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审美经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特点)
• 导向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导向情感的升 华和净化。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
但阴圆不转 人寒琼年不明
愿晴?应朱 间.楼?知月
人圆人有阁 长缺有恨, 久,悲、低 ,此欢何绮
?起玉我天几 舞宇欲上时 弄Fra bibliotek乘宫有 清高风阙?
(1) 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
• 鲜明独特是审美形式的显著特点。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 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 和谐是美的基本尺度,是审美形式的 另一特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 (P27)
• 情感体验的需要是通过向生活经验和审美 经验记忆的回归和再度体验实现的。通过 审美的方式,文明可以摆脱现实功利的干 扰,在静观与回忆中,重新返回那种幸福 的愉悦体验,全部身心都在这一刻的幸福 体验中受到感动,得到滋润。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云 •破 •月 •来 •花 •弄 •影
2.审美展开(P32)
• 审美体验的展开 审美感知——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想象、情 感——审美意象和意境——审美感受 审美意象是想象和情感的结合,想象和情感是构 筑审美意象的两个基本材料。审美意象的生成是 移情的结果。(以我观物,物都是心灵的影像。) 意境就是具有强烈的情感氛围的环境。 同情。
李白 菩萨蛮
•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2.审美展开(P33)
• 伴随着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展开,主体 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3.审美超越阶段(P33)
• 随审美活动的深入展开和审美体验的深化, 审美主体对生命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感悟, 并基于此建构个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象。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白朴
• 孤村落日残霞, • 轻烟老树寒鸦,
• 一点飞鸿影下。
• 青山绿水, • 白草红叶黄花。
审美活动的三个阶段:(P30)
• 审美准备阶段:当主体面对艺术客体或者其他客 体时,客体的形式属性引起了主体的审美注意, 使主体从日常活动中隔离出来,实现由日常生活 态度向审美态度置换的过程,是审美活动的入门 阶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审美意象的展开
• 审美超越阶段的体验,是对审美对象唤醒 的本真的生存状态的体验,也是对审美对 象的形象中寄寓的审美理想的体验。此阶 段的快乐感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快乐,是把 握到审美理想,体验到理想生存状态的快 乐。
三、审美需要的内容受到审美 活动的制约
• 纯粹的、直接的社会功利需求,如争权夺 利,在审美活动中不可能得到满足。
•
第三节 审美活动及其意义
一、审美活动的定义(P29)
• 审美活动简单说就是人们所进行的欣赏美、 感受美乃至创造美的活动。
审美活动的特点(P29)
• 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审美的方 式确证人的实践本质力量)
审美态度:主体进入审美注意状态时,摆脱 了功利或理性羁绊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 态。(P30)
2.审美展开(P310)
• 审美展开阶段就是审美活动在生理和心理 两个层次上同时展开、相互促进的过程。
2.审美展开(P31)
• 在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审美感知器官集中 对对象的形式属性进行完形的感知活动。 (通感:一种感觉对另外一种或几种感觉 的诱发,它表现为基于同一形象的不同感 官的感知经验记忆的相互唤醒,有时表现 为基于同一感觉经验的不同感觉形象的唤 起。)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美活动的全过程。
1.审美经验的二重性:
• (1)审美的生理感官经验层
• (2)审美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1)审美的生理感官经验层:
•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 美感知(主动性、社会性)
色之美
瓜之甜
果之香
(1)审美生理感官与一般感 知的区别:
• 侧重于选择对象的形式属性. • (美的形象具有鲜明性、和谐性、新奇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 (P28)
• 它植根于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伦理需要、 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的需要。追求一种幸 福的生活,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这是人所共有的高层需要。人的自我意识, 是从人意识到人的存在开始的,“人为什 么活着,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即人作 为主体反思人存在的价值。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文学就是通过语言在主体心中直接唤起 审美意象,营造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飞
笑
•雪
书
•连
神
•天
侠
•射
倚
•白
碧
• 鹿,
鸳
审美体验
• 审美体验总是趋向人之为人的价值本体和意义本 体。情感和意义是艺术和美所关涉的核心。人的 生命存在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最根本的就在 于人具有自我意识,在于人对自身自下而上以及 世界意义 的关注和领悟。(苏格拉底)
(2)审美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 人的生理感官和感知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 会性,它所联系的心理活动也具有一定的 社会内容。能够激发各种精神因素,如情 感、想象、联想、理智等因素的和谐复杂 的活动,简单说这就是审美经验的心理感 受层次。
• (如听音乐,改变人的情绪;看一部喜剧 电影,转悲为欢)
刘禹锡
3.审美超越阶段(P34)
• 归依体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体验状态, 它源于人类对于现实存在状态的拒斥,对 本真存在状态的追寻,在那里心灵的创伤 得到抚慰。归依体验表现为向自然或童年 美好的生活记忆、经验记忆的回归。
3.审美超越阶段(P34)
• 主体的归依体验指向过去,指向心灵深处的情感 经验记忆,也有向上超越的特点。对生命的把握 和对人的存在本真状态的归依,也体现了主体对 一种美妙、充实、完满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 《玄都观桃花》: • 紫陌红尘拂面来, • 无人不道看花回; • 玄都观里桃千树, • 尽是刘郎去后栽!
• 《再游玄都观》: • 百亩庭中半是苔, • 桃花净尽菜花开。 • 种桃道士归何处? • 前度刘郎今又来。”
审美体验三要素
• A、情感 • B、认识 • C、想象
审美体验
• 生理感受——心理反应——审美体验
分享美的经历
第一章
审美经验
第一节 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
漓江之韵
大漠驼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一一 部首本 好好好 电歌书 影,,
• 遇之匪深 • 即之愈稀 • 脱有形似 • 握手已违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感 受,它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 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 感受。它不是凝固的结果,而是流 动的动态的体验过程,它贯穿于审
• 个体应该怎样存在下去、生活下去? • 人有可贵的品质吗?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的幸福在哪里?如何实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通过审美的方式直观对象,把 握生命、人生和世界的存在以及意义的情感体验。 (展示图片,请同学畅言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
二、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 区别
• 日常生活经验:功利性
• 审美经验:超功利性
踏莎行·雾失楼台
•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水 调 歌
千事离事户 影处归、把 头
里古合长, ,不去今酒
共难,向照 何胜,夕问
蝉全月别无 似 惟是青
娟。有时眠 在 恐何天
。
。
。
物以情观
• 审美主体的状态特别是审美主体的情绪体 验对知觉选择内容有很大影响,审美主体 的情绪、心境参与了知觉选择和构成的过 程,“物以情观”。如高兴时花欢草笑, 悲哀时风凄云惨。这样就把美感导向了情 感体验的世界,而舍弃了对对象本身进行 的科学或功利角度的认知,评判。
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审美的方式确证人的实践本质力量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审美静观超物质功利和道德功利的干扰具有创造性超越力量指向终极的生命本体和意义本体人们通过审美感知器官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形式属性唤起积淀在记忆世界中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情感的推动下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审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出情景情理交融的审美意境创造出蕴含着主体审美理想的审美
• 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审 美静观,超物质功利和道德功利的干扰)
• 具有创造性(超越力量,指向终极的生命 本体和意义本体)
二、审美活动的过程(P30)
人们通过审美感知器官对审美对象进行审 美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形式属性, 唤起积淀在记忆世界中的审美经验和生活 经验,在情感的推动下各种要素相互作用, 审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出情景、情理交 融的审美意境,创造出蕴含着主体审美理 想的审美形象,这个过程就是审美活动的 过程。
在这一阶段,主体和客体完成了角色置换, 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对象,主客体 之间建立了审美关系。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注意:审美主体以审美的态度关注对象, 把握审美对象的形式属性和感性形象的状 态,它是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客体的审美属 性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主体 的感知器官和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审美对 象的形象。
审美体验
• 审美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心理 活动,具有特殊的表现形态和展开形式。 情感、认识和想象是审美体验的三要素。 审美体验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审美情 感是主体在对审美形式的观照中体验到旧 有的生活经验记忆时的情感反应,摆脱了 狭隘的实用功利束缚。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3.审美超越阶段(34)
第二节 审美需要的二重性
一、需要的二重性
• 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 • 高层次的自我确认、自我意识的需要
1、运动和 平衡
2、自我确认、自我实现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 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归属和爱的需要 • 尊重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审美需要的二重性
• 劳动开始美的创造——运用美的规律制造 工具——萌发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对 艺术的需要
• 导向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导向情感的升 华和净化。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
但阴圆不转 人寒琼年不明
愿晴?应朱 间.楼?知月
人圆人有阁 长缺有恨, 久,悲、低 ,此欢何绮
?起玉我天几 舞宇欲上时 弄Fra bibliotek乘宫有 清高风阙?
(1) 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
• 鲜明独特是审美形式的显著特点。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 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 和谐是美的基本尺度,是审美形式的 另一特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 (P27)
• 情感体验的需要是通过向生活经验和审美 经验记忆的回归和再度体验实现的。通过 审美的方式,文明可以摆脱现实功利的干 扰,在静观与回忆中,重新返回那种幸福 的愉悦体验,全部身心都在这一刻的幸福 体验中受到感动,得到滋润。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云 •破 •月 •来 •花 •弄 •影
2.审美展开(P32)
• 审美体验的展开 审美感知——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想象、情 感——审美意象和意境——审美感受 审美意象是想象和情感的结合,想象和情感是构 筑审美意象的两个基本材料。审美意象的生成是 移情的结果。(以我观物,物都是心灵的影像。) 意境就是具有强烈的情感氛围的环境。 同情。
李白 菩萨蛮
•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2.审美展开(P33)
• 伴随着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展开,主体 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3.审美超越阶段(P33)
• 随审美活动的深入展开和审美体验的深化, 审美主体对生命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感悟, 并基于此建构个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象。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白朴
• 孤村落日残霞, • 轻烟老树寒鸦,
• 一点飞鸿影下。
• 青山绿水, • 白草红叶黄花。
审美活动的三个阶段:(P30)
• 审美准备阶段:当主体面对艺术客体或者其他客 体时,客体的形式属性引起了主体的审美注意, 使主体从日常活动中隔离出来,实现由日常生活 态度向审美态度置换的过程,是审美活动的入门 阶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审美意象的展开
• 审美超越阶段的体验,是对审美对象唤醒 的本真的生存状态的体验,也是对审美对 象的形象中寄寓的审美理想的体验。此阶 段的快乐感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快乐,是把 握到审美理想,体验到理想生存状态的快 乐。
三、审美需要的内容受到审美 活动的制约
• 纯粹的、直接的社会功利需求,如争权夺 利,在审美活动中不可能得到满足。
•
第三节 审美活动及其意义
一、审美活动的定义(P29)
• 审美活动简单说就是人们所进行的欣赏美、 感受美乃至创造美的活动。
审美活动的特点(P29)
• 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审美的方 式确证人的实践本质力量)
审美态度:主体进入审美注意状态时,摆脱 了功利或理性羁绊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 态。(P30)
2.审美展开(P310)
• 审美展开阶段就是审美活动在生理和心理 两个层次上同时展开、相互促进的过程。
2.审美展开(P31)
• 在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审美感知器官集中 对对象的形式属性进行完形的感知活动。 (通感:一种感觉对另外一种或几种感觉 的诱发,它表现为基于同一形象的不同感 官的感知经验记忆的相互唤醒,有时表现 为基于同一感觉经验的不同感觉形象的唤 起。)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美活动的全过程。
1.审美经验的二重性:
• (1)审美的生理感官经验层
• (2)审美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1)审美的生理感官经验层:
•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 美感知(主动性、社会性)
色之美
瓜之甜
果之香
(1)审美生理感官与一般感 知的区别:
• 侧重于选择对象的形式属性. • (美的形象具有鲜明性、和谐性、新奇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 (P28)
• 它植根于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伦理需要、 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的需要。追求一种幸 福的生活,追求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这是人所共有的高层需要。人的自我意识, 是从人意识到人的存在开始的,“人为什 么活着,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即人作 为主体反思人存在的价值。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文学就是通过语言在主体心中直接唤起 审美意象,营造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飞
笑
•雪
书
•连
神
•天
侠
•射
倚
•白
碧
• 鹿,
鸳
审美体验
• 审美体验总是趋向人之为人的价值本体和意义本 体。情感和意义是艺术和美所关涉的核心。人的 生命存在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最根本的就在 于人具有自我意识,在于人对自身自下而上以及 世界意义 的关注和领悟。(苏格拉底)
(2)审美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 人的生理感官和感知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 会性,它所联系的心理活动也具有一定的 社会内容。能够激发各种精神因素,如情 感、想象、联想、理智等因素的和谐复杂 的活动,简单说这就是审美经验的心理感 受层次。
• (如听音乐,改变人的情绪;看一部喜剧 电影,转悲为欢)
刘禹锡
3.审美超越阶段(P34)
• 归依体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体验状态, 它源于人类对于现实存在状态的拒斥,对 本真存在状态的追寻,在那里心灵的创伤 得到抚慰。归依体验表现为向自然或童年 美好的生活记忆、经验记忆的回归。
3.审美超越阶段(P34)
• 主体的归依体验指向过去,指向心灵深处的情感 经验记忆,也有向上超越的特点。对生命的把握 和对人的存在本真状态的归依,也体现了主体对 一种美妙、充实、完满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 《玄都观桃花》: • 紫陌红尘拂面来, • 无人不道看花回; • 玄都观里桃千树, • 尽是刘郎去后栽!
• 《再游玄都观》: • 百亩庭中半是苔, • 桃花净尽菜花开。 • 种桃道士归何处? • 前度刘郎今又来。”
审美体验三要素
• A、情感 • B、认识 • C、想象
审美体验
• 生理感受——心理反应——审美体验
分享美的经历
第一章
审美经验
第一节 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
漓江之韵
大漠驼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一一 部首本 好好好 电歌书 影,,
• 遇之匪深 • 即之愈稀 • 脱有形似 • 握手已违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感 受,它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 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 感受。它不是凝固的结果,而是流 动的动态的体验过程,它贯穿于审
• 个体应该怎样存在下去、生活下去? • 人有可贵的品质吗?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的幸福在哪里?如何实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通过审美的方式直观对象,把 握生命、人生和世界的存在以及意义的情感体验。 (展示图片,请同学畅言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
二、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 区别
• 日常生活经验:功利性
• 审美经验:超功利性
踏莎行·雾失楼台
•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水 调 歌
千事离事户 影处归、把 头
里古合长, ,不去今酒
共难,向照 何胜,夕问
蝉全月别无 似 惟是青
娟。有时眠 在 恐何天
。
。
。
物以情观
• 审美主体的状态特别是审美主体的情绪体 验对知觉选择内容有很大影响,审美主体 的情绪、心境参与了知觉选择和构成的过 程,“物以情观”。如高兴时花欢草笑, 悲哀时风凄云惨。这样就把美感导向了情 感体验的世界,而舍弃了对对象本身进行 的科学或功利角度的认知,评判。
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审美的方式确证人的实践本质力量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审美静观超物质功利和道德功利的干扰具有创造性超越力量指向终极的生命本体和意义本体人们通过审美感知器官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形式属性唤起积淀在记忆世界中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情感的推动下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审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出情景情理交融的审美意境创造出蕴含着主体审美理想的审美
• 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审 美静观,超物质功利和道德功利的干扰)
• 具有创造性(超越力量,指向终极的生命 本体和意义本体)
二、审美活动的过程(P30)
人们通过审美感知器官对审美对象进行审 美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形式属性, 唤起积淀在记忆世界中的审美经验和生活 经验,在情感的推动下各种要素相互作用, 审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出情景、情理交 融的审美意境,创造出蕴含着主体审美理 想的审美形象,这个过程就是审美活动的 过程。
在这一阶段,主体和客体完成了角色置换, 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对象,主客体 之间建立了审美关系。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注意:审美主体以审美的态度关注对象, 把握审美对象的形式属性和感性形象的状 态,它是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客体的审美属 性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主体 的感知器官和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审美对 象的形象。
审美体验
• 审美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心理 活动,具有特殊的表现形态和展开形式。 情感、认识和想象是审美体验的三要素。 审美体验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审美情 感是主体在对审美形式的观照中体验到旧 有的生活经验记忆时的情感反应,摆脱了 狭隘的实用功利束缚。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3.审美超越阶段(34)
第二节 审美需要的二重性
一、需要的二重性
• 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 • 高层次的自我确认、自我意识的需要
1、运动和 平衡
2、自我确认、自我实现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 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归属和爱的需要 • 尊重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审美需要的二重性
• 劳动开始美的创造——运用美的规律制造 工具——萌发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对 艺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