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2论美》word教案 (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 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马克思称赞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
“知识就是力量”(让学生说)
《论美》创作于400多年前,选自培根的作品集——《论说随笔文集》,培根的随笔,皆系劝世箴言式的短文,对世态人情剖析入微、影响颇大。还有如:《论健康》《论家庭》《论勇气》等等。
12论美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思路,理解本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的宽题狭做。3、对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及思想加以赏析。4、能恰当引用课文的语句,说一段话表明自己对美的认识和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和思想
教学过程:
复备
1、导入: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经历战火的城市一片惨象。一天,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事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
明确: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在告诉那些外貌不美的,要抓住机遇,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而对那些“世上的美人”又是在说,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结合二者才是最佳的选择。这可能和作者一直出入宫廷,看到很多贵妇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有很大关系。
三、本文创作于400多年以前,对于培根的观点,我们今天看来是否有什么可以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在同学们的认识里,对于美的观点是否有什么不同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外在美和内在美可以并重。)
“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有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的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欲望和权利,对于美,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理解。远古人认为羽毛装饰头部就为美(甲骨文),后世有又许多人对美进行过论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美”的经典作品,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
(9)理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10)为什么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这儿所说的“美”同“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中的“美”含义相同吗?
(5)什么是最高的美,为什么最高的美是作家无法表现的?
答:因为最高的美是有“美貌和美德结合”的美,即使画家能表现出外在形象的美,但却无法用画笔表现出内心的美(美德),因此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6)为什么说“最高的美”是“奇妙的美”?
答:奇妙在于这种美会发生变化,因为即使外表不美,但在内在美的照射下,别人也会觉得很美。例如:卡西莫多
(2)第二段已经说了“……造物主给了此就不给彼”但后来又列举了一大串两者兼备的人,这是否矛盾呢?
答:不矛盾,因为作者培根在写作时,用词非常准确,“此话也不全对”等词说明了不排除两者兼备的人,因而不矛盾。
其思维非常周密,言词严谨,不愧是哲学家。在议论中留有余地实际上是为了让整个言论更为无懈可击。例如辩论时辩论双方就常是用对方太过极端或完整的语言来击破对方。
答:不同。
这里所说的“美”仅指美貌,因为美貌是会随着青春、岁月的
(11)我的问题:“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似乎在告诉人们,外貌不好的更容易让人感受到他美德的华丽。文章最后又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那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两句话是不是矛盾呢?
四、总结:
现在有不少人考虑整容等等,我想说,很多时候对于自己外表的关注其实是表现了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希望自己变得美一些,无可厚非,过于关注就不是太必要了。我个人比较欣赏毕淑敏在《素面朝天》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我想读几句:
8、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对于美的指标。布置一下作业:寻找一些其他作家论“美”的文章,看看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例如:伏尔泰《论美》韩旭春《美质》
4、作者的结论,我们已经非常快地找到了,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课文,说说文章通过哪几层意思的表达而最终得出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一个结论的。
明确:1、2指出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内在美。
3、4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3、“论美”是一个相当宽的题目,但是本文采取了宽题狭做,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篇文章,看一下,这篇文章是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还是人的美来切入的?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人的美从外在美和内在美来讨论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力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二、我们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是十分精练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格言警句,说说你对他的理解,我们来交换一下。(不理解的也可拿出来讨论)
可能有的句子:
(1)为什么“朴素背景衬托下”的宝石“反而更华丽”?为什么“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能“令人肃然起敬”?
答:因为朴素与华丽有一种反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朴素的背景更能衬托出宝石的华丽、朴实无华能使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尊敬,而且朴实无华本身也是一种美德。)
(3)“颜色”“滑稽”是什么意思?
答:容颜。荒唐可笑,表示培根跟他们持完全不同的意见,感情很强烈。
(4)理解:“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答: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从范围来说,更多就是容颜,是局部的);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从范围上来说是整体的);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
(7)理解“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答: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
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非就能为大众所接受。
(8)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可爱一词恰当吗?
答: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或许是无美可言,但性格和精神世界是另人可敬可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