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血的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血的管理制度
配血是临床输血的基础工作之一,其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配血管理的适用范围、配血标本采集和管理、配血的血型鉴定与配血方案确定、血液制品质量管理、配血记录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适用范围
配血管理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全部输血患者,包括急诊和非急诊输血、手术输血、血液置换、血浆置换等。
二、配血标本采集和管理
1.采集标本的时间,应在医嘱下达后尽早采集。
对于急诊输血患者,标
本采集应在输血前10分钟内完成。
标本采集前要向患者充分说明标本采集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必要时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2.标本采集应注意穿戴规范,采血时应洗手、戴手套、使用消毒棉球。
采集血液标本的血管要选取比较粗的静脉,避开淤血、溢血等情况的发生。
3.标本的标签应标明日期、时间、采血者姓名、病人信息和内容,标签
必需黏贴在标本容器上,并且不能重复使用。
4.标本的管理应遵从“三分管理”,即血样集中分送至检验科、血库和临
床科室,每一分样都有各自的存放方法和保质期。
在采集标本后应立刻将标本送往检查科,标本要放置于桶内不得与其他标本混淆,以防显现错误结果。
三、配血的血型鉴定与配血方案确定
1.血型鉴定是配血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应依照该医疗机构的技术规范规
定和血型鉴定技术要求进行检验。
2.鉴定结果应签名并在配血记录表上标明鉴定结果、检验人员等必要信
息。
对于确诊异常不能充足标准的疑难血型,要适时追踪查明其血型,以保证医疗安全。
3.配血员应依据患者血型鉴定结果,在血库储存的血液制品中寻求与患
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供血法,订立合适的配血方案,并将配血方案通过配血记录单记录下来。
若患者存在反应等异常情况,配血员应适时处理并追踪处理结果。
四、血液制品质量管理
1.医疗机构的血液制品应严格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部门标准和技术标准
采购、管理和使用。
血液制品质量管理应遵从“两个不间断”原则,即不间断监控采购、存储适时更新、保质期记载等紧要环节,不间断对制品质量进行监测。
2.血液制品的存储与运输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避开恶劣环境或猛烈振
动造成制品的质量损失。
3.血液制品进口检测应符合质量要求。
血液制品质量不良的批次需适时
下架,进行处理。
五、配血记录管理
1.配血记录为血液先行系统中的紧要文书之一,配血记录表应详尽、精
准、规范完整,在标本采集、血型鉴定、配血方案确定等关键环节要签名确认,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牢靠性。
2.配血记录要与患者病历相结合,包括基本信息、医嘱内容、配血方案、
输血用药等,符合规范要求并且随时可查。
3.配血记录应定期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配血管理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
发觉问题适时整改。
同时,应定期加强血型鉴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提升配血管理水平。
结语
配血管理是保证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的紧要措施,从标本采集到血型鉴定到配
血方案的确定,再到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和配血记录等环节都需要严格依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
通过健全完善的配血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