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套期保值会计适用性及核算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套期保值会计适用性及核算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体质的不断完善,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规避商品原材料价格以及汇率风险,开始涉足套期保值业务。

本文将从套期保值概念入手,介绍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的特征,并就套期会计的应用条件和适用性深入探讨得出套期会计应用的前提,并以具体的账务处理例示。

关键词:套期保值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账务处理
Abstract:With the accession of China to the WTO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constitution, part of our enterprise to avoid prices of commodity and raw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exchange rate risk. They have participated in hedging.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hedging concept to 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dging instrument and the hedged item. Then it can reach the application premise of hedging accounting application through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hedging accounting.Finally,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ccounting treatment in specific cases.
Key Words:Hedging Accounting Financial derivatives Accounting treatment
前言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各种商品原材料价格以及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套期保值逐渐成为市场参与者抵御风险的重要方式,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套期保值的灵活性得到增强,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形成重大风险,套期会计不仅为企业进行套期业务提供了可靠的计量模式,而且也对企业进行套期业务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方法。

财政部于2 0 0 6 年2 月5 日制定发布了新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以下简称"套期保值准则"或"CAS24号")对套期保值业务相关的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套期保值的确认、计量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此次套期保值准则的制定直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新准则与国际会计的趋同,不仅加速了套期保值会计核算的规范,还提高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信息可比性。

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再加上我国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套期保值准则的执行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就在新准则正式执行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也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企业界不断曝出大企业因套期保值巨额亏损的事件。

据报道,东方航空公司燃油期权合约因油价大幅下挫浮亏62.6亿元、中信泰富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亏损186亿港元、中国远洋公司买人FFA(Forward Freight Agreement远期运费协议)因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下跌浮亏39.5亿。

企业在套期保值准则的应用上出现了严重问题,套期保值的核心是保值,而这些大企业却出现了巨额亏损,我们不经要问套期保值为什么套而未保,企业管理层是在投机还是套保?国内业界对企业是否应该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有了不同的看法。

就在这些企业大额亏损的背景下,由于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3月24日,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央企高度重视金融衍生业务管理工作,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严格遵守套期保值原则,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维护资产安全。

国资委通知的下发不仅可以规范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的开展,而且为企业更好的进行套期保值提供了合理意见。

那究竟什么是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又有什么样的魅力呢?如何进行才能利用套期会计防范风险呢?本文将深入探讨。

一、套期保值及其相关概念及其理解
众所周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商品原材料价格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

在错综复杂的风险面前,企业如何才能站稳脚跟呢,套期保值为企业提供了思路。

(一)套期保值概念及简介
1.套期保值概念
(1)传统概念
传统的套期保值是指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期在将来某一时间通过平仓获利来抵偿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亦即,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

(2)会计概念
会计的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2.套期保值简介
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手法是,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的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

从而在“现”与“期”之间、近期和远期之间建立一种对冲机制,以使价格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套期之所以能够保值,是因为同一种特定商品的期货和现货的主要差异在于交货日期前后不一,而它们的价格,则受相同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和制约,而且,期货合约到期必须进行实货交割的规定性,使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还具有趋合性,即当期货合约临近到期日时,两者价格的差异接近于零,否则就有套利的机会,因而,在到期日前,期货和现货价格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在相关的两个市场中,反向操作,必然有相互冲销的效果
(二)套期保值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套期保值理论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

1.传统套期保值
商品的提供者,如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民,提供黄金、铁矿石、原油等基础原材料的企业等等,为了避免将来商品售价下跌的损失,可以事先约定未来出售商品的价格。

即在远期市场卖出相同数量的商品,锁定商品的售价。

而商品的需求者,为了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也可以事先约定未来购进商品的价格。

即在远期市场买入相同数量的商品,锁定商品的买价。

这就是最初的套期保值。

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主要源于凯恩斯和希克斯从经济学角度对套期保值的阐述。

凯恩斯和希克斯的正常交割理论认为,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是指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而数目相等的交易头寸,以此来转移现货市场交易的价格波动风险。

由于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经济系统内,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受大体相同的因素影响,两种价格的走势基本一致,一旦在现货市场上出现价格不利的变动使得交易者蒙受损失,交易者可以用期货市场的盈利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它强调四大原则,即方向相反、种类相同、数量相等和月份相同或接近。

在传统的套期保值中,市场参与者主要面临的是价格风险,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供给两股力量把传统的套期保值市场参与者分成了三类角色,生产者(面临着所持有资源价格下跌的风险)、经营者(面临着收购转售期间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和加工者(面临着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商品销售价格下跌的双重风险)。

(1)生产者卖出套期保值
无论是向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民,还是向市场提供黄金、铁矿石、原油等基础原材料的企业,作为社会商品的最初提供者,他们并不需要担忧原材料采购价格的上涨,他们关注的是已经产成准备出售或是正在生产过程中将来要向市场提供的商品的销售价格下跌,为了规避此风险,交易者可以选择在当期高价卖出品种相同、数量相等、月份相近的期货合约开仓,以此锁定销售价格。

(2)经营者卖出套期保值
对于经营者来说,由于收购商品的价格风险可以在短期内转移,所以他主要担忧的是收购商品后持有待售期间商品价格下跌,此时经营者可以选择和生产者相同的套期保值方式。

(3)加工者综合套期保值
对于加工者来说,他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双向的,分别来自采购原材料和销售商品价
格风险。

他不仅不希望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不希望产成品价格下跌,更不希望两种局面同时出现。

对于这样的风险,加工者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转移风险,担心原材料价格上涨,可以买入开仓,卖出平仓;担心产成品价格下跌,可以卖出开仓,买入平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工者可以做到锁定收益和成本水平。

2.现代套期保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霍布金斯·沃金对套期保值理论提出了套利说,从而奠定了现代套期保值理论的基石。

沃金认为,多数的套期保值是期望现货和期货价格关系的变化而不是期望其价格一起移动,是对进行基差投机,期望通过对基差的高卖低买,获得无风险收益。

继沃金之后,约翰逊和斯第恩等人对现代套期保值理论的完善提出了更为创新的组合投资理论:套期保值是交易者根据组合投资预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的方差,确定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头寸,使效用达到最大化或者收益风险最小化的一种组合投资。

总体来说,套利说和组合投资理论都是建立在基差不稳定基础上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动机,套利说认为交易动机是获利,投资组合理论认为交易动机是降低风险。

由于远期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套期保值的交易对象(被套期项目)和合约形式(套期工具)都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

如套期保值的交易对象可以是商品、股票、债券、外汇、利率等等;套期合约的形式则有期货、期权、远期、掉期、利率上限下限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组合等。

正是由于套期保值的不断发展,套期保值的目的、方法、种类、策略也有了很多创新,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有:
(1)买入套期保值:
1)未来某一时间需要购入某项标的,比如商品、股票、债券、外汇等,担心标的价格上涨,未来买入会提高成本,但是当期购买会占用大量资金或是增加不必要的仓储、保险费用,市场参与者可以利用买入期货合约、签入买方期权、买入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或组合来套期保值。

2)当期需要卖出某项标的,但预期未来标的价格会上涨,当期卖出会降低收益,但是企业急需资金回笼,不可能等到价格上涨后卖出,这时市场参与者可利用买入期货合约、签入买方期权、买入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或组合来套期保值。

(2)卖出套期保值:
1)未来某一时间需要卖出某项标的,但是当期标的并不存在未生产完成或是为了获得持有期收益,为了防止未来价格下跌,降低收益,交易者可选择卖出期货合约、签入卖方期权、卖出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或组合来套期保值。

2)当期需要购入某项标的,预测该标的未来价格会下跌,但是为了完成生产或是获
得持有期收益必须当期买入,交易者可选择卖出期货合约、签入卖方期权、卖出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或组合来套期保值。

(3)利率套期保值:
1)市场参与者认为市场利率会下降,自己应付的债务为固定利率,这时可采用利率掉期来防止支付高于市场利率的利息,持有的债权为浮动利率,可采用利率下限或是利率掉期来锁定可收到的利息。

2)市场参与者认为市场利率会上升,自己应付的债务为浮动利率,这时可采用利率上限或是利率掉期来锁定应支付的利息,持有的债权为固定利率,可采用利率掉期来防止收到低于市场利率的利息。

(三)套期保值要素
套期保值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分别是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关系三个要素。

本文将主要介绍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以及其相关特征。

1.套期工具
我国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CAS24号)关于套期工具的定义明确规定:“套期工具,是指企业为进行套期而指定的、其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可抵销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衍生工具,对外汇风险进行套期还可以将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作为套期工具。

”。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SA39 ) 对套期工具是这样定义的:“套期工具指被指定的衍生工具或(在有限的情况下)另外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其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指定的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

根据本准则的规定,在套期会计中,只有对外汇汇率变动风险进行套期时,非衍生金融资产或负债才可以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从我国和国际对套期工具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套期工具的表述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核心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用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套期工具;二是套期保值的类别主要是公允价值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和汇率变动套期保值(或称外汇风险套期保值);三是非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套期工具仅限于其被用于汇率风险套期保值。

简单地说,一般的套期工具是金融衍生工具,只有对汇率进行套期保值时,才可以运用非金融衍生工具。

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表现。

2.被套期项目
根据CAS24号:被套期项目,是指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且被指定为被套期对象的下列项目:
(1)单项已确认资产、负债、确定承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或境外经营净投
资;
(2)一组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的已确认资产、负债、确定承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或境外经营净投资;
(3)分担同一被套期利率风险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组合的一部分(仅适用于利率风险公允价值组合套期)。

从新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存货类项目、长期投资项目、贷款、长期借款、预期商品销售、预期商品购买、境外经营净投资等,如符合相关条件,均可作为被套期项目。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组合也可以整体指定为被套期项目,但组合中的各单项资产或单项负债应当同时承担被套期风险,且该组合内各单项资产或单项负债由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预期与该组合由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整体变动基本成比例。

3.套期关系
根据CAS24号的规定,套期关系按照企业为规避资产、负债、确定承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或在境外经营的净投资有关的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而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可分为:
(1)公允价值套期
指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或该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

该类价值变动源于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2)现金流量套期
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

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3)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
指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

境外经营净投资,是指企业在境外经营净资产中的权益份额。

之所以要对套期关系进行划分,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套期关系,会计处理方法将会不同。

二、套期保值会计应用条件及适用性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规定套期业务是否一定要采用套期准则的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理,也就是说企业的套期保值业务可选择采用CAS24号所述的套期保值会计方法处理,也可根据CAS22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视为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进行核算。

但是会计并非只是简单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也是企业管理的手段之一,根据会
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其实仔细分析《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我们可以发现套期准则不仅仅是规范套期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还蕴含了会计对企业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思想,也就是说如果运用CAS24号规定的会计方法,企业能获得更好的风险管理成效。

根据对准则中套期保值的理解,准则中所述的业务并非高风险业务,而是一种锁定成本和收益水平的方式,并不会具有高风险业务的特征。

然而,在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终于因为采取了追求投机获利的套期方式而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严格执行《套期保值》准则不仅可以正确的核算套期保值交易,而且能够合理规范套期业务,充分发挥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对冲机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谈到严格执行套期准则,就必须搞清楚哪些套期业务才适用套期准则,下面本文将介绍套期会计的应用条件以及结合案例和应用条件来谈套期会计适用性。

(一)套期保值应用条件
对于符合套期保值条件的业务,可按套期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账务处理。

根据对第24号准则的理解,运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的条件包括有:
1.在套期开始时,企业对套期关系(即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正式指定,并准备了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并载明该套期的相关内容。

2.该套期预期高度有效,且符合该套期的风险管理策略。

3.对预期交易的现金流量套期,预期交易应当很可能发生。

4.套期有效性能够可靠地计量。

5.企业应当持续地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确保该套期在套期关系被指定的会计期间内高度有效,在后续期间,还要实时评价,如果在某一时点超过了有效性范围,要终止套期会计的运用。

(二)套期保值适用性
本文将结合套期保值的应用条件和案例并按照套期的步骤顺序来论述套期保值的适用性,主要包括:
1.套期关系是否确定
在套期开始时,企业对套期关系(即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正式指定,并准备了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

该文件至少载明了套
期工具、被套期项目、被套期风险的性质以及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等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过套期关系可以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类。

那么企业套期保值开始时,通过什么来确定是哪类套保呢?答案是企业必须有正式的指定,该指定必须是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指定。

也就是说套保开始日,套期关系必须是确定的,是不可以追溯的,若以后会计期间确定套期关系,只可在当期确认,不可在以后期间确定套期关系时而对账务进行追溯调整。

案例一:12月1日某进出口公司预计在第二年2月15日要从美国购入一批货物,预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会上涨,需要对外汇进行套期保值,则该公司要在套期开始日,准备相关的正式书面文件,该文件需要明确该套期业务的套期关系,并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而不能待到以后期间(假设是1月份)获得正式书面文件时追溯到12月份确认,如果是第二年的1月份确立正式的套期业务书面文件,那会计核算的也只能从1月份开始。

2.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被套期风险是否明确
(1)套期工具
套期保值业务必选选择相应的套期工具,套期工具种类繁多,有诸如期货、期权、远期、掉期、利率上限下限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组合等,企业必须在套保业务开始时选择适合的套期工具,如果没有套期工具,就无法发挥套期保值的作用,也就无法对使套期业务进行风险的对冲。

(2)被套期项目
无论是单项已确认资产、负债、确定承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或境外经营净投资项目还是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组合,被套期项目必须是明确的,比如被套期项目的数量、时间,都需要具体的明确,每一项套期保值业务都有其对应的被套期项目,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套期工具对同一被套期项目进行重复的套期保值或是某一套期工具被用于多项套期保值业务,结果使得风险无法对冲。

案例二:某大型上市公司为了战略发展需要,从二级市场购入与其行业相关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公司还持有相当数量的为获得现金红利的股票型基金,由于公司认为A股市场会下跌,为了防止下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公司利用股指期货对该股票进行套期保值(假设该股票和基金与股指走势相近),但由于公司投资部门疏漏,股指期货仓位只能够对股票进行风险对冲,并不能有效的对冲基金风险,而会计部门因为没有明确文件对被套期项目的指定,在会计核算上把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都核算为被套期项目,结果使公司对金融资产的风险对冲不足,蒙受了巨大损失。

(3)被套期风险
根据CAS24号的规定:
企业通常可将单项衍生工具指定为对一种风险进行套期,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可以指定单项衍生工具对一种以上的风险进行套期:
1.各项被套期风险可以清晰辨认;
2.套期有效性可以证明;
3.可以确保该衍生工具与不同风险头寸之间存在具体指定关系。

也就是说同一项目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风险,比如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企业必须明晰该项业务需要规避的单项或多项风险,因为某项套期工具并不能对冲被套期项目相关的所有风险。

3.如何预期套期是否高度有效
本文认为预期该套期是否高度有效是对企业风险管理最为关键的,也是套期会计适用性中最关键的。

因为如果套期始预期就是非高度有效的,就不存在可规避大部分风险的可能性,就不再适用套期会计。

所谓“有效”,是指保值的有效性,即在被套期项目面临损失时.套期工具获得的收益是否能有效予以抵偿。

一般来说,两者不一定完全相同,收益可能大于损失,也可能小于损失。

如何才能判断套期高度有效的呢,本文认为需要遵循四点:
(1)套期保值业务是经过企业管理层审慎决策的,要有咨询相关专业知识人员。

(2)公司内部对于套期保值业务有相关的风险控制体系。

(3)严禁投机行为,坚守经营范围,企业最主要的任务是生产经营,而非投资获利。

(4)套期保值业务要在风险可预见和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巴菲特曾说过:“我从来不做自己看不懂的市场”,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加强风险控制,不做没有把握的套期保值。

如果企业能做到以上四点,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认定为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可以相互抵消,也就是预期套期高度有效。

案例三: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有效对冲现货市场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套期保值助金龙精密铜管逃过灭顶之灾。

金龙精密铜管属于铜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处于铜产业链的中游,不仅面临着原材料铜的价格波动风险,同时也面临着铜材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

08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铜价从最高的接近9000美元/吨一泻千里跌至最低的2800美元/吨,短短5个多月上演过山车式的下跌,跌幅高达60%多。

就好比一家用铜企业持有1000万人民币原材料铜周转库存,5个月的时间就会贬值超过600万人民币。

在铜价大幅下挫中,金龙精密铜管是如何躲过灾难的呢,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金龙精密铜管早在2007年就与渣打银行合作,建立了保值委员会,有了自己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