个老者的身份对年轻的罪犯的关怀与保护,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能表现“队长”的善良和机智。

②从情节发展看,“黄狗”从侧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结尾“队长”的话““啊哈,你是说那只叫做旺仔的黄狗?该杀该杀,到处随地撒尿拉屎!””相照应。

文章结尾巧妙地运用人狗同名的巧合化解危机,让人在轻松一笑过后又余味无穷,诙谐而幽默。

③从表现主题看,用“黄狗事件”来代替绑架人质事件,体现了对罪犯的体谅与理解,表现了一种人性的关怀,更能表现主题。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黄狗’旺仔,在文中起了一个线索的作用”分析有误。

本文线索是“解救人质事件”,黄狗的几次描写只是为文章结局埋伏笔。

故选C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队长”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队长”是老警察,他请求用自己作人质,将孩子换出来,最后,他知道罪犯是被逼的,所以巧妙的替他掩饰,替对方着想,表明他很善良。

他进屋后,被罪犯搜出手枪也不慌,还请罪犯不要慌,先喝杯咖啡。

表明他沉着冷静。

他劝罪犯自首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经验丰富,老到,深谙犯罪心理。

把罪犯带出来后,面对大伙的质疑,他巧妙地运用黄狗的名字替他掩饰,很机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分析分析小说为什么以“黄狗事件”为标题。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通常可以从小说三要素与主旨的角度分析。

本文的核心事件是一次解救人质事件,事件中,着力表现“队长”以一个老者的身份对年轻的罪犯的关怀与保护,他巧妙地运用人狗同名的巧合化解危机。

以“黄狗事件”为标题更能表现“队长”的善良和机智,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小说中,结尾“队长”的话“啊哈,你是说那只叫做旺仔的黄狗?该杀该杀,到处随地撒尿拉屎!”与前文“一旁的黄狗猛吠不已”相照应,“黄狗”从侧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主旨也是通过“黄狗事件”表现出来的。

用“黄狗事件”来代替绑架人质事件,体现了对罪犯的体谅与理解,表现了一种人性的关怀。

【点睛】小说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景物形象,有事物形象。

形象有主次之分。

分析小说中形象的作用时,可以从该形象本身的特点角度先分析概括,作者塑造该形象有没有表现其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特点,如有对该形象的描写,则要进行相应概括。

然后从该形象与环境的作用角度分析,能不能渲染某种气氛;从该形象与小说中人物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从该形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照应上文或下文,是不是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该形象与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主旨的表达。

最后,如果是次要形象,还可以从该形象与表现主要形象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分析。

如果是事物形象还要考虑该形象有无象征意义、比喻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5分)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5分)
参考答案:
4.B
5.D
6. A
7.(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关键点: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

句意2分)(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用杖打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关键点: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