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芙蓉女儿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芙蓉女儿诔》在中国祭文史上的地位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这已成为公论;它是一部空前的“文备众体”的小说杰作,也逐渐为研究家们所认同。

从《红楼梦》所涉及的各种文体来看,曹雪芹是自觉地以此多角度地描摹人物,表现主题。

我认为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有“传文体之意”。

因为“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下至医卜星相。

想八斗之才,又被曹家独得”。

据粗略统计,小说中包孕的文体有序、偈、诗、词、曲、赋、联话、匾额、启奏、颂、戏曲、骈文、书信、诗论、邸报(公文)、笑话、酒令、谜语、儿歌、民谣、对联、策论、诔文、八股文……几乎对我国文体囊括无遗。

下面将以《芙蓉女儿诔》置于中国古代哀祭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一观照,体会一下《红楼梦》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

中国古代祭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告文、祀文、祷文、祈文、谢文、赛文等数十种名称。

而作为古代祭文的一个重要门类,诔辞的发生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

自先秦到清末,诔辞长盛不衰。

第一,作为一种为掉念死者而创作的文辞,诔辞与谥法密不可分,要给某人赐加某谥号,须有诔辞记述累列其生平功德,根据诔辞再选定加何种谥号。

因此说,诔辞是议定谥号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必要环节,
没有诔辞即无法议定谥号。

要之,诔辞渊源于议定谥号这一古代礼制。

第二,诔辞发生的时代不会早于西周,刘勰曾总结说“夏商已前,其辞靡闻”。

因为谥法自西周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死后议谥对死者不恭不敬,有失君臣父子之义,遂废除了古老的谥法礼制。

汉代重新恢复了谥法,直到清代仍沿袭不改;因此,诔辞自汉至清一直在发展。

第三,诔辞先前仅仅用于上对下,即所谓“贱不诔贵,幼不诔长”。

这也是由谥法所规定和限制的,因为谥号非人人可以享有,而只局限于君主、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谥号可以赐加于一般人,诔辞也就可以祭悼一般人了,所谓“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的樊篱逐渐被打破。

第四,因为诔辞渊源于谥法,所以诔辞在总结累列死者生平事迹时,大多谥美讳恶、褒多贬少,一般都是对死者美德善行的褒扬,很少有对死者恶行秽德的记述,扬善隐恶是诔辞的基本特质。

第五,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议定谥号这一丧葬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启了后世祭悼者宣读祭文的先河。

当代追悼会上的“致悼词”这一必要环节也不过是从古代宜读诔辞这一礼制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流传下来的先秦诔辞很少,而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诔辞发展就达到了顶峰,一些作者就因擅长写作诔辞而名垂后世。

例如有曹植的《王仲宣诔》和颜延之的《阳给事诔》和《陶征士诔》等。

他们都是写作诔辞的高手。

关于唐以后的诔辞,由于谥法的简化,哀辞和祭文的发展,唐宋时期诔辞逐渐式微。

据初步统计,唐宋八大家中,很少有人写作诔辞,而哀辞、祭文却留存颇多。

明清以后,写作诔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古代祭文史上,《芙蓉女儿诔》是第一次将诔辞嵌入小说中的,并且使之成为全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小说中,也不无运用祭文结构情节、描摹人物者,例如《三国演义》中就有诸葛亮的祭周瑜文等等,但是这些祭文大都篇幅较短,有的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

而像《芙蓉女儿诔》这样“洒泪泣血”的长篇结构,在中国小说史上同样尚属首次,因此,它不论是在中国祭文史上,还是在中国小说史上,都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芙蓉女儿诔》见于《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被迫害致死,宝玉为祭奠她的英灵,遂作此文。

关于这篇诔文的创作,小说中有一段文字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祭文观颇有益处:
……独有宝玉一心凑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笑蓉,想起小丫环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

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

想毕,便欲行礼。

忽又止住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仅周备,方为诚敬。

”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

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蘋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

’原不在物之贵贱,
全在心之诚敬而已。

此其一也。

二则诔文挽词必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

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失悲戚。

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

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

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好文作出来。

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榖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儿女诔》,前序后歌。

又备了四样晴雯所毒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

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
诔文一方面热烈地赞颂了晴雯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对迫害晴雯的邪恶势力给予了控诉和诅咒。

作者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比喻她资质的纯洁高尚;以鹰鸷遭罦罬、茞兰被芟比喻她与当时污浊社会的格格不入;以贾谊受屈被贬,鲧因刚烈被杀比喻她的遭受迫害。

对于迫害晴雯的人间鬼蜮,则以“箝詖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给予鞭笞。

晴雯在人间无有自由,抱屈夭亡,作者祝愿她
死后能在天国成为芙蓉花神,上天入地,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样,才能与她那高洁的品格相侔。

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它基本上概括了晴雯的高洁品格,即诔文所言“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同时也道出了晴雯之夭乃是由于他人的怨恨和诽谤。

袭人的谗言,王善保家的告状以及其他人的落井下石,仅仅是造成晴雯之死的导火线罢了,其根本原因乃是为王夫人等封建统治者所不容,她的率性而行、遇事便发、仗义直言、刚肠疾恶的品行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冰炭不容。

晴雯之死,对宝玉的心灵打击很大,联想到小丫头见“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而见景生情、遂编诌出晴雯死后做芙蓉花神的话,宝玉认为晴雯也配当芙蓉花神,于是借诔文以传情,读诔文以“定谥”。

在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中,芙蓉是一种高洁的花,曹雪芹极为赞赏晴雯的高洁品格,她的确如“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褒玩,’(周敦颐《爱莲说》)的莲花,她生为贞女,殁作高洁的主管芙蓉之神,这样的构思是何等的巧妙啊!晴雯多蒙他人诽谤和怨恨,她死后成为主管芙蓉花神是多么的合适啊!
从《红楼梦》全书的诗词曲赋来看,《芙蓉女儿诔》是其中最长的一篇,它以优美的文字和诚挚的情感表现了作者超人的艺术才华。

从全
书的情节构思来看,无论《红楼梦》的总回数是一百二十回还是一百一十回,第七十七回已经进入全书创作的关键阶段,许多重要人物的命运结局都将在此后连续而迅速地写出,由盛至哀的悲剧将趋于高潮。

因为在宝玉所翻阅过的“薄命册”里的十几个“薄命女”,在前八十回中写出结局的只有秦可卿和晴雯。

惜墨如金的曹雪芹将《芙蓉女儿诔》置于第七十七回,是大有深意存焉。

更显著矣。

,宝玉虽诔晴雯而实诔黛玉,原来作者是以晴雯的悲惨遭遇来衬托暗示黛玉的不幸结局。

于此可知,《芙蓉女儿诔》在推动情节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它完全符合曹翁开篇所倡导的“追踪隧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的美学观。

纵观中国古代诔文,它们大都是通篇四言的模式,正如吴讷《文章辩体序说》所谓“大抵诔则多叙世业,故今率仿魏晋,以四言为句”;诔文的内容一般不出歌功颂德的范畴,传体颂文、录行荣始有余,选言哀终、写情抒哀不足,文学的因子较少。

《芙蓉女儿诔》则摒弃了一般诔文四言的旧套,继承了楚辞的比兴写法,借美人香草手法抒发自己的爱憎之情,其间又创造性地变为招魂式的骚体楚歌,这种空前的创造完全打破了诔文的传统模式。

在“定谥”之后已经可以结束诔文时,又接续了骚体楚歌以招晴雯的灵魂,招魂之歌后又续写设想晴雯在天上主管芙蓉的自由而美好的生活,用以反衬贾府的黑暗。

就结构言,这样的诔文是独一无二的,就内容言,这样的诔文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作,就全书情节发展言,它的铺垫作用是十分有力的。

要之,《芙蓉女儿诔》诚如曹翁所言是“洗旧翻新”、“新鲜明致”、“不
落俗套”的杰构,是对“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的诔文的拨乱反正,它无论在中国祭文史上,还是中国小说史上,都应占有非常显要的地位。

《论芙蓉女儿诔》
在中国祭文史上的地位——《红楼梦》探微之四
作者:学玄x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10级建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