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山东潍坊中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二○○三年潍坊市中考卷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4题。
(12分)
青虫之爱[毕淑敏]
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
早春天,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
待她走进教室,我们都屏气等着那心惊肉跳的一喊,不料什么声响也未曾听到。
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
一天,她到我家中作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
我摘青椒的时候,突然从蒂旁钻出一只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一样扔出老远。
待柿子椒停止了滚动,我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
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个小虫,何必如此慌张。
”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
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
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
”
“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小的时候,是不怕虫子的。
有一次妈妈听到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红又肿,旁边一条大花毛虫正在缓缓爬走。
我妈知道我叫虫蜇了,赶紧往我手上抹牙膏,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真魂出窍。
”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
我们在林阴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
“我第一个反应是像以往一样的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
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
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智也是从来没有的清醒。
”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
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
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了解了当年我的妈妈,让我一生对虫子这种幼小的物体骇之入骨,一方面保护了我,一方面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把一种新的恐惧,注入到我的心里。
如果我大叫大喊,那么这根恐惧的链条,还会遗传下去……”
“我颤颤巍巍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虫子的体温,比我的手指要高得多,它的皮肤有鳞片,鳞片中有湿润的滑液一丝丝渗出,头顶的茸毛在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着,比针尖还小的眼珠机警怯懦……”
女友说着,我在一旁听得毛骨悚然。
只有一个对虫子高度敏感的人,才能有如此令人震惊的描述。
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
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
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
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
虫子没什么可怕的。
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
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
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
“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
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
”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
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
1.文中说“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我”为什么感到“愕然”?(2分)
2.文章多处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请任选一处描写人物动作或心理的文字,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并分析其作用。
(3分)
3.文章中有“我”和“女友”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这篇文章着力描写的主要人物?为什么?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推断不合理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男生用飘落的杨花坠都能把女友吓昏过去,是为了表现女友怕虫子的程度之严重。
B.女友小的时候是不怕虫子的,在她被一条大花毛虫蜇过之后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看到虫子就真魂出窍。
C.女友的母亲只要看到女友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吓唬她,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她,只是方式不恰当。
D.女友为了女儿,经过长期艰苦锻炼之后,由过去极端惧怕虫子变得见到虫子一点儿也不怕,神态自若。
E.作者通过写女友凭着对女儿的爱,战胜了见到虫子就惊恐万状的毛病的经历,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7分)
病毒的秘密
①病毒和细菌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当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时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离开了安乐窝的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②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
但病毒会“变异”,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变异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5.文章第①段主要使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从中选择一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3分)
6.影响病毒对人体的杀伤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请阅读文章第②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2分)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病毒和细菌一样,都只是仅仅拥有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
B.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部,靠“窃取”现成的营养生存。
C.病毒“变异”之后,就全都变成了具有更大的“杀伤力”的病毒。
D.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病毒对人类就没有威胁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
(14分)
文章五诀
①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
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
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
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
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
②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或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
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
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
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
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
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追悼会现场说起,是形;讲张思德烧炭,是事;沉痛哀悼,是情;为人民服务,是理;引司马迁的话,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是典。
“五诀”俱全,如山立岸,沉稳雄健,生机勃勃。
有人说马克思的文章难读,但是你看他在剖析劳动力被作为商品买卖的本质时,何等的生动透彻:“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具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róu)。
”在这里,“形”字诀的运用,已不是一个单形,而是组合形了。
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
③常有人抱怨现在好看的文章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只会用单一法。
十八般兵器你只会勉强使用一种,对阵时怎能不捉襟见肘,气喘吁吁。
不要说你想“俘虏”读者,读者轻轻吹一口气,就把你的小稿吹到纸篓里去了。
前面说过,形、事为实,情、理为虚,“五诀”的运用特别要讲究虚实互借。
这样,纪实文才可免其浅,说理文才可避其僵。
④“文章五诀”说来简单,但它是基于平时对形、事、情、理的观察提炼和对知识典籍的积累运用。
如太极拳的掤
(bīnɡ)、捋、挤、按,京戏的唱、念、做、打,全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
高手运笔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忽如霹雳闪电,忽如桃花流水。
8.文章第②自然段在论证时,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请作简要分析。
(3分)
9.文章中画线的句子“‘五诀’的运用特别要讲究虚实互借”中的“互借”应如何理解?(2分)
10.作者在表达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多处使用比喻,请摘出其中的一处,分析其作用。
(3 分)
比喻句:
分析: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试简要分析。
(3分)
12.填空。
(3分)
⑴文中提到的范仲淹是(填朝代名)政治家、,初中学过他的文章《岳阳楼记》。
(1分)
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15分)
井冈瀑布[黄文山]
①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再看不到山野间那一丛丛火焰般燃烧的热烈景象。
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的浓绿。
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当然还是瀑布。
②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
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
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
,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
③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当然各有好处。
缆车是从高空俯瞰
..
的水面缓缓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样的高度看着万斛(hú,容器)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象。
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
这最后的一刻,似乎不像起始那样有序,但却变化万千,极其壮观。
瀑布的一下方,是一面空潭。
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
风忽忽闪闪,挟着水花和雾气,在峡谷间游荡。
其实,在瀑布的中段,瀑流的下落就起了变化。
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于是,一帘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经变幻的生命景象。
④井冈山落差最大的瀑布——飞龙瀑布则在五指峰下的水口。
150米高的瀑布如同一幅巨大的壁挂高悬于天地之间。
沿着石砌小道往下走,老远就能听到喧腾的水声,在山谷轰鸣。
待走到瀑布近前,更觉得气势不凡。
瀑
布不是一泻直下,而是折成两叠,上一叠,似乎是斜刺里冲出的一支奇兵,急骤驰骋
,势不可当;下一叠,则如
..
千军万马,漫山遍野而下,但见戟戈耀目,烟尘滚滚,盈耳则是风萧马嘶,吼声如雷。
⑤在瀑布的上方,所看到的情景却完全不同。
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
水流十分平静,从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瞅轻轻地跳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节奏欢欣而舒缓。
可是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如平静的生涯已经走到尽头,于是搬样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
也
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许它们谁也没有想到,这身不由己的一跃,竟使得生命的瞬间
..
⑤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再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
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日子过得单调而轻松。
其实,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
①六月,在并冈山旅行,听听瀑布的喧响周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呼唤。
是大地律动的脉搏。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
13.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
(3分)
(1)俯瞰.():
(2)驰骋.():
(3)瞬.间():
1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龙潭瀑布的?请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3分)。
15.有人将文章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文字做了如下的改写,你认为改写得有没有道理。
请作简要分析。
(3分)原文: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
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
改文:有的,直流到底,有的慢慢落下,有的溅上岩石又流下去,还有的……
16.仿照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倘若没有
....这样一道绚
....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
....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
丽的生命华彩”这句话的形式,仿写一句话,要求用上例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景部分极力渲染瀑布的壮观与辉煌,使后面的议论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B.世界上任何一条小溪,只要给它们机会,都能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万丈飞瀑。
C.小溪变成瀑布,是因为它们不甘平庸,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主动寻找机会。
D.本文作者多次运用拟人化的笔法,将瀑布描写得充满活力而又富有情趣。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
(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周元公集》)[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藉,皆并列盘餐,而王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简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节)注:①荷钱:措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ù):异香。
18.将甲文中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2分)
予独爱莲之,。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面山而.居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乃记之而.去 D.溪深而.鱼肥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2)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已:
21.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
22.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4分)
第二部分写作(60分)
六、作文。
(60分)
23,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助分)
小强转入了一所新学校;面对全新的环境,他有许多方面感到别扭,心里十分苦恼。
他经常想起过去的同学、老师、教室、操场……学习也渐渐没了劲头。
班主任看出了他的想法,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人会经常面对陌生的环境,明智的人会尽快适应,并善于利用有利的因素创设适于自己成长、生活的环境。
”
小强听懂了班主任老师的话,调整了心态和做法,慢慢地,他觉得一切都好了起来。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一个人,一个单位,都会经常面临新的环境,你觉得该如何适应环境、影响环境、改善环境、利用环境?
请你以“创设有利的环境”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认识,也可以编故事。
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创设有利的环境”的范围之内。
(四十)二○○三年潍坊市中考卷语文试卷答案
第一部分阅读
一、(12分)1.女友现在不怕虫子了,而过去她是很怕虫子的。
2.答案示例:⑴动作描写:我颤颤巍巍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分析:“颤颤巍巍”地“伸”出手写“女友”害怕的样子,“捏”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很开心地咧着嘴”,但这“开心”是“假装”的,写“女友”为了让女儿不害怕,强忍恐惧故作镇静地看虫的细节。
表现女友为了女儿,内心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用外在的动作表现内心斗争的激烈。
真切感人。
⑵心理描写: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
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
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分析:真比“百年”还难“熬”表现内痛苦感受。
“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表现“女友”作为母亲的责任感,表现母爱的伟大。
3.“女友”是这篇文章着力描写的主要人物。
本文写“女友”凭着对女儿的爱战胜了怕虫子的毛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4. B D(B项错,原文中女友怕虫子的条件反射是妈妈一来二去吓唬造成的;D项错,原文中说“怕还是怕啊”说明女友并不是一点儿也不怕,而是“已经能练得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
二、(7分)5.作比较:将病毒和细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更加突出病毒体积小、结构简单的特征。
打比方没把病毒比喻成刚出生的婴儿,说明病毒的生存能力弱。
把抽象的内容说得通俗易懂,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6.⑴病毒的变异⑵人群的免疫力7.B(A项错,病毒整个“家当”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但细菌结
构就复杂得多,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C项错,原文中说“变异的病毒”和原来不同了,“可能”变成了杀伤力更大的病毒,但不是全都变成了;D项错,文中意思是病毒对“人类的威胁”“小得多”而不是“没有”)
三、(14分)8.文章第②自然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开始用几句话概括说明“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锈的五彩文章”,然后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最后用“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进行总结。
9.互借指“五诀”中的各种写作手法综合使用。
10.答案示例:⑴比喻句: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捞出一首乐曲,只跑或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
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
分析:把运用“五诀”中的一诀比喻成用一根单弦弹一首乐曲、只跑或跳织组一场体育比赛,说明其单调,生动形象.易于让读者明白只用“五诀”中的一诀的弊端。
⑵比喻句:十八般兵器你只会勉强使用一种,对阵时怎能不捉襟见肘,气喘吁吁。
分析:把各种写作手法比作“十八般兵器”把写作内容丰富的文章比作战场对阵,把只会使用一种写作方法比作只能使用一种兵器,贴切而形象。
很容易使读者理解。
11.本文的中心论点:一篇文章如果单就写作本法功来看,必须富有变化才算好文章。
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12.(1)北宋文学家(2)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15分)
13.(1)俯瞰.(kàn):俯视,向下看(2)驰骋.(chěnɡ):奔驰(3)瞬.间(shùn):极短的时间14.作者是按参观顺序描写龙潭瀑布的(“空间顺序”“移秀换景”也可)”先写泉流最初跌落的情景,再写瀑布最后跌落的景象,最后写瀑流中段的状态。
15.原文使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瀑布之水的姿态写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情趣。
16.答案示例:倘若没有前进路上的坎坷险阻,倘若没有与困难斗争的艰苦历程,自然,也便没有成功后胜利的喜悦。
17.C (作者认为,小溪变成瀑布是因为小溪没有其他的选择,是身不由己)
五、(12分)
1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9. C(“摘而藏之”中的“而”和“乃记之而去”中的“而”都表动作顺承,A中“而”表修饰,B中“而”表转折,D中“而”表并列)20.⑴鲜:少⑵已:停止21.⑴能够在远处观赏却不轻易地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22.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
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第二部分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