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4公务员联考考试中数的整除性质技巧作者:邹维丽来源:华图教育更新时间:2011-03-10 14:16 随着各省份公务员招录公告的发布,各省份的公务员考试的备考在紧张的进行着。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数学运算这部分中,不少题目通过适当运用数的整除性质就可快速选出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对数的整除判断法则要熟练掌握。

下面华图教育先给出一些特殊数的整除判定基本法则,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随着各省份公务员招录公告的发布,各省份的公务员考试的备考在紧张的进行着。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数学运算这部分中,不少题目通过适当运用数的整除性质就可快速选出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对数的整除判断法则要熟练掌握。

下面华图教育先给出一些特殊数的整除判定基本法则,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整除的基本法则
(一)能被2、4、8、5、25、125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2 (或5)整除的数,末位数字能被2(或5)整除;
能被4 (或25)整除的数,末两位数字能被4(或25)整除;
能被8 (或125)整除的数,末三位数字能被8(或125)整除;
(二)能被3、9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3(或9)整除的数,各位数字和能被3(或9)整除。

(三)能被7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7 整除的数,其末一位的两倍与剩下的数之差为7的倍数。

能被7 整除的数,其末三位数与剩下的数之差,能被7 整除。

(四)能被11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11 整除的数,奇数位的和与偶数位的和之差,能被11 整除。

能被11 整除的数,其末三位数与剩下的数之差,能被11 整除。

(五)能被13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性
能被13 整除的数,其末三位数与剩下的数之差,能被13 整除。

二、例题讲解法则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看下数的整除性质在数学运算中的应用。

例1、一个四位数,分别能被15、12、10除尽,且被这三个数除尽时所得的三个商的和为1365,问这个四位数四个数字的和是多少?()
A.17
B.16
C.15
D.14
解析:本题所要求的是这个四位数四个数字的和,按常规思维,我们需要先把这个四位数求出来,但这样会比较浪费时间。

我们要求的是四个数字的和,联系到特殊数的整除判定,只有3和9的倍数是与数字和相关的。

由题目的条件我们知道,这个四位数能被15除尽,那肯定可以被3除尽,所以这个四位数四个数字的和也是3的倍数,结合选项,只有C正确。

例2、甲、乙、丙三人合修一条公路,甲、乙合修6天修好公路的1/3,乙、丙合修2天修好余下的1/4,剩余的三人又修了5天才完成。

共得收入1800元,如果按工作量计酬,则乙可获得收入为(??)?
A.330元
B.910元
C.560元
D.980元
解析:本题属于工程类问题,常规方法是通过列方程来解,但解方程比较困难。

本题问的是乙可获得收入是多少,事实上,乙总共工作了13天,那么收入应该为13的倍数,结合选项,答案为B
例3、一个班级坐出租车出去游玩,出租车费用平均每人40元,如果增加7个人,平均每人35元,求这个班级一共花了()元
A.1850
B.1900
C.1960
D.2000
解析:由平均每人40元可知,总共花的钱是40的倍数;如果增加7个人,平均每人35元,那么总钱数是35的倍数,因此也是7的倍数,选项里只有C是7的倍数,所以选C。

例4、师徒二人负责生产一批零件,师傅完成全部工作数量的一半还多30个,徒弟完成了师傅生产数量的一半,此时还有100个没有完成,师徒二人已经生产多少个?
A.320
B.160
C.480
D.580
解析:本题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但如果利用整除特性会更快。

由于徒弟完成的数量是师傅的一半,则师徒二人已经生产的零件个数是3的倍数,因此答案选C。

公务员考试行测速算技巧之直除和截位法作者:左宏帅来源:华图教育更新时间:2011-03-10 13:05 除法在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资料分析试题中往往是倒推几年;另一方面有许多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这就需要对除法有比较好的速算技巧,直除法就是大家根据选项判断出需要直接除到首几位。

除法在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资料分析试题中往往是倒推几年(例如资料中给出2010年的数值和同比增长率,让你求2009年诸如此类);另一方面有许多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这就需要对除法有比较好的速算技巧,直除法就是大家根据选项判断出需要直接除到首几位。

截位法同样是在精度允许的范围之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进行截位。

但是在除法截位时需要注意,扩大被除数,就要同时适当的扩大除数,为了保证商的误差比较小。

下面结合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看一下直除法和截位法的应用:
例1、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26-130题。

(2011年公务员考试材料二)
据行业统计,2010年上半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963万吨,同比增长12.5%。

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16.3%和9.2%。

2010年1-5月,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645亿元,同比增长76.4%,上年同期为下降35.4%。

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1319亿元,同比增长1.67倍,上年同期为下降75.8%;炼油行业利润326亿元,同比下降25.7%,上年同期为增长1.8倍。

127.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加了约多少万吨?
A. 1009
B. 1218
C. 1370
D. 1787
【答案】B解析:本题采用直除法,根据选项截取前两位,
129. 2009年1-5月,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占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的比重约为:
A.53%
B.66%
C.80%
D.91%
【答案】A
【解析】本题采用截位法和估算法,
,与之比较接近的为A。

例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21~125题。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材料一)
2008年世界稻谷总产量68501.3万吨,比2000年增长14.3%;小麦总产量68994.6万吨,比2000年增长17.8%;玉米总产量82271.0万吨,比2000年增长39.1%;大豆产量23095.3万吨,比2000年增长43.2%。

2008年部分国家各种谷物产量
2008年与2000年相比各种谷物产量增长率(%)
国家稻谷小麦玉米大豆
中国1.9 12.9 56.4 0.9
印度16.3 2.9 60.2 71.4
美国6.7 12.0 22.0 7.3
巴西9.1 254.2 85.1 83.0
123. 2000年,中国稻谷产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比重约为:
A. 20%
B. 24%
C. 28%
D. 32%
【答案】D
【解析】本题采用截位法。

,只有D满足。

例3、6月份商品房销售价格分类指数为97.71,比5月份下降1.23点,比去年同期上升3.73点。

2002年上半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424元/平方米,同比增长5.4%,而去年同期是下降0.1%。

(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
120.2001年上半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是()
A.2424元
B.2299.8元
C.2302.1元
D.2403.2元
【答案】B
【解析】根据选项,基本上我们可以截取前两位。

2001年上半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所以答案为B。

例4、观察下面饼状图,请问该季度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生产多少?
某工厂五个车间第四季度生产量示意图(单位:件)
A. 38.5%
B.42.8%
C.50.1%
D.63.4%
【答案】B解析: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生产:5632-3945=1687,根据选项知,截取
首位。

1687/3945≈0.4...,所以答案为B。

例5、根据以下资料,回答96~100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材料二)2009年5月全国邮电业务基本情况
106.2009年1~5月,邮电系统平均每月订销报纸,杂志约多少亿份?()
A.13.7
B.14.2
C.14.6
D.17.8
【答案】B解析:本题采用截位法,2009年1—5月,邮电系统累计订销报纸668388.1万份,杂志42900.2万份,因此其月均订销的报纸、杂志:
结合选项,选B。

109.假如平均每条移动短信的业务费用为0.1元,则2009年5月移动短信业务总量占当月电信业务总量的比重约为()
A.2.8%
B.3.0%
C.3.2%
D.6.4%
【答案】B解析:本题采用截位法、直除法。

2009年5月移动短信业务总量为643.2亿条,当月电信业务总量2141.2亿元,故所求比重为:
,答案为B。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解题法:举例推断法作者:柳晨来源:华图教育更新时间:2011-03-09 14:08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片段阅读有一种小技巧,叫做举例推断法,其要点在于:举例本身不重要,所证明的观点才重要。

但是,随着出题难度的加大,举例推断法的普适性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文段出现这样的特点:文段所论述的观点比较晦涩,有时更需要通过例子来明确观点究竟是什么。

华图教育为你解决这些问题.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片段阅读有一种小技巧,叫做举例推断法,其要点在于:举例本身不重要,所证明的观点才重要。

因此在公务员考试中,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并且围绕举例而设置的选项是干扰选项;而举例本身也是不需要阅读的。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阅读量,提高读题速度,对于选项的判断也能够更有针对性。

但是,随着出题难度的加大,举例推断法的普适性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文段出现这样的特点:文段所论述的观点比较晦涩,有时更需要通过例子来明确观点究竟是什么。

这时,对于文段中例子的阅读就非常有必要了。

一、例题讲解
例1、投资开放式基金不但会取得较高收益,还能达到合法避税的效果,由于基金获得的股息、红利及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在基金派发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因此,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日前,居民可以投资的开放式基金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

以货币基金为例,日前货币基金的年收益虽然降到了2%左右,但考虑不纳税因素,仍然比一年期的税后储蓄收益高0.2个百分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A. 居民投资开放式基金的种类
B.投资开放式基金收益较高
C. 货币基金应考虑不纳税因素
D. 上市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答案】B解析:一道典型主旨概括题。

总分结构,第一句提出观点:开放式基金收益较高;第二句、第三句举例说明观点。

华图提示:通过阅读整个文段可知,该文段谈论的重点是投资开放式基金收益较高,但如果仅仅按照关联词的方法寻找主题句的话,很容易把主题句确定为“还”后面的“达到合法避税的效果”,或是“因此”后面的“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从而选择D答案。

即使是用行文脉络的方法得出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是文章的主题句,也很难对第一句话做出准确的概括。

反而是通过对例子的阅读,才总结出文段所要说明的是,包括货币基金在内的开放式基金收益较高。

至于文中所说合法避税,其实是用来解释开放式基金收益高的原因的,可以看做是原因推断法。

但很显然,这道题从例子更容易看出文段论述的重点。

因此,面对难度越来越大的阅读文段,例子本身的阅读也是不能轻易忽视的,就如本例中,从例子更容易得出结论,因为例子的出现就是为了证明观点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例子来明确观点,与前文所述“围绕举例而设置的选项是干扰选项”这一点却并不冲突。

观察一下上题中的B选项,虽是由例子得出的,但却是整个文段的观点,而不是针对该例子本身;并且仔细分析一下B选项与例子的表述,选项说的是开放式基金,而例子说的是货币基金,仍是有很大差别的。

例2、现代语言学自开创至今,虽然只有不足100年的时间,但它的迅猛发展却出人意料。

以汉语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近年来,“新词酷词”正以每年1000个,甚至更大的速度在增生。

此后,便是一些违规短语和句子的组合、搭配,以及貌似东拼西凑的篇章构成等等的出现。

对此,社会上,特别是语言学界,也包括一些中小学的语文教师都有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议论。

但是,无论学界如何看,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这些所谓“新词酷词”和新的语法构成却情有独钟,而且还创造了不少网络的、数字的语言。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

A.语言发展和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
B.语言词汇的良莠杂糅是正常现象
C.语言的发展折射着社会和人们的意识
D.汉语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答案】A解析:主旨概括题。

总分总结构,首尾句为文段论述的观点:发展出人意料,出现了新词酷词等新情况。

严格来说,最后一句“但是……”是对中间例子的总结,即对汉语的情况进行的总结,但文段是以汉语为例,说明语言发展的情况。

有考生选择D选项,一是因为没有正确总结文段观点,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看清答案是针对文段还是针对例子。

总之,当前的命题趋势是,命题人不再愿意选用观点明确的文段,往往要通过深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就需要通过所举的例子来寻找观点;同时,选项中针对例子本身的选项依然是干扰项。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的解题法:代入排除法作者:刘有珍来源:华图教育更新时间:2011-03-09 13:39 公务员考试的最大特点是,题量大,做题时间不够,因而决定了应对公务员考试行测题,我们就不能采用对待填空题和解答题的解法,对待行测考试题最好的解法是代入排除法,代入排除法是行测解题第一大法,拿到题目之后第一个想法是能不能用代入法解题。

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多元方程组类的题目,解决这类题目往往需要列出三元以上的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可以得出答案。

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列出方程组是考生在拿到题目时的一种本能反应,但是如果老老实实的去解这个方程组,那么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做这样的题目会觉得得不偿失。

公务员考试的最大特点是,题量大,做题时间不够,因而决定了应对公务员考试行测题,我们就不能采用对待填空题和解答题的解法,对待行测考试题最好的解法是代入排除法,代入排除法是行测解题第一大法,拿到题目之后第一个想法是能不能用代入法解题。

例1、有四个数,其中每三个数的和分别是45,46,49,52,那么这四个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多少?(201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A.12
B.18
C.36
D.45
解析:(1)这道题目常见的解法是:
假设四个数分别为a,b,c,d,且a<b<c<d,那么我们可以得到:
进而我们可以得到,a=(45+46+49+52)/3-52=12
(2)运用代入排除法解题:
题目中已知4个数中每3个数的和,求解的是其中最小的数是多少?
如果最小的是18,那么最小的三个数的和最小为18+19+20=57>45,即答案不可能是18或者18以上,所以答案选择A。

例2、甲、乙、丙、丁四人,其中每三个人的岁数之和分别是55、58、62、65。

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小的是()(2009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A.7岁
B.10岁
C.15岁
D.18岁
解析:(1)本题也可以采用列多元方程组就求解;(2)已知4个人中每3个人的年龄之和,同理,如果年龄最小的为18岁,那么年龄比较小的三个人的年龄之和最小为18+19+20=57岁>55,所以排除D。

同时我们由55和65可知,4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人与年龄最小的人的年龄之差为10岁。

由AB可知,最大人的年龄为17岁或者20岁,可以得出三个人的年龄之和最大为17+16+15=48岁或者20+19+18=57岁,都小于65,所以排除AB,答案选择C。

例3、四个连续的自然数的积为1680,它们的和为()(2008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
测试卷第46题)
A.26
B.52
C.20
D.28
解析:已知4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求4个连续自然数的加和,我们可以令最小的自然数为x,那么四个自然数分别为:x,x+1,x+2,x+3,那么这4个自然数的和为4x+6,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这4个数的和减去6之后肯定能被4整除,代入选项,只有A符合。

例4、某校初一年级共三个班,一班与二班人数之和为98,一班与三班人数之和为106,二班与三班人数之和为108,则二班人数为:()(2009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117题)
A.48
B.50
C.58
D.60
解析:一班+二班=98人,一班+三班=106,二班+三班=108人,我们很容易得到:一班<二班<三班,那么二班的人数满足:98/2<二班<108/2,即49<二班<56,答案选择B。

2011年4.24公务员联考中行测言语的复习秘籍作者:胡莹莹来源:华图教育更新时间:2011-03-09 11:43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言语理解中,篇章阅读的字数更多,包含的信息点也更多,要在考场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筛选出做题的有用信息的确有难度,但是,篇章阅读实际上是对字、词、句、段的综合考察,如果把篇章阅读拆分为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那么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某些省市公务员考试中,篇章阅读会成为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常考题型。

和选词填空及片段阅读相比,其阅读量之大令不少考生在紧张忙碌的考场中对其望而生畏。

诚然,篇章阅读的字数更多,包含的信息点也更多,要在考场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筛选出做题的有用信息的确有难度,然而,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篇章阅读实际上是对字、词、句、段的综合考察,如果把篇章阅读拆分为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那么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解题技巧
(1)细节类题目:细节判断题作为篇章阅读中的常考题型,除了要仔细对比原文和选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常见的细节偷换,如时态偷换,将将来时偷换成过去时;数量偷换,将大多数偷换成全部;概念偷换,将文章中涉及概念的主客体的状态、动作进行偷换;逻辑偷换,因果倒置或者将并列关系偷换成转折关系,等等。

(2)辨析类题目:选词填空在篇章阅读中也是常见的题型。

实词辨析和成语辨析,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语境两个方面入手,利用提取语素、词语的固定搭配和适用范围、辨别词义轻重和情感色彩等技巧进行解答;关联词辨析,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常见关联词的搭配进行选择。

(3)语句衔接类题目:如果是需要衔接的语句在句中,即居中类的衔接,我们需要考虑前后文的逻辑性,填入恰当的衔接语句;如果是位于句末的语句衔接,即结语类的语句衔接,我们需要寻找标志性的带有结论性的关联词,或者找出文段的话题所在,在话题一致的基础上保证文段整体的连贯性,做出结论性的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我们作答篇章阅读时,同样可以这些题型的解题技巧,把它们进行有效地整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篇章阅读之中,就会起到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作用。

下面我们以2009年北京社招的一道真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二、真题讲解(2009年北京公务员社会招聘考试行测试卷)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

但这种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

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

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

“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

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

”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

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疾的身体。

”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神、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经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

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

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乃至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

【】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

不能接纳自
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

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

“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

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漫漫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

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

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漫漫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91.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们“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的是:()
A.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比较产生的焦虑
B. 不满现状,不接纳自己缺陷产生的痛苦
C. 急于达到终极目标而产生的焦虑
D. 不正确的比较带来的自卑
91、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快速定位于第④段,寻找“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原因,由“源自…还源自…”,对应选项中的A、D两项,“因为”后面对应B选项,都是正确的。

C项“急于达到终极目标”不属于“自己的不完美”,属于偷换概念。

所以选择C 选项。

92.下列选项中,适合填在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的是:()
A. 正所谓“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B.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C. 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2、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从位置来看,横线处的语句是对第二段内容的一个总结。

从所给出的几个实例来看,文段主要在强调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一种正确心态,从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够以坦然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困难。

后面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事例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证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最切合文意。

所以选择C选项。

点评:这道题属于结语类的语句衔接题。

要求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解题技巧上要注重与前文话题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本题还要求我们对于选项中的四句熟语或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

93、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 倘若
B. 即使
C. 之所以
D. 抑或
93、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选词填空题。

该空格后已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故可排除C项;它所引导的内容与空格前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而是相反,故可排除D项;从内容来看,它是从理论上对“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一观点进行的分析,而并未形成事实,故应该只是一种假设。

所以选择A选项。

点评:这道题填入的是一个关联词,关联词的辨析需要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并且掌握一些常见的关联词的搭配,才会有助于我们快速地解题。

通过真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