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
如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 )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
B.2处的火已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
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
2.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
B.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
【答案】1.D 2.A
【解析】读图,1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是良好储油、储气构造,选项A错。

2处为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选项B错。

3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便于储存地下水,选项C错。

4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常常含有化石,选项D正
确。

从地表形态看,1处背斜成山,C处为断层构造,抬升的岩块成山,因此A项正确。

B处位于河流汇入海洋的位置,常常由流水搬运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选项B错误。

D处为角峰,是由于冰川侵蚀而成,选项C错误。

图示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D错误。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4.图中区域(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地层②被断层①切断,因此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形成③的内力作用为变质作用,形成④的内力作用为岩浆活动;⑤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根据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位置可判断,岩层⑥
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处为喷出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d区的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这是唐朝诗人胡玢的诗。

读某河段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6.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由等高线凸出方向和指向标确定,河流应自北向南流。

西
岸冲刷较强烈,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的堆积岸,乙处位于河流凸岸,为堆积岸。

第6题,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

下图为我国两广地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
B.向斜
C.背斜谷
D.向斜谷
8.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它上部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是( )
A.向斜—沉积—断裂
B.向斜—断裂—沉积
C.向斜—侵蚀—断裂
D.向斜—断裂—沉积—侵蚀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①处地貌为谷地,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第8题,图中②处山峰底部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是向斜。

②处左边
和右边的岩层发生了错位,形成断层活动。

T1、T2岩层在此堆积,后来在外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景观。

下图为某内陆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 )
A.甲处以变质作用为主
B.乙处以流水作用为主
C.丙处沉积作用形成凹岸
D.地层形成顺序是③②①
10.据图中信息推测,湖泊( )
A.是由于岩层断裂下陷积水形成
B.冬季水位高是因气温低、蒸发弱
C.水位下降,流域面积不断缩小
D.对丙河的流量仍具有调蓄作用
答案9.B 10.A
解析第9题,据图可知,甲处以岩浆活动为主,并非变质作用,故A项错误;乙处以流水作用为主,为河流的堆积地貌,故B项正确;丙处受流水侵蚀形成凹岸,故C项错误;读图可知,图示地区先形成沉积岩再有岩浆侵入,所以①最后形成,②地层位于③之下,所以②最先形成,故D
项错。

第10题,该处出现断层,湖泊可能是构造湖,岩层断裂下陷积水形成,故A项正确。

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

下图为某区域同一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示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山脊
D.谷地
12.图中甲处岩层的埋藏深度可能是( )
A.280米
B.360米
C.420米
D.480米
答案11.A 12.A
解析第11题,由示意图中的构造等高线判断等高线的数值由外向里减小,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图示地质构造是背斜。

第12题,根据构造等高线的数值判断甲处岩层海拔为60米,根据地形等高线数值判断其海拔为300~400米,因此该岩层的埋藏深度应为240~340米。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

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

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14.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
答案13.C 14.B
解析第13题,T1~T4颗粒物是由流水沉积而成。

古河床和河漫滩部分相对比较平坦,后地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继续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故选C项。

第14题,伴随地壳上升,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河流侵蚀以下蚀为主,A项错;东南岸露出基岩,应该是表层沉积物被侵蚀所致,C 项错;露出水面的阶地在少雨季节可能受风力侵蚀,D项错。

随着地壳抬升,河谷不断变窄,水流速度加快,B项正确。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上有许多谷地。

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
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型谷,如东非大裂谷。

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河相沉积物,请你说出河相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型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好。

(3)谷地海拔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和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地中的河流,提供饮用、灌溉水源、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泥沙堆积,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

解析第(1)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处纬度高,地质历史时期,冰川发育,受冰川的侵蚀,形成“U”型谷;冰川消融后,谷地受河流的侵蚀,形成“V”型河谷。

第(2)题,越往下游,河流携带物质受到的冲刷和摩擦时间越长,沉积物的磨圆度越好;河流下游,河水的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较细;同时受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

第(3)题,河流谷地的热量、水分、土壤、植被等条件较好,
利于人类的活动。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地区河流所在河谷年雨量仅140毫米,集中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盛行偏北风。

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

(1)说出PQ、QR两段河谷地形的差异,并指出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

(2)说明QR河段沙洲形成过程。

(3)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

(4)有人提议在R处筑坝发电,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差异:PQ为峡谷,QR为宽谷。

影响因素:岩石硬度、河流流速。

(2)QR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QR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3)(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4)赞同。

理由:R处为峡谷,筑坝工程量小,上游为宽谷,有利于储水(或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或不赞同。

理由:水量小,可能导致生态破坏(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作答即可)
解析第(1)题,PQ段河谷狭窄,为峡谷地形,QR河谷较宽阔,为宽谷地形。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岩石硬度与河流流速。

岩石坚硬,
侵蚀慢,反之,侵蚀快。

落差大,流速快,河道窄深。

反之,河道宽浅。

第(2)题,图中QR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

在QR段流速缓慢,携带泥沙能力小,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第(3)题,甲处盛行偏北风,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

受南侧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吹送的沙尘沉积形成沙丘。

第(4)题,从地形条件分析,R处为峡谷,筑坝工程量小,上游为宽谷,有利于储水,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所以赞同。

结合该地降水量可知,河流水量小,电站建设可能导致生态破坏,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所以不赞同。

材料一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2020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含解析)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3)冰川作用
(4)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使亚欧板块受挤压抬升。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青藏高原的地质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板块a向下俯冲,结合青藏高原地形及纬度位置,判断板块a是印度洋板块,与材料二图中B处的板块一致。

第(2)问,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该地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3)问,结合材料中“尖尖的金字塔”“山峰外形”和海拔判断珠穆朗玛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

第(4)问,结合板块碰撞、向北运动等分析即可。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