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38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十段“愚蠢到了极点!”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
3.第十二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5.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走进作者
【利哈乔夫】(1906— 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 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 作家、文艺理论家。
字词正音
恪守 (kè) 箴言 (zhēn) 自吹自擂 (léi)
允诺 (yǔn) 妨碍 (ài)
矫揉造作 (jiǎo)
愚蠢 (chǔn) 絮絮叨叨 (dāo) 积淀 (diàn)
谚语 (yàn) 大发雷霆 (tíng) 贸然 (mào)
5.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论教养”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了真正“有教养” 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认为“教养”很深刻,它折射了一个人对 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就是“尊重”。
文本精读 阅读第1、2段,思考:
第1段与第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1段的作用: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 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 说服力。
3.分析本文作为议论文在论述上的特点。
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 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3.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②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③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④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 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 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 尊重。
《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 册 部编版(38张)
品味赏析 1.判断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1)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 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 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涵养 (hán) 汲取 (jí)
遵循 (xún)
尴尬 (gān gà)
词语解释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kè)守】严格遵守。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 而又愤恨。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 的教养。
《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 册 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版(38张)
《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 册 部编版(38张)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恭的表现; 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的名人故事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 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 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 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 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 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 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大发雷霆】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
【自吹自擂】 擂,打鼓。意为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借以比喻自我吹嘘。
【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 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 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 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 污点的人”。
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 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 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 篇文章——《论教养》。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 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 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 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 ”,毫无怒容。
4.第十五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对“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的思考。
5.从16段可以看出,“优雅”和“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有教养”才能养成“优雅风度”。
6.第17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这么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突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是“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便于读者和自己的生活 实际相对照。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6.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表现? 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7.5-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 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 何做到有教养。
课堂拓展
宽广的河流平静, 有教养的人谦逊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 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 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 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 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 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 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感悟:用 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 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 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4.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 内在联系?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 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 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或:文章在论述中,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有什么内在 联系?
风度优雅是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有教养的最高境界;风度 优雅必须以有教养作为基础和前提。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 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 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 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 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 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 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ò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 ,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 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 、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 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 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 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 厚了。
论教养
孩子:我可以允许你不优秀 但不可以无教养。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文题解读
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 “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 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阅读第三部分(13-18),思考:
1.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读的修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教养” 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
2.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附庸风雅】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
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 《大雅》《小雅》,借以形容风流,儒雅。泛指为了装点 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扭捏作态】扭捏,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
含羞做作的样子。
理清结构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 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第2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析。
阅读第二部分(2-12),思考:
1.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一个男人在外面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具体写出了 这个男人在教养上的缺陷。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第二部分:(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第一层:(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第二层:(11、12)从正面展开论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第三部分:(13-18)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指出教养的 本质是尊重。
②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 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 件的。
写法探究
1.文章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司空见惯,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身 上。作者直接将“无教养”的例子列举出来,可以给读者一个对照,明白这些现象 就是“无教养”的表现,让读者对“教养”有更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谈“有教养” 就显得顺理成章,不管是从认知规律还是情理上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7.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 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品味语言 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画线词语的作用。
①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 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新知导入
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 污言秽语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 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出的念头是什么?你一定在心 里想,这个人没教养。那么,什么是教养?
教养: 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 结果。
第一层:(13、14)探讨优雅风度的表现。 第二层:(15-18)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的准则。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 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
3.第十二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5.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走进作者
【利哈乔夫】(1906— 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 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 作家、文艺理论家。
字词正音
恪守 (kè) 箴言 (zhēn) 自吹自擂 (léi)
允诺 (yǔn) 妨碍 (ài)
矫揉造作 (jiǎo)
愚蠢 (chǔn) 絮絮叨叨 (dāo) 积淀 (diàn)
谚语 (yàn) 大发雷霆 (tíng) 贸然 (mào)
5.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论教养”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了真正“有教养” 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认为“教养”很深刻,它折射了一个人对 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就是“尊重”。
文本精读 阅读第1、2段,思考:
第1段与第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1段的作用: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 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 说服力。
3.分析本文作为议论文在论述上的特点。
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 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3.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②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③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④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 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 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 尊重。
《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 册 部编版(38张)
品味赏析 1.判断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1)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 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 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涵养 (hán) 汲取 (jí)
遵循 (xún)
尴尬 (gān gà)
词语解释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kè)守】严格遵守。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 而又愤恨。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 的教养。
《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 册 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版(38张)
《论教养》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 册 部编版(38张)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恭的表现; 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的名人故事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 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 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 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 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 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 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大发雷霆】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
【自吹自擂】 擂,打鼓。意为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借以比喻自我吹嘘。
【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 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 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 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 污点的人”。
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 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 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 篇文章——《论教养》。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 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 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 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 ”,毫无怒容。
4.第十五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对“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的思考。
5.从16段可以看出,“优雅”和“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有教养”才能养成“优雅风度”。
6.第17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这么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突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是“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便于读者和自己的生活 实际相对照。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6.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表现? 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7.5-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 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 何做到有教养。
课堂拓展
宽广的河流平静, 有教养的人谦逊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 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 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 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 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 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 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感悟:用 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 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 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4.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 内在联系?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 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 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或:文章在论述中,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有什么内在 联系?
风度优雅是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有教养的最高境界;风度 优雅必须以有教养作为基础和前提。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 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 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 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 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 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 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ò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 ,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 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 、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 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 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 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 厚了。
论教养
孩子:我可以允许你不优秀 但不可以无教养。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文题解读
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 “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 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阅读第三部分(13-18),思考:
1.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读的修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教养” 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
2.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附庸风雅】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
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 《大雅》《小雅》,借以形容风流,儒雅。泛指为了装点 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扭捏作态】扭捏,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
含羞做作的样子。
理清结构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 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第2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析。
阅读第二部分(2-12),思考:
1.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一个男人在外面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具体写出了 这个男人在教养上的缺陷。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第二部分:(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第一层:(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第二层:(11、12)从正面展开论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第三部分:(13-18)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指出教养的 本质是尊重。
②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 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 件的。
写法探究
1.文章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司空见惯,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身 上。作者直接将“无教养”的例子列举出来,可以给读者一个对照,明白这些现象 就是“无教养”的表现,让读者对“教养”有更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谈“有教养” 就显得顺理成章,不管是从认知规律还是情理上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7.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 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品味语言 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画线词语的作用。
①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 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新知导入
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 污言秽语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 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出的念头是什么?你一定在心 里想,这个人没教养。那么,什么是教养?
教养: 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 结果。
第一层:(13、14)探讨优雅风度的表现。 第二层:(15-18)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的准则。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 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