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中善良贞洁的狐女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聊斋志异》中善良贞洁的狐女形象
专业代码: 050101 作者姓名:
学号:
单位:文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 5 月 27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一、《聊斋志异》中善良的狐女形象 (2)
(一)情狐之善 (2)
(二)义狐之善 (3)
(三)侠狐之善 (4)
二、《聊斋志异》中贞洁的狐女形象 (4)
(一)对爱情的坚守 (4)
(二)对负心人的惩罚 (5)
三、成因探析 (6)
(一)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6)
(二)自身的经历 (7)
(三)对女性的同情 (7)
四、结语 (8)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狐狸精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一个独特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狐仙的记录早已有之,经过漫长的演进发展,渐渐形成了一种狐仙文化。

在这种文化观念中,狐女形象往往被定性成为恶善淫的负面形象。

直到中国古典写狐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的出现,才使这一观念得到转变。

蒲松龄一反传统狐女淫惑害人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善良、贞洁的狐女形象。

善良、贞洁的这两种品格是聊斋狐女与传统狐女的最大不同,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而蒲松龄之所以塑造出这样一系列善良贞洁的狐女形象,一方面受明末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一方面与蒲松龄自身的经历有关还有一方面是出于对妇女的同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女;善良;贞洁
Abstract
The foxtrel is a worldwide cultural phenomenon.It is also a unique imagery in Chinese cultu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it has a long a record of the foxtrel .Then it forms a cultule of the foxtrel. In this kind of cultural concept ,the female foxes are evil. Until the emergence of liao zhai zhi yi , which is the Pinnacle of foxtrel ,this kind of idea begin to shift. Under the pen of Pu Songling ,female foxes is not evil but good virtuous. Kind and pudicity are the biggest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the female foxes. And this is the focus in this paper.The one reason of why Pu Songling could do this is the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though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other is about his own experience and his sympathies for women .
Key words:liao zhai zhi yi ;female foxes;Kind;pudicity
浅析《聊斋志异》中善良贞洁的狐女形象
引言
《聊斋志异》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可以说艺术成就最高。

作者蒲松龄在作品中描写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美好理想。

其中狐女群像的塑造是《聊斋志异》中一个耀眼的亮点,学界研究《聊斋志异》狐女形象很多,分类角度也各有不同。

如《<聊斋志异>狐女群像探析》一文主要对于狐女的群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研究,把狐女们按照形象特点分成情狐、美狐、才狐等几类,对狐女群像作了深入探析,这种分类比较全面的概括了狐女的类型,但缺乏与历史上的狐女形象比较分析。

本文试从与传统对照的角度,在比较中分析《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独特塑造。

德国汉学家汉斯﹒约格尔﹒乌特曾经说过:“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将狐狸视为文化英雄,比如南美的多巴狐是为人类带来火种的动物……基督教文化中的狐狸则象征着鬼怪等邪恶势力。

只有在东亚文化圈,狐狸与女性的关系才得到强调……母狐作为传统婚姻体制的反面形象出现,她的美丽与贪婪和欺骗相连,与立于社会标准之外的美丽妇女表现相似。

”①这说明狐狸精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而在大多数的文化中,狐狸精都与美丽贪婪和背叛相连,是对传统道德的背叛。

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体现的尤为典型。

狐狸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演变定型是有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的。

在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中,狐的角色性质是图腾,是一种瑞兽。

《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

’”②《山海经》云:“青邱之国有狐九尾,德至乃来。


③在《吕氏春秋》和《吴越春秋》中都有关于禹娶白尾九狐涂山女为妻的传说的记载。

这说明在上古时候,以狐狸为原型的九尾狐和白狐是一种高贵吉祥的神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狐狸精的出现在秦汉是四大祥瑞之一。

然而,汉代过后,狐理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从此,狐狸精被视为淫兽、妖兽。

《说文解字》云:“狐,妖兽也,换所成之。

”④《焦氏易林》卷十《睽》之《升》云:“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坐涕诎指。

或东或西,大华易诱。

”⑤卷一二《萃》之《既济》又云:“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

”⑥这说明到西汉时,
狐狸已经从一种瑞兽演变成一种可致人迷惑的妖兽。

狐的角色性质发生了反差巨大的转变。

关于演变为妖兽的狐精形象,在正史《晋书》、道教经典《抱朴子》和志怪小说《搜神记》中都有记述,《玄中记》对狐精的特征概括为:“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

能知千里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心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⑦在这些记述中,狐精都可化人形,并具有善淫善惑的特点。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古来以狐为兽中黠而淫之尤,传虚成实,已如铁案。

”⑧美国汉学家爱伯哈德说:狐“最主要的特点是作为色情的象征。

两千多年来,数百个故事讲道:有一个书生在夜晚读书时,一个迷人的少女来到他的房间,与他相爱。

她每日朝逝夕来,书生便越来越虚弱。

直到后来,一个道士告诉他,这个美女是狐狸精,她要吸干他的精气,以变成仙狐。

”⑨“《辞源》中说:‘俗说狐狸善以媚态惑人。

’新编的《现代汉语词典》释狐条目中说:‘狐:哺乳动物,形状略似狼,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

’这说明,无论是文化角度还是语义学的角度,人们都将‘狐’与‘魅’与‘人性恶’连在了一起,而在这里面,又以女性作恶为主。

”⑩在狐从瑞兽演变为妖兽并以女性形象出现的作品中,狐精大多作为一种反面形象出现。

“狐狸精”“红颜祸水”“淫荡”这三个词在人们的传统思维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联想。

直到《聊斋志异》的出现,才颠覆了人们的这种思维定势。

蒲松龄在继承前代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在许多篇目中对狐女这一形象进行了重新定义,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狐女形象的认识,使善良贞洁成为狐女形象的显著特征。

一、《聊斋志异》中善良的狐女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也有淫惑害人的狐女形象,如《刘海石》中的狐狸变成倪氏专门“吸人神气以为灵,最利人死”。

《胡四姐》中的胡三姐靠美色诱惑尚生等。

但这类狐女形象毕竟是极少数,在《聊斋志异》多达八十二篇的写狐篇目中,主要是塑造了一系列情狐、侠狐、义狐等狐女形象,彻底改变了人们脑海中“狐女为恶”的印象,使真挚善良的狐女形象在聊斋世界中大放光彩。

(一)、情狐之善
狐妻型故事是聊斋志异中最具代表性的狐女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狐女大都自选情人,既主动多情又情深意笃,有情有义,远胜于前代狐女和人类,是典型的的情狐。

如《莲香》一文中,书生桑生接连碰到两个夜晚来访的美女,一个是自称“西家妓女”莲香,一个是自称“良家女”的李氏。

桑生与这二人都“绸缪甚至”。

但是后来莲香发现桑生身体有衰竭之征,便约定十日后再聚,而鬼女李氏却夜夜必至,以至桑生因元气亏损几至命危。

莲香为救桑生,不畏路途遥远为他采摘草药,解其性命之危。

充分地展现了莲香既多情而又善良的性格特征。

王渔洋读罢此篇后赞叹:“贤哉莲娘!巾帼中吾见亦罕,况狐耶!”⑪又如《阿绣》中的狐女阿绣爱上了刘子固,于是便变幻成真阿绣的模样与之约会。

但是当刘子固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后,非常害怕,,于是带人“操兵入击之”。

狐女本可以轻松抵挡,但她却没有对无情义的刘子固施加报复,反而帮助薄情郎和自己的情敌重新相聚并结为夫妻。

狐女对刘子固的爱是深沉的,忘我的,面对所爱之人的歧视和冷漠,她不是没有生气,没有妒忌,但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以德报怨,让所爱之人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梦想,成了他们的守护神,狐女阿绣的宽容和善良,是世间多少人所不及的。

(二)、义狐之善
义狐典型往往出自报恩型故事中。

报恩是一种感激之情,一种基于心地善良的报答。

《小翠》狐女小翠替母亲报恩,堪称最善良的报答。

因为王侍御当年的“无心之德”,使小翠母亲免于雷霆之劫。

多年后,小翠来到王家,还以厚报。

这种救生之德,她选择了用无怨无悔的爱去报答。

王家有个痴儿元丰,“十六岁不能知牝牡,因而乡党无与为婚。

”小翠来到王家,嫣然展笑,自请为妇,陪他玩耍逗他开心,并且善解人意,能窥翁姑喜怒。

王家的近邻王给谏想陷害王侍御,王侍御虽知道他的居心,却没有办法应对。

小翠假扮宰相,又用假龙袍假皇冠使王给谏上当,用聪明才智击败了王给谏,解决了王侍御的仕途之忧。

后来,小翠还施法术把元丰的痴病也给治好了。

小翠对王家无怨无悔的付出,执着努力的报恩,即使得不到王家的回应与理解,仍然没有退却,没有放弃。

为了不误王家子嗣,她用幻术将自己变老、变丑,将原来的容貌转移给新人,安排元丰另娶新妇。

至此,她才安心的离开王家。

狐女小翠不计奉献与牺牲的报恩,是人性至善至美的生动诠释。

此外《荷花三娘子》中的狐女被宗生救了一命,走时告诉他定会报答。

宗生生病,为他治病,看他未有家室,又为他推荐佳偶,以报答救命之恩。

《婴宁》
中狐女婴宁自小由鬼母养大,嫁给王子服后,她不忘相依为命的鬼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妥善安葬了岑寂山阿的鬼母。

(三)、侠狐之善
侠乃义中肝胆者。

狐女中可被称为侠狐者,都有着侠肝义胆,能以生命予之,为男子所难能之事。

《红玉》中的狐女红玉,可以说是典型的侠狐。

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侠义之士所具有的的乐于助人、舍生忘死的美好品格。

红玉逾墙来,不知来自何处,别而去,亦不知何所之。

她不去富贵朱户,而来到贫苦无告的寒士冯生家,与他定永好之盟。

当她们的爱情为礼法所阻,她也能体谅冯生“父在不得自专”的苦衷,并为冯出资聘邻村女为妻。

当冯妻因美貌被恶少抢去,她又化身侠士,助冯抗暴,打赢官司,大难之余还能在荒野中找回冯的幼子,使他们一家团聚。

红玉之冯生简直恩同再造,但她并不居功,还以一个女子的血诚操持家务,积累财富,为夫婿谋科考功名,操作过农妇,谋事赛丈夫。

等到冯生功成名就,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像极了唐传奇中的侠义之士。

所以王渔洋将之比与《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誉为“巾帼英雄”。

⑫其他如为女友十一娘选佳婿的《封三娘》,她自己深爱具有孟生,但却将他无私的介绍给闺友十一娘,当他们的婚姻受阻,她又亲自投异药使十一娘复活与孟结婚,自己每见生来辄避去,清操自守。

《阿霞》中狐女阿霞认为她所热恋的男子休弃结发夫妻是负心行为,毫不留恋的离开了他,并怒斥他这种可耻行为。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就内容而言,它和善相同。

”⑬蒲松龄使“狐狸精”在传统语义和文化符号中的“丑恶”“害人”的形象消失殆尽,而使善良的品质在她们身上大放光辉,成为真正的“美丽女性”。

这些善良多情而美丽的狐女,是作者在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二、《聊斋志异》中贞洁的狐女形象
传统观念中“狐狸精”是淫荡的代名词,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对爱情往往是主动的,不受礼教的约束,从不计较名分,和男子交接比较自由。

但是她们并非淫荡,而是多数表现出对爱情的一往情深,对爱情的执着坚贞。

(一)、对爱情的坚守
《鸦头》以狐妓写贞狐,典型的体现了鸦头对爱情的坚贞性。

鸦头本是一个待“缠头”的雏妓,山东诸生王文,在朋友的资助下,有幸博一宵之欢。

有心计的鸦头见王文诚笃,是可托之人,便于王文相约连夜逃走。

两人逃到异地卖了脚驴,沽酒为生。

可是好景不长,鸦头最终被老鸨子找到并抓了回去,仍逼为娼,她矢志不从,生了一个孩子也被丢弃巷子。

过些年,王文通过仆人见到养在育婴堂中的孩子,因酷似自己,爱而认养,父子团聚。

而鸦头却在捍卫自己的爱情中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十八年后,终于为夫、子救出苦海,全家人得以团聚,赢得了爱情的胜利。

在人们的印象中,狐多以淫媚示人,迷惑男子,而蒲松龄笔下鸦头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忠贞与坚持,是人所难以企及的。

《婴宁》中,王子服在上元节游玩,遇到“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对婢女回头笑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把花丢在地上,“笑语自去”。

情窦初开的婴宁正好遇到了一见钟情的王子服,由此成就了一段郎情妾意的甜蜜爱情。

婴宁爱花,婚后的婴宁有一次去家中后庭攀上木香架摘花,看到西邻之子对其“凝注倾倒”,而此时的婴宁已是一个“有夫之妇”,而不是那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这种荡心,婴宁将计就计,以暗示动作将其约到墙角,西邻子到黄昏果真赴约,见到婴宁,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他的淫行,结果美女变成了枯木,性器伸向的地方竟是树被水滴成的孔窍,里面还藏着一只螃蟹那么大的蝎子,被蛰之后当晚就死了。

对于王子服的注目,婴宁是以一种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态来对待的,而西邻子的凝视,对婚后的婴宁来说则是无礼的僭越,而行那种苟且之事更是不可饶恕的行为,婴宁对西邻子淫心荡行的严惩,体现了她对爱情的贞洁的维护,和对自己贞操的坚守信念。

(二)、对负心人的惩罚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之“贞”不仅体现在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与坚守,也体现在对负心人的严惩。

《武孝廉》中,武孝廉石某在路途中,暴病,“咳血不止”,仆人带钱离去,“资粮断绝”,船家想把他抛于河中时,狐女把他带入自己舟中,给他服了能起死回生的丹药,并在病榻前细心伺候月余,直至病愈。

病愈后,狐女拿出自己的藏金,让石某“入都营干”,谋取前程。

石某与她“相约返与同归”。

可是等到石某飞黄腾达后却嫌弃狐女的年老色衰,背弃誓约,另娶妻室。

发现狐女的身份更是“欲杀之”。

狐女的心由失望到绝望,最后心寒如冰!骂他是“虺腹之行”“豺狼之心”,夺回自己的仙丹,使虚伪而恩将仇报的负心人武孝廉石某命丧
黄泉,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丑狐》中的狐女以金钱交好男子穆生,而当穆生喜于得到钱财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却嫌弃她的丑陋时,她便取走了所有财物一去不回,使穆生又回到了当初衣不蔽体的生活。

由此可见,蒲松龄笔下的狐女不仅仅是温柔多情,而且敢爱敢恨,爱起来时热情似火,恨起来时也不择手段,当发现所爱之人不值得去爱时,她们会义无反顾的严惩或捉弄辜负自己的负心人。

三、成因探析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其离经叛道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善良,贞洁,聪慧,美丽的狐女形象。

彻底颠覆了传统狐形象的“淫”“恶”属性,使她们真正成为人性真善美的象征。

之所以能一反传统塑造出那么多全新的正面的狐女形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明末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统治集团思想控制的放松,使思想界充斥着一股个性解放的思潮。

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流派。

他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在他的影响下,李贽等人更是对传统教条和假道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他们以反传统、尚人欲、重个性为标榜,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这些思想处处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个性的张扬。

而这种思想无疑对生活在清初的蒲松龄(1640年~1715年)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许多诗词俚曲中,如《为友人写梦八十韵》、《尽画堂·闺情》、题作“戏简孙给谏”的《西施三叠》、《菩萨蛮》、《东风齐着力》等,都表现了出对个人情欲的肯定。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大都能冲破凡世女子的一切闺范和男女交往的礼节大,有着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而且有着非常强烈的主动性。

如《红玉》中,红玉与冯生初次相会,“自墙上相窥”,“近之,微笑”,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主动,冯生以手相招,她“不来亦不去”,似乎是有些羞涩,但最终还是“梯而过,遂共寝处”。

红玉向往人间的幸福生活,主动找上冯生,与之永结同好。

《青梅》中,狐女青梅慧眼识贤,看中贫士张生的纯孝笃学。

她先劝王家小姐阿喜嫁于张生,最后没有成功,她便上门自托,这种追求爱情的勇气和主动性是前所未有的。

狐女的这种无视社会礼法,主动追求爱情的行为,传统狐女“性善淫”好像有某些
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对爱情的崇尚和追求在蒲松龄看来并非是善淫,而是一种人类正常情感的表达。

聊斋中的狐女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她们不顾世俗,真挚地追求感情,大胆地表露爱意,这种超越前代的多情而专情的狐女形象,不能说没有受到明末思想解放思潮的影响。

(二)自身的经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屡不得志,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早年“学而优则仕”的梦想成了泡影,他被无情地抛到了主流社会之外,生活的困顿、不第的苦闷使他一生郁郁不得志,这使他的精神处在严重的困顿之中。

蒲松龄又缺乏其他的谋生手段,为了生计,除了做过几年幕宾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做私塾教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可谓潦倒一生。

在这40年当中他远离故乡,虽然已有妻室,但是长期的分离,使他享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欢乐。

现实的遭遇,让他的梦想破灭了,然而作者却把更殷切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他构造的以狐女为具体形象的幻化世界里,狐女已不再是一种具体的物,而是具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成为了蒲松龄摆脱现实困境,调适他被压抑的自我和扭曲的自由,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自我价值,以达到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虚幻世界中可以实现的精神满足。

正像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⑭因此,在这种幻想甚或梦境中,狐女们必然要具备一个像蒲松龄这样的落魄书生对一个女子所要求的种种美好品行。

善良贞洁的品行使她们能够看上一个个苦闷的落魄书生,在困苦中给予极大的身心安慰,不离不弃,并且往往能够用异术帮书生或其后代化灾解难,甚至飞黄腾达。

(三)对女性的同情
蒲松龄所处的封建社会,女性不仅要受封建政权、神权、族权的压迫,还要受男子的支配(夫权)。

这四种系统的权利压迫就像绳索一样,把女子捆绑得喘不过气来,毫无自由可言。

蒲松龄敏锐而细腻地意识到了,他对女性的这种悲苦状态予以了深深的同情。

在书中,蒲松龄借用具有异术的狐女,将自由重新还给了女性:不仅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来去自由,而且在如何择偶以及性关系上,都具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鸦头虽为妓女身份,却有正当的爱情生活要求,因而不畏千辛万苦,追求自由生活和忠贞爱情。

至于青凤、婴宁、小翠这些狐女,都是美丽大方、智慧勇敢,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

蒲松
龄是带着同情和赞美的心情去描写这些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歌颂了大胆勇敢的妇女形象的。

出于这种同情和赞美的目的去塑造的狐女形象当然会具有善良贞洁的美好品行。

四、结语
《聊斋志异》以正面狐女群像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化中狐女“为恶善淫”的形象,使莲香、婴宁、阿绣、胡四姐、小翠等等这样一系列情狐、侠狐、义狐形象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也渐渐积淀为中国狐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正如清代王渔洋先生在题诗聊斋中所说的那样:“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唱鬼哭。

”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态度,这些狐女形象的塑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寂冷的书斋生活的派遣和慰藉,因而这些狐女的光芒,往往被笼罩在了作者的男性视角下,这是作品的局限性所在。

注释
[1]转注自:马瑞芳:《谈狐说鬼第一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27页。

[2]转注自:杨秀云、杨萍:《<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独特意蕴》,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学版,2009年3月第28卷第2期,第62页。

[3]转注自:王振星:《中国狐文化简论》,齐鲁学刊,1996年1月刊,第40到42页。

[4]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58页。

[5]焦延寿:《焦氏易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月,第179页,第213页。

[6]焦延寿:《焦氏易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月,第179页,第213页。

[7]转注自:王振星:《中国狐文化简论》,齐鲁学刊,1996年1月刊,第40页。

[8]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822页。

[9]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词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第123页
[10]徐克瑜:《聊斋志异对传统狐狸形象的审美改造》,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月
刊,第28页。

[11] 周锡山:《王渔洋<聊斋志异>评批述评》,蒲松龄研究1995年01期第23页。

[12] 周锡山:《王渔洋<聊斋志异>评批述评》,蒲松龄研究1995年01期第23页。

[13]转注自:袁益梅:《<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月第24卷第4期,第 29页。

[14]佛洛依德:《梦的解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 51页。

[15]转注自:袁益梅:《<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
科学版,2005年8月第24卷第4期,第29页。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中国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3]徐克瑜:《聊斋志异对传统狐狸形象的审美改造》,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月
刊,第27到29页。

[4]王振星:《中国狐文化简论》,齐鲁学刊,1996年1月刊,第40到42页。

[5]李绍荣:《<聊斋志异>与中国鬼狐文化传统》,文学教育,2010年5月刊,第77到79
页。

[6]袁益梅:《<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
2005年8月第24卷第4期,第28到30页。

[7]李慧军:《<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审美特征》,佳木斯大学院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
11月第25卷第6期,第44到46页。

[8]杨秀云、杨萍:《<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独特意蕴》,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版,
2009年3月第28卷第2期,第62到65页。

[9]李琨:《从<聊斋志异>中看狐仙的女性形象》,文化纵横,2009年3月刊总第274期,
第93到94页。

[10]李艳:《狐意象之演进——<聊斋志异>中狐的人性美新探》,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12月刊第11卷第4期,第48到51页
[11]马瑞芳:《谈狐说鬼第一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27到40页。

[12]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
月,第196到219页。

[13]韦乐:《<聊斋志异>之狐文化发微》,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2卷第1期,第
33到35页。

[14]李红萍:《<聊斋志异>中的狐性、人性与神性》,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5
期,第11到13页。

[1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62到277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