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
人文地理学提纲
人文地理学提纲第1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p4第4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p18第2章第2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p35思考题3. 习题√第3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p47第3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55思考题2. 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1)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是重点,区域研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①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③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3)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
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结构主义方法论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
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第4章思考题2. 期末试题39√第6章第3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p174思考题6. 期末试题41√第7章第2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3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8章第3节语言的传播与影响第10章第5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思考题4. 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1)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①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旅游开发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
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外汇收入,改善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②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独立、冲突和共生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复习大纲
《人文地理学》复习大纲第1章绪论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年代、人物、学派、观点三、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思考题:1、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2、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研究主题1、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的概念、特点2、文化的扩散:各扩散类型的概念与特点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4、文化整合:概念,整合各阶段的特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整合的差异5、文化景观:概念,时间上的变化与空间上的变化二、人文关系论掌握各理论的代表人物、观点、及其对该理论的历史评价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3、环境感知论4、文化决定论5、和谐论三、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思.韦伯的学说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斯宾塞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口、技术、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思考题:1、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2、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思考题:1、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各阶段人口增长的变化与特征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1、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2、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的特点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四、人口迁移:概念、分类、规律五、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概念,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思考题:1、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农业发展阶段:各阶段特点二、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三、杜能农业区位论思考题: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整理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受到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物质文化和制度的变化。
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赖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亦称为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物。
人口迁移、广义: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狭义:通常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
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和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人口容量、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流动人口、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迁移农业、是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是一种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迁移农民通过烧荒种植,粗放经营以获取农产品,待地力耗尽则放弃耕作,再继续垦荒。
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1)
第一章绪论1.人地关系理论类型、观点、代表人物;可能论: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的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可供利用的可能性,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人类集团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19世纪末20)。
费夫尔:自然界没有必然性,但到处都存在着可能性,人类作为可能性的主人,才是利用它们的主宰。
辩论:克鲁伯:“文化根源于自然,要彻底认识文化,只有联系其根源的自然环境,这是事实;但是,像根植于土壤的植物不是由土壤制造或造成的一样,文化并不是由其根植的自然环境所制造的。
文化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其它文化现象。
”2.人口论提出的背景、观点、提出者;马尔萨斯人口论(1798年):他用统计方法总结了过去历史上欧洲人口增长、土地(耕地)、战争、瘟疫等现象之间的关系,指出战争或瘟疫使人口减少,使土地压力减小,然后生产力发展;但生产力发展以后人口又大量增加。
人口大量增加导致耕地不足,导致争夺土地,形成战争。
战争或瘟疫,又导致人口减少。
然后整个人和地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3.研究方法的科学类型,主要是各个的(如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主要观点研究:即探寻和发现的过程。
对于人文地理学家而言,研究是一种试图寻求更好的解释人、空间、位置和环境之间的过程。
哈勃马斯(1978):经验-分析方法、历史—解释学方法以及批判性方法:1、经验主义:a) 认为事实会为自己说话而无需理论解释的思想学派;b) 坚持科学只能关心世界的客观事物并寻求其本来的真实面目(理性世界的情况);c) 人们的价值观和意图的规范问题被排除在科学研究之外,因为无法测度;d) 第一手的数据来源是有确定答案的调查表。
实证主义:a) 通过详细和客观地收集与社会现象有关的数据能够确定一些规则来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效用;b) 像经验主义一样,实证主义者排斥不能进行测度的规范的和玄学的问题;c) 不同于经验主义,因为它需要所提出的命题被证实(逻辑实证主义)或假设被证明无根据(批判理性主义)而不仅仅是提供证据;d) 第一手的数据来源是有确定答案的调查表及调查。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1、人文地理学中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李特尔3、人文地理研究基本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4、文化区分类: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中心: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边界: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可称之为外围区。
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的现象。
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一种边缘区,是文化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形成:该地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中心: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如:首都、市政府等5、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7、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8、人文景观:亦称之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因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美)索尔主张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
(美)惠特尔西“文化史层”研究。
9、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希腊)亚里士多德(法)孟德斯鸠(德)黑格尔(德)拉采尔(美)森普尔人地相关论(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法)白兰士适应论:(英)罗克斯比生态论:(美)巴罗斯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10、(英)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2、农业人口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
09~10年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一、题型一、简答题(6*10)二、论述题(3选2,2*20)二、重点第一章第二章人口扩散(案例)点面结合第三章人口迁移(怎样迁移、类型、特征、动力、机制、为什么迁移)第四章大众文化全球化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文化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影响(举例)小城市的大方面第五章社会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研究框架体系第六章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结构各种经济状况钱纳里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城市现状及发展(人均XX总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小结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第八章思考题第四题: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关键节点第九章思考题第五题:中国地缘政治与经济特征挑战复习简章第一章略第二章一、扩散1.扩散——一种通过空间和时间传播的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空间过程,如文化、疾病、技术等现象从发生源地向其他地方蔓延发展。
因此,扩散也可以看成事物在空间上的发展。
2.扩散有很多种类型,通常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大类。
其中,迁移扩散可以分为占据式扩散、蔓延式扩散、墨渍式扩散和变异式扩散;扩展扩散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3.迁移扩散——又称重新区位扩散,是指事物或特质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而产生的扩散。
一般的途径是最初的某事物或现象的接受者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同时,该事物或现象也随之迁移。
典型的如移民过程中,语言、宗教、习俗随人口一同扩散到其他地方。
中国城在世界各地的出现就是迁移扩散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迁移扩散过程中,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空间的位移。
当然迁移扩散过程中或完成之后,很可能伴随或相继发生扩展扩散,使得接受者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加。
(1)、占据式扩散——主要指移民从原居住地带到新居住地的文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的一致性。
其中,根据扩散后对物质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带来的变化情况,可以进一步分大一致性扩散和小一致性扩散。
所谓的大一致性扩散是通过移民使得原来大面积文化区中存在的小部分异文化区被同化,形成一个大的同质文化区。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复习提纲名词解释: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李特尔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
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
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1844年8月30日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04年8月9日下萨克森州的阿默尔兰县(Ammerland)。
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白兰士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
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是具有某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形式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景观是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一时自然现象,另一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一般也分为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移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是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8.人种: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9.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10.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及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精心整理)
区域综合差异分析
1、自然要素差异分析P164 2、人文要素差异分析P167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答题术语分析
• • • • • • P185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土流失 荒漠化 湿地萎缩 森林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一
• 1、一标志二国家三转化三表现三特点六城市带 • 2、城市化的进程(三个阶段的特点、城市人口 比重水平及其产业水平特点) •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差异 •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6、城市病的表现及其对应解决措施 • 7、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 • 8、城市地域形态的类型、典型城市、优缺点 • 9、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2016高考复习
人文地理提纲
人口复习一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 1、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 口自然增长率 • 2、人口增长的模式名称、特点及其判断方法 • 3、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空间不平衡的特点) • 4、人口结构及其对应的人口问题(注意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 • 5、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 6、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技巧
农业
•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人为把 影响因素改变的分析) • 2、大范围和小范围农业区位的分析和选择 •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分 析和生产特点 •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 • 5、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及其可持续发展方向、以及实现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途径和策略(P204--205) • 6、区位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P203全析考 点一)
城市二
• • • • • • • 1、城市的作用和主要活动P123 2、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P124 3、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P124 4、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P123 5、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和特点及其判断P126 6、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和分布评价P127 7、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主要 因素)P128 • 8、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P126右上 • 9、地租曲线图的判读方法P129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整理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定义、学科特性、研究对象定义: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及其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2、洪堡和李特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俄国、法国、英国、美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索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德国: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施吕特尔(景观学派)法国:维达尔.白兰士(人地相关学派)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地理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派)3、人地关系发展思想史上的各主要理论观点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决定论6.环境感知论第二章文化地理1、泰勒、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A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具有显性和隐性的。
B其符号也和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
C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D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2、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文化区的定义、分类和各类文化区之间的差异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各类文化区之间的差异: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形式文化区都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4、扩散扩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举例);迁移扩散定义、特点、举例扩展扩散的定义: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版)
1。
填空:(1’x10)重要学派领导者提出的理论(拉采尔、麦金德、哈格斯特朗、洪堡)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苏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①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创立了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对文化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为人类地理学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
环境学派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②麦金德: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先例。
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提出“大陆腹地学说”,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③哈格斯特朗:关于文化的空间扩散,瑞典著名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对文化的扩散过程做过深入研究,并为其理论和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④洪堡: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他们是世界上公认的近代地理学大师,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的贡献: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文地理学三大理论: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人地关系论:就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各种观点、各种理论,也就是论人地关系.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
简言之,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行为论: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各种理论.文化地理学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世界三大宗教?哪些是民族宗教?分布?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东亚、东南亚。
基督教-—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亚洲、非洲、欧洲及美洲.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语言使用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农业的发展阶段及其概念,某一阶段商业农业有什么特点,叫法?工业推进过程①原始农业,即迁移农业,以土地轮种为特点;②传统农业,即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③现代农业,即商业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打2份人文地理复习提纲(附答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纲焦刚选择填空:1、地理学三大原则、人地关系理论(环境决定论、适应论、挑战与应战学说)地理学三大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范围原则)。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贡献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适应论:由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
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她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挑战与应战学说:由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A.J.汤因比提出的,认为环境的演变(或变迁)不断向人类提出挑战,人类文化便是在这种不断的应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3、人文地理学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①系统论、实证主义;②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2)传统方法:①野外考察;②收集、分析和利用资料;③利用和编制地图和图表;(3)新方法与新手段的应用:①计量方法;②GIS系统;③遥感的应用。
4、文化传播和扩散形式、文化区类型划分文化扩散形式:①扩展扩散:接触扩散和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②迁移扩散(多为跳跃式扩散)。
文化区类型:形式文化区(均质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异质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5、人口老龄化的标志、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流向、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构成的基本特征、性别比人口老龄化的标志:①美国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10%以上的人口是老年型人口;②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③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穷国流向富国。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型);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过渡型);③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型)。
初中地理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一、居民与聚落:(一)人种与人口:(第三册49页图F)1、三大人种: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白色人种(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及非洲北部)、黑色人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2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人种博物馆、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3、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9世纪开始增长迅速);空间(各地不同)4、人口问题:人口过快(社会满足人们需要难、对环境产生压力等);人口过慢(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住房紧张、失业率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犯罪率高等)(二)语言与宗教1、联合国的正式语言:汉语(人数最多,主要集中在中国);英语(范围最广,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语(分布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俄语(俄罗斯);阿拉伯语(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法语(法国、非洲的西部和中部)2、三大宗教:基督教——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洲、大洋洲(节日:圣诞节、复活节);伊斯兰教——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佛教——亚洲,东亚、东南亚居多(节日:佛诞节)(三)聚落1、类型:乡村——从事农业劳动,包括农村、渔村、牧村、林场;城市——从事工业、服务业等2、聚落与环境:因素——地形、气候、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聚落的分布、建筑风格因环境而异3、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规划由小变大;衰落或消失(四)中国1、中国的行政区划:省、县、乡,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记主要的位置、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2、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3、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92%,分布广,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其他55个民族共占了8%,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中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
2.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3.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4.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区(culture area):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静态分布) 语言、民族等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Z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国家、城市、行政区等。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述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民俗、信仰等。
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指某文化现彖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新的地方。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Array出去,具有以下特征:——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空间上与其原文化区不联系(孤立的点或小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相对的、动态的、非稳定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3.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4.扩展扩散可以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5.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
它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
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的约束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它使地方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努力解放文化生产力,重塑城市形象,再获生机,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6.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文化,改变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7.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地域单位、人文现象的总特征;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能够观察和感觉到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随时间发生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
文化景观的构成物质文化景观具有色彩和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领域:聚落的布局、土地利用格局、建筑风格& 人地关系理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森普尔/ 可能论(或然论possibilism )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代表人物一白兰士、白吕纳1930s之后在批判环境决定论基础上形成/ 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坏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罗克斯比(英国)/ 生态论(human ecology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代表人物——巴罗斯/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人与口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循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对环境感知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丁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 然、征服自然;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人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 化决定论。
/ 和谐论(harmony theory)出现背景:1960s,全球性环境问题Fl 趋严重,如何和谐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已成为 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人地关系和谐论核心思想:1. 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2. 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10.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人地关系图式的结构组成:该图式由人口、自 然环境、社会组织、技术四个要素组成。
形象的 反映社会文化系统的人地关系。
四要素形成彼此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六对联系 带,每对联系带又受另两要素的影响,故该图式 较贴切的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系统性、功 能性,和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及 环境的约束性。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经验主义方法论 empirical methodology其基础是归纳法。
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9.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 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人口斯宾塞和托马斯《文化地理学概论》定,得出结论。
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positivism methodology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3.人本主义方法论humanistic methodology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4.结构主义方法论structuralist methodology.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概念相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屮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o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变化关系•1、工业化早期有所上升。
原因:结婚年龄降低和孩子作为劳动力的重要性。
•2、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生率下降。
原因: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下降、经济因素和城市化对人们观念改变等。
•3、二十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原因: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有效性、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对传统家庭体系观念的改变等。
2.兰迪的人口转变三序列理论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极高、极低)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高、低)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加速,后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及低。
3.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汕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4.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 stationary);2、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expanding);3、后期扩张阶段(LE);4、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low stationary);5、减退阶段,即D阶段(diminishing) o5.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发展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
•为老社会服务体系要不断完善。
•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成本巨大。
6.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为了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指标。
农业人口密度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density:一定区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农业就业人口数量。
耕地人口密度(营养密度)the density of nutrition : —定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上的人口数量。
比较密度more density: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
地理人种geographical race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阖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7.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和岸边。
8.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政治和文化因素等9.人口迁移的概念、拉文斯坦人口迁移法则,人口迁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