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 之一:教学方法的变革
• 应当积极地推广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 置、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
• 但是,我们又应注意防止认识上的简单化与作 化上的极端化,包括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简 单地等同起来,即如将各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加 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等标签,以及从形式上对各种教学方法作出 “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并强制地实行人 为的统一。
数学教学的个性化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 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 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 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 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 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 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 化的学习需要。”
• 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 堂教学”,《课程、教材与教法》,2003年第 四期
• 郑毓信,“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课程、教材与教法》,2002年第十期
• 郑毓信,“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一期
必要的平衡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与“数 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 “大众数学”与“20%最好的学生在数学上的 发展”
• “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 “学习活动的创造性”与“文化继承性”; •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数学的形式特
性”; •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定位”; •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必要优化” •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情感、态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新数学课程体系,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数学教育要 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 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 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 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 最为核心的”;“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不能通过这方 面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 积极的情感因素。”
“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公理—定 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 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 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
几个必要的认识
• 第一,应当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长期性。 • 第二,应当注意对于国际上先进数学教
育教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注意 分析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适应 性”。 • 第三,应当注意对于中国数学教学优秀 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第四,应当实现上下的必要互动。
当务之急
• 就当前而言,我们并应特别注意防止盲 目的乐观情绪,恰恰相反,应当注意对 于已有工作的自觉总结与反思,从而清 楚地认识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 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取得切实的进 步。
参考材料
• 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 化、生活化取向”,《教育研究》,2003年第 六期
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众数学的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 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 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 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
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标准》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 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学课 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 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 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 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 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我们特 别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强 调学生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 考
(系列讲座之一)
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
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立场
• 放眼世界,立足本土; • 聚焦改革,注重理念。
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 大众化:数学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 其中的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
• 活动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动手实践。 • 生活化:数学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 •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
• 应当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在教学方法的 选择上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
“‘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以教 师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法,历来把学生封闭在 教师划定的圈子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开放’ 一些,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创设 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作业 质疑’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否成 为常规?”
介绍
•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先后赴英、美、意、德、荷等国与港台地区 作长期学术访问或专题学术讲演。现为国际数 学教育大会(I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 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1992年起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和科学哲 学。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科研项目。已 出版十八部学术专著,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 发表论文一百九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