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上全册课件-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主”
课外思考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 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 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 头才想起烛之武 呢?
课后作业
一、完成《导学案》 二、熟读并背诵全文
古 今 异 义(古/今)
贰于楚也 今有急而求子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亦去之
古今异义(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今有急而求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儿子)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 物品)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的动作)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 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 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深明大义 知难而上 机智善辩
佚之狐 慧眼识才
“志士” “勇士” “辩士” “伯乐”
晋文公 头脑清醒 理智判断
第四节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 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 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 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 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 了郑国。
无能为(wéi)也矣 共( gōng)其乏困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而出 秦伯说(yuè)
微夫( fÚ)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 ),不知(zhì)
逢孙( páng)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
邑)
一词多义
若:①如,好象; 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指示代词。此,这个; ④连词。假如,如果; ⑤连词,或; ⑥至,至于; ⑦奈,怎样。
一词多义
说
:
①陈述,解说;
②言论,主张,学说;
③ 劝 说 , 说 服 , 音 shuì;
④同“悦”,喜欢、高兴,
音yuè。
一词多义
第三节(二)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 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 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 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 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 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 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 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例如: 1、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 。 2、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 春秋》 3、一与一,谁能惧我? 4、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短语 失其所与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例句中的“罾”本身是名词,但与“所” 结合后在这里是“用渔网捕捉”之意,“ 所罾”指代“用渔网捕捉的(鱼)”。
辞: ①口供; ②言词,词句; ③讲话,告诉; ④推辞,不接受; ⑤告别; ⑥文体的一种。
一词多义
鄙: 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浅陋; ③看不起,轻视; ④谦词,谦称自己。
一词多义
微: ①隐蔽,藏匿;不显露;暗暗地,悄 悄地; ②深奥,微妙; ③微小,轻微; ④稍微; ⑤旧时指地位低,卑贱; ⑥衰败,衰弱; ⑦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 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 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 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 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 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 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 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 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介词结构 “于楚”后置做动词“贰”状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
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而于君有益──介 词结构“于君”做后置状语)
虚词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译文: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 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 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 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 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 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第三节(一)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夜缒而出
3.朝济而夕设版焉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
2.夜缒而出
(
在晚上,当晚)
词类活用现象
动词→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词类活用现象
动词→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
1.臣之壮也
2.越国以鄙远
3.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
1.臣之壮也(壮年)
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 的地方)
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使动用法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3.阙秦以利晋 动词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
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晋
1.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 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国
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秦 1.秦晋的友好关系 国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 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秦
郑 新郑
军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 情)
晓义 (理)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 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
(2)了解常见的虚词(高中三年要掌握 18个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 用法。
文言考察角度
角度——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义 一词多义 活用) 文言虚词
(常用的十八个虚词——之乎者也,因为所以, 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文言句式(省略句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 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 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 ,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 和生活中。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亡郑
对秦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表面)
利
弊
舍郑
对秦
无害,有小利
人教版语文高中一年级上全册课件 第二单元
目录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 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 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 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 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 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 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特殊句式
省略句
(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夜缒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何厌之有
(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之一,加重语气,不翻译。) 2、竟不之答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介词 结构“于晋”做后置状语)
词类活用现象
用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且贰于楚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词类活用现象
用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2.且贰于楚
(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3.秦伯说,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4.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
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
清代学者朱彝尊评价《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 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 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 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 历代散文的典范。
秦军氾(fán)南 夫(fÚ)晋,何厌之有
文 秦晋围郑 章 临危受命 结
说退秦师
构 晋师撤退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晋
1.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 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国
遇接待他)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晋
1.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 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国
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 层
层
亡郑 对秦 将有大害 深
(深入)
入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 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 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
事 件 郑危
亡郑大害秦 晋攻
舍郑小利秦 亡郑小害秦
说秦王 秦退
夜缒而出 烛辞
晋退
郑伯请人 郑伯自责
佚之狐举荐
情节发展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 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 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 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 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 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济:
1、渡、过河 2、贯通 3、继承、延续 4、成、成功 5、帮助、救济 6、增加 7、得益 8、利用 9、停止
济恶:相互勾结 济化:疏导教化 济美:子孙继承祖先或 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济时:救世 济育:养育 济济:众多的样子
美好的样子
与(动词): 1、给予 2、亲附、跟随 3、交往 4、敌,对付 5、赞许 6、等待
第一节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第二节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你知道吗?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汉书》等。
《左传》介绍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 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 称,又名《左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