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德州市2016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5.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6页。
满分l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题卷上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第l~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
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8N,F2=1N,若撤去F1,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A.7N,方向向左 B.7N,方向向右
C.1N,方向向左 D.1N,方向向右
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恒力F1和F2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中保持二力方向
不变。
若F1突然减小为1
2
F1,F2保持不变。
则该质点以后
A.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一定相等
C.一定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D.一定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3.如图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开始做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y表示速度,则t=t1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B.若y表示速度,则0~t1,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
C.若y表示位移,则t=t1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若y表示位移,则0~t1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
4.如图所示,一轻绳的一端系在竖直墙上M点,轻绳穿过一轻质光滑圆环O,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物体A。
现用力F拉住轻环上一点,使物体A从图中虚线位置缓慢上升到实线位置。
则在此过程中,绳中张力F T、力F和力F与水平方向夹角 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F T 保持不变,F 保持不变,夹角θ逐渐减小
B .F T 保持不变,F 逐渐增大,夹角θ逐渐增大
C .F T 逐渐增大,F 逐渐减小,夹角θ逐渐减小
D .F T 逐渐减小,F 保持不变,夹角θ逐渐增大
5.如图所示,小船以大小为1v (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上游河岸成θ角的速度从O 处过河,经过一段时间,正好到达正对岸的'O 处。
现要使小船在更短时间内过河并且也正好到达正对岸'O 处,在水流速度2v 不变的情况下,可采取下列方法中的
A .只要增大1v ,大小,不必改变θ角
B .只要增大θ角,不必改变1v 大小
C .在增大1v 的同时,也必须适当增大θ角
D .在增大1v 的同时,也必须适当减小θ角
6.甲、乙两颗圆球形行星半径相同,质量分别为M 和2M ,若不考虑行星自转的影响,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甲、乙行星表面所受万有引力大小相等
B .两颗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甲=2g 乙
C .两颗行星的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v 甲>v 乙
D .两颗行星的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v 甲<v 乙
7.如图所示,小球A 位于斜面上,小球B 与小球A 位于同一高度,现将小球A 、B 分别以1v 和2v 的速度水平抛出,都落在了倾角为45°的斜面上的同一点,且小球B 恰好垂直打到 斜面上,则1v :2v 为
A .3:2
B .2:1
C .1:1
D .1:2
8.如图所示,物体A 、B 的质量相等,在不计摩擦阻力的情况下,物体A 自距地面H 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
以地面为参考平面,当物体A 的动能与其重力
势能相等时(物体B 未到达滑轮处),物体A 距地面的高度是
A .
23
H B .13
H C .45
H D .15H 9.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受到与水平方向成 角的恒定拉力F 作用,从静止开始沿水平地面运动,在时间t 内,拉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
若仅改变上述某一个量,物体仍保持从静止开始沿水平地面运动,下列可使拉力做的功为2W 的是
A .物体质量减小为
2
M B .拉力增大为以2F C .做功时间增长为2t D .α角从60°变为0°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斜劈在粗糙水平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右滑动,在此过程中,质量为优的光滑小球在斜面上恰好与斜劈保持相对静止。
已知斜劈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μ,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与斜面间的压力大小是mgcos θ
B .小球与斜面的加速度大小是gsin θ
C .地面对斜劈的支持力大小等于(M+rn)g
D .地面与斜劈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
11.在某星球A 表面,宇航员把一质量为m A 的重物放在地面上,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A ,现用一轻绳竖直向上拉重物,让绳中的拉力F T 由零逐渐增大,可以得到加速度a 与拉力F T 的图象如图甲所示;再把一质量为m B 的重物放在另一个星球B 表面上重复上述实验,也可以得到加速度a 与拉力F T 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星球B 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B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m A <m
B B .m A >m B
C .g A =g B
D .g A >g B
12.已知一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倾角为θ,以恒定的速度顺时针转动。
某时刻在传送带适当的位置放上具有一定初速度质量为m 的小物块,如图甲所示。
以此时为t =0时刻,小物块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甲图中取沿传送带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乙图中
12v v >)。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0~t 1,内传送带对小物块做正功
B .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
C .0~t 2内传送带对小物块做功为22211122
mv mv - D .0~t 2内小物块与传送带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大于小物块动能的减少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实验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l3小题4分,第14小题8分,共12分。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13.(4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一附有白纸的木板 竖直放在铁架台和弹簧所在平面后,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1)如图甲所示,在白纸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 ;
(2)取下钩码然后将两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 ,记录细绳套AO 、BO 的 及两个弹簧测力计相应的读数F A 、F B 。
图乙中A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 ;
(3)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弹簧测力计拉力F A 、F B 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丙所示,请用作图工具在图丙中作出F A 、F B 的合力F ';
(4)已知钩码的重力,可得弹簧所受的拉力F 如图丙所示;
(5)观察比较F 和F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以验证。
14.(8分)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刻度尺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
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跨过定滑轮用细绳连接。
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
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
用刻度尺测出此种情况下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
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
(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2)滑块与斜面问的动摩擦因数为。
(3)(多选)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三、计算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l5小题l0分,第16小题l2分。
第17小题l8分。
共40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请把解答过程写在答题卡上。
) 15.(10分)一科研小组设计了一种新型发射装置,某次实验中,将小球从离地高25m处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发射,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后落回到地面上。
(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
(1)小球到达距发射点l5m处所用的时间;
(2)小球落回地面时的速度多大。
16.(12分)如图甲所示,一半径R=1m的竖直圆弧形光滑轨道,与斜面相切于B处,圆弧轨道的最高点为C,斜面倾角θ=37°。
t=0时刻有一质量m=2kg的小物块沿斜面上滑,其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若小物块恰能到达C点。
(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块到达C点时的动能;
(2)物块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结果可保留根式);
(3)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7.(18分)如图所示,与水平方向成θ=37°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两传动轮间距为l AB=9m。
一质量为M=1kg的长木板静止在粗糙地面上,其右端靠着传送带,现将一质量为m=1kg且可视为质点的滑块轻放在传送带顶端B点,滑块沿传送带滑至底端并滑上长木板(传送带与长木板连接处无机械能损失)。
已知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
μ0.5,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2=
μ0.4,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
μ=0.1,g=10m/s2,sin37°=0.6,cos37°=0.8。
求:
v的大小;
(1)滑块刚滑到长木板上的速度
(2)从滑块滑上长木板到二者一起停下所用的时间;
(3)为保证滑块不从长木板上滑下,长木板的最小长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