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全文带拼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的全文带拼音
枫桥夜泊的全文带拼音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下面来看看枫桥夜泊的全文带拼音的详细内容吧!
枫桥夜泊全文带拼音
枫桥夜泊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落乌啼霜满天,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枫渔火对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苏城外寒山寺,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枫桥夜泊古诗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
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扩展: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词句注释
⑴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⑵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
⑶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
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⑷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⑸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除夕才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2][3][4]
白话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
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名家点评
宋·陈岩肖: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
”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庚溪诗话》)明·桂天祥:诗佳,效之恐伤气。
(《批点唐诗正声》)
明·胡应麟: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
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诗薮》)
明·周敬:目未交睫而斋钟声遽至,则客夜恨怀,何假名言?周珽:看似口头机锋,却作口头机锋看不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明·沈子来: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唐诗三集合编》)
清·张惣:此诗苍凉欲绝,或多辨夜半钟声有无,亦太拘矣。
且释家名幽宾钟者,尝彻夜鸣之。
如于鹄“遥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无复松窗半夜钟”之类,不止此也。
(《唐风怀》)
清·黄生: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
语脉深深,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
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
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
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唐诗摘钞》)
清·何焯:愁人自不能寐,却咎晓钟,诗人语妙,往往乃尔。
(《笺注唐贤三体诗法》)
清·王谦:“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
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碛砂唐诗》)
清·沈德潜: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
(《唐诗别裁》)
清·王尧衢: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古唐诗
合解》)
清·乔亿: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大历诗略》)
清·宋宗元:写野景夜景,即不必作离乱荒凉解,亦妙。
(《网师园唐诗笺》)
近代·陈衍:天下有其名甚大而其实平平无奇者。
苏州寒山寺以张继一诗脍炙人口,至日本人尤妇孺皆知。
余前后曾得两绝句,一云:“只应张继寒山句,占断枫桥几树枫。
”实则并无一枫也;一云:“算与寒山寺有缘,钟楼来上夕阳边。
”实则并无钟也。
桐城方贲初守彝有绝句云:“曾读风桥夜泊诗,钟声入梦少年时。
老来远访寒山寺,零落孤僧指断碑。
”殆亦与余同其感想矣。
(《石遗室诗话》卷三十)
近代·俞陛云:作者不过夜行记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
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如林,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
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耶!(《诗境浅说续编》二)近代·刘永济:此诗所写枫桥泊舟一夜之景,诗中除所见所闻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
半夜钟声,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听到。
后人纷纷辨夜半有无钟声,殊觉可笑。
(《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