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中班老师上期案例分析——送玩具回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1学年中班老师上期案例分析——送玩具回家
刚开学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魔尺不见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抽屉的时候,无意中发觉博博的抽屉里有很多东西。

认真一看,正是许多小伴侣从前丢失的东西。

我真不敢信任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他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

这件事发生在博博的身上,我觉得很惊异。

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假如不经训练,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进展。

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博博的行为,我首先对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看。

观看发觉,博博“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伴侣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

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

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殊的,博博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

博博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房、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老师的留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议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全都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嬉戏的最好时间。

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共享时间。

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

于是,共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

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特地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

这样,幼儿全部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

我还和幼儿商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情愿与每个人共享,但同时提示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仆人的同意。

为了爱护博博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嬉戏,用嬉戏代替调查帮小伴侣找到丢失的东西。

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抽屉。

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抽屉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

等幼儿整理完抽屉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伴侣的东西就还给仆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

我觉得,拿走一个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个随便放置的玩具更简单被发觉,而且当教室里的各类物品被任凭放置时,没有人明确知道教室里有什么东西。


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橱柜上都贴上标签和标记,让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这样,教室里全部的东西都显得很重要,而且简单发觉缺少了什么。

看到博博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伴侣的玩具,立刻就还给他了,对吗?”在我的提示下,博博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

看到博博在整理玩具的时候,我会立刻表扬他、鼓舞他:“感谢你关心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确定和表扬强化了他的正确行为。

发觉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实行一些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我和博博的爸爸妈妈作了沟通,和他们一起查找合适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状况了。

结合对博博行为的观看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博博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

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肯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他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

可见,他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章。

其次,三四岁的幼儿经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分也不是特别明确。

博博对那些小东西很感爱好,所以就拿走了。

综合起来,导致博博偏差行为的缘由可能有:贝贝对“全部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章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敬重和爱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进展为目的。

在操作上,注意从细节动身,不过分关注博博,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