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经典实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井穴—主治五脏六腑的急症、重症、以 及精神魂魄异常诸症。有泻热、开窍、 醒神等作用。
荥穴—主治脏腑、经脉的热症。有泻热 止痛作用。
输穴—主治发作性疾病及关节炎。有疏 通经气、通络止痛作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经穴—主治喘咳寒热、失音等内 脏病。有调整脏腑功能作用。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针灸治疗学总论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针灸治疗学总论
俞穴 定义: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背腰部。 内容:
应用:1、用于诊断: 2、治疗相应脏腑病证(神经节段理
论), 多治虚证。
3、治疗五脏所主器官、组织病变: 目疾、筋病——肝俞; 骨病、耳疾,前后二阴病——肾俞
•针灸治疗学总论
募穴
定义:脏腑之气汇聚之处,位于胸腹。 内容: 应用:1、用于诊断: 肺结核——中府穴压痛 膀胱结石——中极有结节或条索物 2、 治疗相应脏腑急证、痛证、实证 胆石病、胆绞痛——日月 心绞痛——巨阙 3、俞募相配法(前后配穴法): “阳病引阴,阴病引阳。”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
制定治疗方法。 春夏病邪浅表—浅刺 秋冬病邪深在—深刺 择时选穴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飞腾八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制定 治疗方法。
肥人—长针 瘦人—短针 体虚、老人、小孩—刺激宜轻 孕妇、产后—刺激宜轻,穴位选择
十二经脉—十二络; 督脉络穴—长强; 任脉络穴—鸠尾; 脾之大络—大包; 胃之大络—虚里。
•针灸治疗学总论
络穴
络穴主治特点: 治疗本经的疾病; 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原络穴配合应用(主客配穴法) 肺病咳嗽伴泄泻:取太渊、偏历; 肝胆火旺之胁痛:取太冲、光明。
•针灸治疗学总论
俞穴和募穴
临床运用: 理论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
母。” 本经字母补泻法: 肺病:虚证:补太渊—土穴(土生金);
实证:泻尺泽—水穴(金生水)。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配五行作用
他经字母补泻法:
肺病:虚证:补土经土穴 脾—太白
胃—足三里
实证:泻水经水穴 肾—阴谷
膀胱—通谷
•针灸治疗学总论
按时选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 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 则虚之。”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补虚泻实
补法
“虚则补之” “虚则实之” “陷下则灸之” “寒则留之”
平补平泻
泻法
“盛则泻之” “邪盛则虚之” “满则泄之” “热则疾之” “宛陈则除之”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学总论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头痛:外感--风池解表 血虚血瘀--膈俞养血活血 痰阻--丰隆化痰 肝阳上亢--太冲平肝
•针灸治疗学总论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针对急重的标病进行治疗。 如脑病: 昏迷—人中醒脑 高热—十宣泻热 抽搐—阳陵舒筋
•针灸治疗学总论
治病求本
(原穴或五
脏腑、经络本身气血逆乱
•针灸治疗学总论
清热温寒
热则疾之:热-热证;
疾:快针、浅刺、疾出;
—手法轻巧快速,不留针 (“刺热者,如手 探汤”《灵枢.经脉》)。
如:高热—刺大椎、曲池,浅刺疾出;
咽喉肿痛—少商或商阳点刺出血。
•针灸治疗学总论
清热温寒
寒则留之:寒:寒证(虚、实);
留:留针。
近部取穴: 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 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如:鼻病—素缭、迎香 眼病—睛明、太阳 痔疮—长强、次缭
•针灸治疗学总论
选穴原则
远部选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 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guo.”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深刺而久留针 (“如人之不欲行”)。
如:风寒湿痹—留针侯气或艾灸。
•针灸治疗学总论
八纲辨证与补泻原则
阳证
阴证

表证—浅刺。 里证—深刺。
热证—浅刺疾 寒证—留针, 出,或刺出血。 多灸。
实证—泻法, 多针,少灸。
虚证—补法, 多灸。
•针灸治疗学总论
八纲辨证与补泻原则
不盛不虚—平补平泻。 瘀滞不通—泻法,刺络出血。 陷下之证—灸法,补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八脉交会穴
定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 8 个腧
穴。
内容:
应用:1、治疗相通奇经病证
落枕、颈腰椎病、脊柱强痛—后溪
(督)
胸腹气逆,拘急——公孙(冲)
眼睑下垂、失眠—申脉、照海(阴、阳
蹻)
•针灸治疗学总论
八脉交会穴
2、治疗两脉相合病证(上、下配穴) 心、胸、胃疾病—公孙、内关 (冲、阴维) 肺、咽喉、胸膈—列缺、照海 (任、阴蹻)
.缓则治本: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支气管哮喘—补肺 健脾 益肾 肺俞 脾俞 肾俞
•针灸治疗学总论
治病求本
.标本同治: 针对疾病表现、本质同时治疗。 如高血压: 标--百会治头痛 本--太冲平肝熄风 太溪滋阴潜阳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生活习 惯制定治疗方法。 北方—多用火针、温灸 南方—微针(毫针、皮肤针)
虚则补之:虚:正气虚; 补:补法。 —单式补法或复式补法,穴性 属补(关元 、 足三里)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补虚泻实
陷下则灸之:陷下:阳气下陷。指脏腑、
经络之气虚弱,失其固摄之权 属补的范围 “大肉陷下” 灸百会
内脏下垂
神阙
阳气暴脱
关元
足三里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补虚泻实
实则泻之: —单式泻法或复式泻法,穴性属泻(十二井、
合穴—主治脏腑功能紊乱病证、 经脉盛满有瘀血者。有调整脏腑 功能、疏通经络作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配五行作用
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 《难经》:“阳井金,阴井木”
五输: 井 荥 输 经 合 五行:阳经:金 — 水— 木— 火 — 土
阴经:木 —火— 土 — 金 — 水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配五行作用
癫狂
阳虚阴盛: 关元、命门(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癫证: 补申脉, 泻照海(补阳泻阴) 狂证: 补照海, 泻申脉(补阴泻阳)
•针灸治疗学总论
扶正祛邪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针灸治疗学总论
扶正祛邪
操作方法 面瘫初期(放血)—祛邪为主 面瘫后期(艾灸)—扶正为主
十宣)。 宛陈则除之(泻法)—经脉瘀阻的病证,以
三棱针点刺出血. 如:闪挫扭伤—委中放血,刺络拔罐; 腱鞘囊肿、小儿疳积—点刺放液
•针灸治疗学总论
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难经·六十九难》:“是正经自生病,不中 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脏腑、经络虚实不明显
取本经穴
或虚实兼有 输穴)
•针灸治疗学总论
辨证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指针对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 取穴位的原则。
如:哮喘—定喘 虫证—百虫窝 腰痛—腰痛点 崩漏—断红穴
•针灸治疗学总论
配穴方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按经脉配穴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重病、急病——井穴 面红耳赤(肝阳上亢)——行间(肝荥) 反复发作(关节病)——太白(脾输) 声音嘶哑——经渠(肺经) 饮食不节、胃病、上消出血—足三里 (胃合)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 气而泄。” 冠心病、心绞痛——中冲(心包井) 阳明热盛——内庭(胃荥) 关节痛——太白(脾输) 气喘咳嗽——经渠(肺经) 嗳气、泄泻——足三里(胃合)
《难经·七十四难》:“春刺井,夏刺荥, 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春夏阳气在上——浅刺井荥 秋冬阳气在下——深刺经合
•针灸治疗学总论
原穴与络穴
原穴
定义: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内容:十二原穴(阳经有单独原穴,阴经以输 代原)
应用:1、用于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按经脉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腧穴相互配 合使用。
如: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落枕—后溪、昆仑
•针灸治疗学总论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将腰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 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胃痛呕吐—内关、足三里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 头项强痛—大椎、昆仑
•针灸治疗学总论
内容提要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 特定穴的应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针灸治疗学总论
补虚泻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 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 调阴与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学总论
调和阴阳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阳盛高热: 委中放血、针外关
阴盛寒凝: 阴陵泉、丰隆(针或灸)
阴虚阳盛: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不通则痛” 《千金方》:“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
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的最主要、最直
接的作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疏通经络
经络闭阻不通
实热: 针刺,如高热针 大椎、曲池、外关
虚寒:艾灸,如胃寒灸中 脘等
•针灸治疗学总论
调和阴阳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左、太冲

•针灸治疗学总论
左右配穴法
▲左右循经取穴: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取合谷 面瘫—同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
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针灸治疗学总论
刺灸法的选择
疗法的选择 操作方法的选择 治疗时机的选择
•针灸治疗学总论
特定穴的应用
定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 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种类: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下合 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定义: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
内容:共60个穴位。 应用:△《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 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 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 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 于合。”
补泻手法 面瘫初期 : 泻合谷、太冲 面瘫后期 : 补足三里、三阴交 补: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 足三里
腧穴性质
泻: 委中、水沟、十宣、合谷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处方
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配穴方法 按经脉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刺灸法的选择
•针灸治疗学总论
选穴原则
•针灸治疗学总论
远部选穴
如: 高血压头痛—涌泉贴蒜泥 脱肛、子宫下垂—灸百会穴 腰骶疼痛—刺龈交 急性腰肌扭伤—腰痛点 肩周炎—条口透承山
•针灸治疗学总论
辨证对症选穴
辨证取穴: 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 的病因病机选取腧穴。
如:发热—大椎、外关、曲池 痰多—丰隆 昏迷—人中、十宣 贫血、出血—膈俞
2、用于治疗:“十二原者,主治五脏
六腑之有疾者也。” “五脏有疾,当取之 十二原。”
•针灸治疗学总论
原穴
心烦失眠:取神门或大陵; 肺病咳嗽:取太渊; 肝阳上亢:取太冲; 阴虚牙痛:取太溪。
•针灸治疗学总论
络穴
络穴
定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也是表 里两经联络之处。 内容:全身有16个络穴。
按部位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 刺”) 如:中风失语—廉泉、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
•针灸治疗学总论
按部位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左右对称取穴:
如: 胃肠病—足三里双、内关双
▲左右交叉取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右治左, 以左治 右” , 属: “巨刺” 、 “缪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