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时期。
第一节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之所以产生于美国,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改良的需要有关。
首先,行为主义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在西方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于19世纪后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了城市化运动。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他们要适应城市生活,就必须学会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技能,美国社会生活的这一要求促使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同时,工业革命也要求提高生产效率,这就需要对工人的总体活动效果进行研究,而华生所倡导的行为主义,其目标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
进步主义是19世纪90年代在美国所产生的一场广泛的政治革新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启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来对社会进行控制。
行为主义似乎有可能为社会革新者提供一种合理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因此通过运用行为技术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成为一种最有生命力的革新思想。
二、哲学背景
尽管华生反对哲学、拒绝以任何形式的哲学作为自己理论的哲学基础。
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主义却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哲学思想都对其行为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机械唯物主义
工业革命以来,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自然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学科是力学,因此作为当时自然科学成果总结的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
笛卡尔否定了动物的意识,把动物看成一种犹如自动机的机器,试图对身心作机械主义的解释;拉?美特利继承并发展了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在《人是机器》一书中提出了人是一架与电子计算机在性质上没有区别的机器的思想,认为“对心理事件的理解只能根据神经系统内的物质过程来进行”(Rendler ,1987,p149)。
华生在创立行为主义体系时,显然接受了这种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人也是机器,受刺激-反应规律的制约”(叶浩生,1994,p72)。
(二)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他把“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叶浩生等,1998,183)作为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
从这一原则出发,孔德认为科学的资料必须是社会的、公开的事件,是可证实的事实;单独的、私人的意识内省所得到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早期行为主义正是根据这样的标准,放弃了对不可观察的意识的研究而改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了主观内省法而改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黎黑曾指出“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
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黎黑,1990,p416)。
(三)实用主义
相对于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作为美国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对早期行为主义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声称,实用主义就是一种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的哲学,其要点就是强调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华生把不可直接观察和经验的意识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大门之外,把人的行为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把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
这些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神经生理学背景
(一)谢切诺夫的研究
强调神经生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谢切诺夫,他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生理学的客观方法。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反射”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它指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在1863年出版的《脑的反射》一书中,他把意识现象看作是神经反射的特例,认为诸如学习、记忆和思维这样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复杂的反射行为链。
通过对自然科学应该建立在可公开观察的事实基础上的论证,谢切诺夫坚持认为心理学也必须采用同样的客观程序。
这些观点显然影响了华生对心理学性质的看法。
(二)巴甫洛夫的研究
如果没有巴甫洛夫的研究,华生的行为主义也许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巴甫洛夫为华生的心理学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材料。
他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
受巴甫洛夫的影响,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既然如此,就可以利用生理学中的刺激、反应、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客观术语来取代主观的心理、意识等概念,这样就为心理学走向自然科学的行列扫清了概念术语的障碍;而且他还进一步把条件反射作为一种具体的客观方法,并借此达到行为研究和控制的目的。
(三)别赫切列夫的研究
别赫切列夫是俄国另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他发展了一种运动条件作用的方法。
他认为,条件反应指的是肌肉反应,而不是巴甫洛夫所谓的腺体分泌。
别赫切列夫“通过否认对心理事件的主观解释而鼓励行为主义的取向”(Rendler ,1987,p161),如条件性手指收缩并不是由于心理联想的结果,而是在条件性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神经联结。
他于1910年出版了《客观心理学》一书,主张心理学研究应采用客观方法,反对用精神术语来研究心理学。
他还进一步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即使是思维这种高水平的心理过程,也是由较低水平的感觉-运动反射所组成的复合物。
这些观点显然对华生的行为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
四、心理学背景
行为主义的产生虽受美国当时的社会、哲学、神经生理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心理学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其产生的内因。
(一)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后,一直把意识作为其研究对象。
但意识心理学在解决美国社会当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时,第一次感到是那样的无能为力,以至人们对意识心理学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正如巴契勒在概括1906年美国心理学的进展时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学“正在产生不满的潮流”,学术上的纷争、实践上的无能以及社会的不满,最终导致了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这种危机必然导致心理学家开始从另一极来展开研究,实现心理学从研究意识到研究行为的转向。
华生则顺应了心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创立了行为主义这一新的心理学流派,实现了心理学的行为主义革命。
(二)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动物心理学是在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
达尔文认为,动物与人类的表情在发生学上具有共同的根源,从而确立了人与动物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思想。
但达尔文错误地认为,人与动物的心理只有程度的差别,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这导致了研究人的心理时的生物化倾向。
进化论所包含的生物学化倾向被摩尔根所发展,他主张在动物心理研究中,只要能用更低级的心灵作用解释活动,就绝不用更高级的心灵作用来解释,这就是著名的“吝啬律”;桑代克则发展了一种客观的机械学习理论,认为在研究动物的学习时,尽量避免使用主观性的概念,而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具体联结来解释学习。
华生本人正是借助于在动物心理研究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观念和方法而建立起其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三)机能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机能主义本身并不是客观心理学,其创始人杜威和安吉尔都在心理学内部保留了意识,但相对于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已远离了那种纯粹的意识心理学。
1906年安吉尔当选为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他的就职演说被看作是“通向行为主义的一个里程碑”(黎黑,1998,p523),他的整个演说充斥着这样一种观点“机能主义是架于心灵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一座主要桥梁,一个路站,而不是一个自主的持久性运动”(黎黑,1998,p523);卡特尔则公开表示对内省的不满,主张“心理学应把注意力集中于行为而不是集中于意识”(华生,1998,p4),从而导致了一种客观的机能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为华生的行为主义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正如华生本人所指出的“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叶浩生等,1998,p185)。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学科背景以及心理学内部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华生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时代,实现了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