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一-广西民族高中2018至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广西民族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
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

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 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B. 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 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D.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 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
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C. 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 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理解错误,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项,“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说法绝对,原文是“几乎每一次”。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说法绝对,原文第三段的内容是“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这里表述太绝对。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绛的美丽人生
黄薇
2012年的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1岁生日。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当时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

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

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

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

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杨绛的同乡费孝通暗恋着杨绛,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
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有段名言:“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

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总是笑嘻嘻的。

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唐吉诃德》。

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

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

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
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原载《文史参考》,有删改)
4. 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B. 这篇人物传记语言朴实,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C. 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D. 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5.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说“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6.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

”“不争”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行为?
【答案】4. A 5. ①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

②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手稿、笔记。

③捐献稿费
6. ①年近六十被下放干校,她总是笑嘻嘻地坚持学习;②“文革”中备受折磨时仍坚持完成译著《堂吉诃德》。

③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我认为杨绛先生的“不争”是一种淡泊名利的表现。

也是杨绛先生才活出了智慧,精彩,成功,长寿的原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要求选出“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项,“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理解有误,这是借钱钟书母亲之口侧面表现杨绛先生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认真梳理归纳各个段落或者部分的意思,然后按照题干要求筛选、分析概括即可。

文章说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说“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要求概括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结合文章可以理解,“打扫现场”就是处理钱钟书先生去世后的事情,文章中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杨绛先生自己的“现场”,“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可以概括为杨绛先生自己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二是为钱钟书先生“打扫现场”,即“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概括为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手稿、笔记;三是对于他们稿费的处理,即“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概括为捐献稿费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

” 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找出“不争”表现在哪里,并说明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行为。

分析文本,“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

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总是笑嘻嘻的”,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年近六十被下放干校,她总是笑嘻嘻地坚持学习;“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写出杨绛先生“文革”中备受
折磨时仍坚持完成译著《堂吉诃德》;“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可见杨绛先生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杨绛先生的“不争”,见出她的心态淡定、淡泊名利、不去追求身外之物,而是专心致志的研究学问,而这也恰恰表现杨绛先生生活的智慧和精彩,这是她长寿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相
江峰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

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脑瘤的一种,致癌率极高。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插磁卡的电话,就安在病房门外三四米远的地方,由于手机的普及,已经鲜有人用了。

楼下的小卖部卖电话卡,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上给家里打电话。

男人的声音很大,虽然每次他都刻意关上病房的门,可病房里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每天,男人都在事无巨细地问儿子,牛和猪是否都喂饱了,院门插了没有,嘱咐儿子别学得太晚影响了第二天上课,最后,千篇一律地以一句“你妈的病没什么大碍,过几天我们就回去了”作为结尾。

女人住进来的第四天,医院安排了开颅手术。

那天早晨,女人的病床前多了一男一女,看样子是那女人的哥哥和妹妹。

女人握着妹妹的手,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男人的脸。

麻醉前,女人突然抓住了男人的胳膊说:“他爸,我要是下不了手术台,用被褥把我埋在房后的林子里就行。

咱不办事儿,不花那个冤枉钱,你这回一定要听我的啊!”女人的声音颤抖着,泪,哗哗地淌了下来。

“嗯,你就甭操那心了。

”男人说。

晶亮的液体一点点地注入了女人的静脉。

随着女人的眼皮渐渐垂下,男人脸上的肌肉一条条地僵硬起来。

护士推走了女人,男人和两个亲戚跟了出去。

只过了一会儿,男人便被妻哥扯了回来。

妻哥把男人按在床上,男人坐下,又站了起来,又坐下,一只手不停地捻着床头的被角。

“大哥,你说,淑珍这手术应该没事儿吧?”男人定定地瞅着妻哥,脸上的神情看上去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说了没事就应该没事儿的,放心吧!”妻哥安慰着男人。

二十分钟后,男人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被妻哥扯了回来。

如此反复了五六次,终于,女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被推了回来。

女人头上缠着雪白的纱布,脸色有些苍白,眼睛微微地闭着,像是睡着了。

手忙脚乱地安排好了女人,男人又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拎了一包东西。

一向都是三个馒头几片榨菜便打发了一顿饭的男人,这次破天荒地买回了一兜包子。

男人不停地劝妻哥和妻妹多吃点儿,自己却只吃了两个,便端起了水杯。

那个傍晚,不知是忘了还是其他原因,男人没给家里打电话。

晚上,病房里的灯一直亮着。

半夜,我起来去厕所,看到男人坐在妻子的床头,像尊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瞅着女人的脸。

第二天上午,女人醒了,虽不能说话,却微笑着瞅着男人。

男人高兴地搓着手,跑到楼下买了许多糖,送到了医生办公室,送到了护士台,还给了我和邻床的山西老太太每人一把。

女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摘掉氧气罩的第一天,便又开始闹着回家。

男人无奈,只得像哄孩子似的不停地给女人讲各种看来的、听来的新鲜事儿,打发时间。

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每天傍晚,男人又开始站到楼道的磁卡电话旁,喋喋不休地嘱咐起了儿子。

还是那么大的嗓门儿,还是那些琐碎的事儿,千篇一律的内容我都能背出来了。

一天晚上,我从水房出来,男人正站在电话旁边大声唠叨着:“牛一天喂两回就行,冬天又不干活儿,饿着点没事儿,猪你可得给我喂好了啊,养足了膘儿,年根儿能卖个好价钱。

你妈恢复得挺好,医生说再巩固几天就能出院了……”
男人自顾自地说着,一边的我看得目瞪口呆。

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电话机上,根本没插磁卡!
撂了电话,男人下意识地抬头,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

“嘘——”男人的食指放在嘴边,示意我别出声。

“大哥,这会儿不担心你家的猪和牛了?”我一脸疑惑地瞅着男人,小声问了一句。

“牛和猪早托俺妻哥卖掉凑手术费了!”男人低低地回答,随即冲我做了个鬼脸儿,用手指了指病房的门。

我恍然大悟。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女人”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吵着要回家,最大原因是是家里穷心疼钱。

B. “我”住进病房后不久,就了解了“对面那对夫妻”家里的基本情况,说明“我”是一个心思细密、爱管闲事的人。

C. 小说层层铺叙故事,娓娓道来,结尾出人意料,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特别是在妻子进入手术时“男人”一系列动作的描绘,那种不安、紧张、担心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E. 发生在夫妻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反映了人世间平凡、质朴又伟大的爱,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情感的赞颂。

8. 小说在刻画“男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真相”做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并说明用这个标题的效果。

【答案】7. BC 8. 淳朴敦厚:打电话的话语。

机智聪明:安慰妻子、隐瞒真相。

有担当:承担家庭责任。

懂感恩:感谢医生护士。

重情义:夫妻之爱。

9. 意蕴:①事件真相。

小说首先制造的是一系列的假象——“男人”每天打电话,最后才知道电话是空打的。

夫妻关系演绎了人间真实的故事,扣人心弦。

②感情真实。

夫妻之爱,质朴纯正;夫妻恩爱,相濡以沫。

③社会真相:人间有真情,世间有大爱。

农村经济的不发达让人担忧。

效果:造成悬念,出人意外,引人入胜。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

B项,“说明“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